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碳汇问题研究
2016-07-25塔娜王关区
塔娜 王关区
草原碳汇是指通过草原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通常对森林碳汇重视程度较高,而像草原等其他植物资源的碳汇作用时常被忽略。森林对降水量和土壤条件要求非常高,只能生长再湿润、半湿润地区。草原植被对土壤条件的适应性更强,还能帮助固定森林依附的土壤。在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受气候、土壤条件、降水量等条件约束,森林面积小,草原和荒漠草原面积巨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草原碳汇在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调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草原碳汇与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草原碳汇可为草原生态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面对近年来的草原生态环境危机,200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了草原植被恢复、草原围栏建设等工程,取得了较显著的生态效益。但草原生态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依靠财政支持,各级政府必然成为投入主体。由于投资渠道过于单一,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建设资金缺口。以内蒙古为例,近年每年投入草原生态建设的总额为 7-8亿,但实际每年至少需要 50 亿元左右,建设资金缺口之大显而易见。由此可见,仅靠国家财政支持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草原地区需要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碳汇逐步成为新形式的金融工具,我国同为碳排放和碳汇大国,存在巨大的碳交易市场。依据美国环保协会在新疆的碳减排交易项目的价格——每吨二氧化碳5美元来计算的话,我国60亿亩草原固碳能力为6 亿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6亿吨,价值就高达138亿美元。我国应借此机遇大力发展,把草原碳汇项目推向国际碳汇市场,将草原潜在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经济商品,为草原生态建设恢复和改善提供了新的、持之有效的融资渠道,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发展草原碳汇将会提高牧民生活品质
草原不仅是我国的北方生态屏障,还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从整体来看,牧区产业结构单一、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转变,距离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目标还很远。牧民非牧收入所占比例非常小,主要还是依靠增加牲畜头数来实现增收,容易导致超载过牧,愈发加重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压力。牧民是草原生态效益的创造者,如果在草原生态建设进程中,牧民不能自发地积极参与,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不能保障已获取的生态效益可持续性。
当草原碳汇机制形成后,就能够充分利用草原的生态价值,牧民可以看到,不仅自己生产的肉、草、奶等实物商品形态能够换取财富,创造的无形的商品形态,“碳汇”也能以货币的形式获得回报。草原碳汇项目的运作,在发挥固碳等生态功能、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为农牧民创造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解决部分农牧民的就业难题。发展草原碳汇事业是草原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切入点。
(三)发展草原碳汇可促进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拓展
草原地区大多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往往会选择以能源、原材料等为主的资源导向型的经济战略。草原地区虽然是碳汇大区,但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使草原地区同时变成碳排放大区。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国家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控制碳排放,并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也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此契机上,低碳经济以三低经济模式(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快速起步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提高每排放单位二氧化碳所产生GDP的能力,是一次经济发展模式的大变革。随着低碳经济的飞速发展,低成本运作的碳汇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草原碳汇经济作为低碳经济的一种发展方式倍受重视。
二、发展草原碳汇的思路与对策
(一)早日实施强制排放,促进碳汇发展
在国际碳汇市场中,以交易模式的不同,区分为强制交易和自愿交易两大市场。强制交易市场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或政策明确规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情况下,就排放额度进行交易的市场。强制交易市场较自愿交易市场而言,制度和规则的制定更加完善,市场化实现程度较高。自愿交易市场一般是基于社会责任、品牌宣传建设等需求,主要就减排项目进行交易的市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交易被限制在自愿交易市场进行。在自愿交易市场中,很难形成有效的激励。我国现在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全球变暖问题。面临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如果仅依靠自愿减排或行政命令来控制排污减排,力度不足,效果不明显。交易排放权、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应积极了解、实施,把握机会,使企业在减排的同时赢得新的市场机会。如果我国能早日进入强制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将会快速发展,草原碳汇市场也会随之建立发展,从而促进草原碳汇经济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搭建草原碳汇贸易平台
当前主要需要针对两个层面加强宣传力度:一个是面向基层广大牧民。向牧民宣传、普及草原碳汇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让人们充分认识草原碳汇价值以及草原碳汇经济的发展会给牧民带来的正效应。牧民是生态效益的创造者,如果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草原碳库建设中,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个是对外宣传。让更多的国家和企业了解草原碳汇,关注草原碳汇的潜力和贸易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外企业到我国开展碳汇贸易,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再投入到草原开发利用和保护中,改善草原环境,提高牧民收入,促进碳汇经济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
(三)加快草原碳交易、碳汇评估法制化步伐
草原碳交易法制化。草原碳汇交易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更需要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大多发达国家为了加强管理碳排放的力度,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地将排污权交易和强制性管理结合起来。我国至今还没有颁布关于碳交易管理的法规,只是于2005年10月12日出台了一部关于碳排放的法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直接制约了碳交易机制的健康发展。要想加快碳交易的发展,使其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相应的立法工作也应跟上步伐,使碳汇交易步入法制化轨道,达到经济发展(碳交易)和生态环境治理二者利益最大化。
草原碳汇评估法制化。碳汇评估应主要由官方机构来实施,制定一种有法律效力的生态水平鉴定制度。生态水平鉴定制度是对申请计划利用自然资源或保护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由特定的部门或组织对项目进行审查和评价,判断该项目是否符合生态水平鉴定标准,继而决定是否批准该项目的实施。对于草原碳汇部分目前是由内蒙古碳汇评估研究院来进行,但内蒙古碳汇评估研究院是一个公益性民间团体,其行为只是一种非法定的、民间的社会行为,评估结果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缺乏权威性。如果我国能够建立官方权威的评估制度,对于草原碳汇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四)把握机遇,大力发展草原碳汇事业
尽管我国草原碳汇市场潜力巨大,但要真正把它转化成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草原碳汇也一直是“有行无市”的尴尬阶段。碳汇项目实施需要很长时间,最长的要五六十年,历时相当漫长。现在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 草原碳汇的买家在哪里? 如果没有买家,如何形成碳汇市场?没有碳汇交易,如何促进碳汇经济发展?正当草原碳汇发展遇到瓶颈时,2015年9月中美双方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与12月《巴黎协定》的签订,使草原碳汇发展出现了转机。
2015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白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中美双方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这份声明承诺意味着中国未来5年将跑步进入低碳新纪元,预计国内碳交易市场万亿空间将被打开,推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的发展。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启动准备工作有望加快落实,关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核心及配套制度也有望加速落地,低碳经济主题有望持续迎来政策催化剂。2015年12月12日达成的《巴黎协定》标志着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非凡意义。《巴黎协定》的通过显示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角色正从积极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也折射出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思考与决心。《巴黎协定》向世界发出了清晰而强烈的信号: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绿色低碳成为未来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理念。
中美双方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与12月的《巴黎协定》的签订为草原碳汇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平台,草原碳汇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草原碳汇在目前大好形势下,必须加快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把建设草原碳汇贸易大国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2015年11月底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将草原碳汇问题纳入其中。要求加快落实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13-2020年)》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承接产业实施意见》,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进低碳试点示范。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综合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提高能效以及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碳汇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进草原碳汇融入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现在应紧密结合我国草原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草原碳汇项目,使其在我国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作出贡献,获得可观的综合效益。我国草原面积巨大,碳汇资源丰富,草原碳汇作为中国碳汇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巨大的碳交易市场空间,未来势必发展成为草原碳汇贸易大国。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