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
2016-07-25杜会石秦旭升陈智文
杜会石++秦旭升++陈智文
摘要:利用1949—2012年中国农业气象灾害资料,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的成灾率,并对各类气象灾害分级赋值;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各类气象灾害与总灾害的关联度,进而确定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权重和影响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64年来,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平均成灾率、各类灾害平均成灾率均呈增加趋势,以干旱平均成灾率增长最快,达0.98 %/10年;干旱占气象灾害影响权重最高,并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总体以Ⅲ级灾害为主;特别是近10年,Ⅴ级灾害发生频率升高。研究结果为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时空演变、农业防灾减灾、粮食生产稳产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 S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442-05
收稿日期:2015-05-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401002);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4B127);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编号:2013006)。
作者简介:杜会石(1983—),男,吉林伊通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遥感研究。E-mail:duhs@163.com。
通信作者:陈智文,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农业与新型肥料研究。Tel:(0434)3291890;E-mail:sdczw4489@126.com。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对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2]。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具有多尺度、多层次、正负影响并存的特征[3]。气候变暖使世界部分地区的粮食生产得到了发展,但与此同时,极端天气又对农业产生损失[4-5],造成农业结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变化[6-10]。中国是农业国家,地处东亚季风区,气象条件年际波动较大,农业气象灾害多发,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约占全部自然灾害的70%[11-12],年均受灾面积约占作物播种面积的31%。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50年来,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旱灾、东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呈增加趋势[1]。作物因气候变暖而发育期提前、抗寒性减弱,致使中国南方冬季冰冻和春季霜冻的危害放大,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4]。定量评估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其时空变异,对我国粮食安全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学科的发展及相互交叉,国内学者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气象灾害与农业生态 [4]、气象灾害演变[13]、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14]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限于省级行政单位范围内,缺少宏观、长时间序列评估,有关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选取4种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定量评估其发生特点,探讨变化规律,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2结果与分析
2.1中国气象灾害致灾程度变化特征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平均成灾率为11.93%,呈增长趋势,变化率1.54%/10年(图1)。1950—1959年,各年成灾率均低于历年平均值,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程度偏轻。1960年以来,58.49%的年份成灾率高于平均值,农业生产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其中,1970年成灾率仅为2.30%,为64年中最小值,该年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小;2000年成灾率为21.97%,为64年中最大值,气象灾害影响程度最严重,主要原因是2000年中国发生大面积严重干旱,中国 17.12% 的农田面积发生干旱。
4种农业气象灾害中,干旱平均成灾率最大,为6.39%;洪涝次之,为3.63%;风雹再次之,为1.19%;低温冷害最小,为0.73%。64年中,不同灾害成灾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干旱增加趋势最为明显, 增长率为0.98%/10年;风雹增加较
快,增长率为0.31%/10年;低温冷害增长率为0.18%/10年;洪涝增长率较低,为0.04%/10年。可见,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越来越严重。
2.2气象灾害影响权重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中,以干旱的影响权重最大,达到 26.05%;风雹和低温冷害权重较接近,分别为24.99%、 24.88%;洪涝权重最小,为23.98%。4类灾害影响权重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趋势各不相同(图2)。按区域划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地区干旱权重占主要地位,而华东、华南地区以洪涝权重占主要地位。
2.3气象灾害影响权重时间变化特征
根据64年各类灾害影响权重变化可知(图3),中国洪涝影响权重呈减少趋势,平均减少9.15%/10年。其他灾害权重呈增加趋势。其中,风雹影响权重增加趋势最明显,为161.20%/10年;干旱影响权重增加6.83%/10年;低温冷害波动增加4.13%/10年。1959、1967年干旱影响权重较大,均超过0.80;1949、1950、1954年权重较小,均小于0.10。1949、1950、1954年洪涝影响权重较大,均超过0.90;1972、1978年洪涝权重较小,均小于0.10。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以洪涝为主,平均权重为53.93%;干旱次之,为37.20%;低温冷害权重为 8.66%;风雹为1.21%。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气象灾害以干旱为主,洪涝次之,风雹再次之,低温冷害权重最低。但是,干旱的权重由20世纪60年代的57.77%缓慢减少到21世纪以来的52.45%,洪涝的权重由20世纪60年代的35.08%迅速减少到21世纪以来的23.86%,风雹的权重由20世纪60年代的 4.69% 快速增加到21世纪以来的12.89%,低温冷害的权重由20世纪60年代的2.47%迅速增加到21世纪以来的10.80%。
2.4气象灾害综合评估
根据表1等级划分标准,分别对1949—2012年中国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冷害的灾情等级进行划分和归类(表4)。4种气象灾害中,低温冷害出现Ⅰ级和Ⅱ级灾害累计年份最多,风雹出现Ⅰ级和Ⅱ级灾害累计年份最少;风雹出现Ⅳ级和Ⅴ级灾害累计年份最多,低温冷害出现Ⅳ级和Ⅴ级灾害累计年份最少。总体来看,中国有52.46%的年份,农业气象灾害等级为Ⅲ级和Ⅳ级,粮食生产受制于气象灾害。根据表3的分级标准,对中国64年气象灾害进行综合评估,Ⅲ级灾害年份数最多,为17年;Ⅱ级、Ⅳ级灾害年份数次之,各为15年。
分析1949—2012年灾情指数发现,2003年灾情指数最大,为5.61;1951年和1970年灾情指数最小,分别为0.38和0.34(图4)。灾情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增长率为0.45/10年,表明气象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特别是2 000年以来,Ⅴ级灾害发生1年,Ⅳ级灾害发生4年,分别占相应级别发生年数的100.00%和26.67%,Ⅴ级灾害年份发生频率明显升高。
2006—2012年,灾情指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是否表明处于农业气象灾害的减少时期,尚需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跟踪监测,以便总结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3讨论与结论
中国各类农业气象灾害有明显增加趋势,并以干旱灾害增长最为显著,对农业发展影响程度最大,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与王春乙等研究结果[6,18]一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降水呈现南多北少、分布不均的态势 [19],进一步加重了南方洪涝、北方干旱缺水等灾害频发的局面。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长江和黄淮河流域[18]。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动性洪涝灾害明显增加[3-4],如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2003年淮河流域都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
风雹灾害尽管发生面积较小,但由于地域性分布明显,且受灾区域集中,故累积损失程度仍较大。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多地区平均风速有所下降[1]、平均气温有所提高,但风雹灾害主要受局地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影响[8],尚需开展持续监测研究。
低温冷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相关学者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气候变暖,我国北方地区低温冷害呈减少趋势[20],但本研究并未发现强度和频率下降趋势。下一步,可针对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中国低温冷害的空间分布及发生频率做进一步定量研究。
相关学者指出,粮食单产变化受控于自然因素[21](图5),但技术和社会因素,如新品种、新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改进,仍可导致产量发生显著短期波动。因此,农业生产系统是否最终成灾,还取决于农业生产系统对气象灾害的抵抗和适应能力[22-24]。
本研究利用中国64年农业气象灾害资料,对影响农业生产的4种气象灾害的成灾率、变异值及其影响权重进行了分析,定量研究各类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所得结论如下:(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危害程度加重、发生频繁,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已威胁中国粮食生产安全。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平均成灾率为11.93%,呈现上升趋势。各单灾种气象灾害均呈上升趋势,干旱成灾率上升趋势最显著。(2)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以干旱的影响权重最大,低温冷害影响权重最小;洪涝影响权重呈下降趋势,其他灾害权重呈增加趋势。中国各地区各类灾害权重各异,尚需跟踪监测各地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3)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以Ⅲ级为主,对农业生产影响较重。灾情指数呈增加趋势,说明气象灾害对全国农业生产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特别是2000年以后,Ⅴ级灾害的发生频率明显升高。
参考文献:
[1]李尚锋,孙钦宏,姚耀显,等. 东北夏季极端低温天气事件的定义及其冷空气路径分析[J]. 地理科学,2014,34(2):249-256.
[2]马建勇,许吟隆,潘婕. 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趋势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2012,33(2):283-288.
[3]李祎君,王春乙,赵蓓,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S1):263-271.
[4]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2):51-56.
[5]Tao F L,Zhang S,Zhang Z. Changes in rice disasters across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and the meteorological and agronomic causes[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13(4):743-759.
[6]王春乙,娄秀荣,王建林.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 自然灾害学报,2007,16(5):37-43.
[7]Muralidharan K,Pasalu I C. Assessments of crop losses in rice ecosystems due to stem borer damage (Lepidoptera:Pyralidae)[J]. Journal of Crop Protection,2006,25(5):409-417.
[8]程纯枢. 中国的气候与农业[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9]Kgakatsi I B,Rautenbach C . The contribution of seasonal climate forecasts to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risk in South Afric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4,8:100-113.
[10]Mendelsohn R.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Asi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4,13(4):660-665.
[11]李世奎,霍治国,王道龙,等. 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12]张倩,赵艳霞,王春乙.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J]. 自然灾害学报,2010,19(6):40-54.
[13]孙凤华,袁健,路爽. 东北地区近百年气候变化及突变检测[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1):101-108.
[14]王国敏,郑晔.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研究[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5]张星,郑有飞,周乐照. 农业气象灾害灾情等级划分与年景评估[J]. 生态学杂志,2007,26(3):418-421.
[16]张海娜,李晶,吕志红,等. 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3):24-28.
[17]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18]杨尚英,张梅梅,杨玉玲.近1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7):106-108.
[19]邓振镛,张强,尹宪志,等. 干旱灾害对干旱气候变化的响应[J]. 冰川冻土,2007,29(1):114-118.
[20]王绍武,马树庆,陈莉,等. 低温冷害[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21]杨重玉.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16-18.
[22]覃志豪,徐斌,李茂松,等.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研究进展[J].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2):61-69.
[23]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与对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4]孙佩. 影响棉花产量的气象因素分析——以南通市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0):76-79.荣月静,张慧,赵显富.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6):447-451.
杜会石 秦旭升 陈智文
摘要:利用1949—2012年中国农业气象灾害资料,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的成灾率,并对各类气象灾害分级赋值;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各类气象灾害与总灾害的关联度,进而确定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权重和影响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64年来,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平均成灾率、各类灾害平均成灾率均呈增加趋势,以干旱平均成灾率增长最快,达0.98 %/10年;干旱占气象灾害影响权重最高,并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总体以Ⅲ级灾害为主;特别是近10年,Ⅴ级灾害发生频率升高。研究结果为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时空演变、农业防灾减灾、粮食生产稳产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 S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442-05
收稿日期:2015-05-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401002);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4B127);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编号:2013006)。
作者简介:杜会石(1983—),男,吉林伊通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遥感研究。E-mail:duhs@163.com。
通信作者:陈智文,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农业与新型肥料研究。Tel:(0434)3291890;E-mail:sdczw4489@126.com。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对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2]。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具有多尺度、多层次、正负影响并存的特征[3]。气候变暖使世界部分地区的粮食生产得到了发展,但与此同时,极端天气又对农业产生损失[4-5],造成农业结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变化[6-10]。中国是农业国家,地处东亚季风区,气象条件年际波动较大,农业气象灾害多发,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约占全部自然灾害的70%[11-12],年均受灾面积约占作物播种面积的31%。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50年来,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旱灾、东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呈增加趋势[1]。作物因气候变暖而发育期提前、抗寒性减弱,致使中国南方冬季冰冻和春季霜冻的危害放大,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4]。定量评估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其时空变异,对我国粮食安全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学科的发展及相互交叉,国内学者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气象灾害与农业生态 [4]、气象灾害演变[13]、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14]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限于省级行政单位范围内,缺少宏观、长时间序列评估,有关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选取4种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定量评估其发生特点,探讨变化规律,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2结果与分析
2.1中国气象灾害致灾程度变化特征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平均成灾率为11.93%,呈增长趋势,变化率1.54%/10年(图1)。1950—1959年,各年成灾率均低于历年平均值,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程度偏轻。1960年以来,58.49%的年份成灾率高于平均值,农业生产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其中,1970年成灾率仅为2.30%,为64年中最小值,该年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小;2000年成灾率为21.97%,为64年中最大值,气象灾害影响程度最严重,主要原因是2000年中国发生大面积严重干旱,中国 17.12% 的农田面积发生干旱。
4种农业气象灾害中,干旱平均成灾率最大,为6.39%;洪涝次之,为3.63%;风雹再次之,为1.19%;低温冷害最小,为0.73%。64年中,不同灾害成灾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干旱增加趋势最为明显, 增长率为0.98%/10年;风雹增加较
快,增长率为0.31%/10年;低温冷害增长率为0.18%/10年;洪涝增长率较低,为0.04%/10年。可见,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越来越严重。
2.2气象灾害影响权重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中,以干旱的影响权重最大,达到 26.05%;风雹和低温冷害权重较接近,分别为24.99%、 24.88%;洪涝权重最小,为23.98%。4类灾害影响权重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趋势各不相同(图2)。按区域划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地区干旱权重占主要地位,而华东、华南地区以洪涝权重占主要地位。
2.3气象灾害影响权重时间变化特征
根据64年各类灾害影响权重变化可知(图3),中国洪涝影响权重呈减少趋势,平均减少9.15%/10年。其他灾害权重呈增加趋势。其中,风雹影响权重增加趋势最明显,为161.20%/10年;干旱影响权重增加6.83%/10年;低温冷害波动增加4.13%/10年。1959、1967年干旱影响权重较大,均超过0.80;1949、1950、1954年权重较小,均小于0.10。1949、1950、1954年洪涝影响权重较大,均超过0.90;1972、1978年洪涝权重较小,均小于0.10。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以洪涝为主,平均权重为53.93%;干旱次之,为37.20%;低温冷害权重为 8.66%;风雹为1.21%。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气象灾害以干旱为主,洪涝次之,风雹再次之,低温冷害权重最低。但是,干旱的权重由20世纪60年代的57.77%缓慢减少到21世纪以来的52.45%,洪涝的权重由20世纪60年代的35.08%迅速减少到21世纪以来的23.86%,风雹的权重由20世纪60年代的 4.69% 快速增加到21世纪以来的12.89%,低温冷害的权重由20世纪60年代的2.47%迅速增加到21世纪以来的10.80%。
2.4气象灾害综合评估
根据表1等级划分标准,分别对1949—2012年中国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冷害的灾情等级进行划分和归类(表4)。4种气象灾害中,低温冷害出现Ⅰ级和Ⅱ级灾害累计年份最多,风雹出现Ⅰ级和Ⅱ级灾害累计年份最少;风雹出现Ⅳ级和Ⅴ级灾害累计年份最多,低温冷害出现Ⅳ级和Ⅴ级灾害累计年份最少。总体来看,中国有52.46%的年份,农业气象灾害等级为Ⅲ级和Ⅳ级,粮食生产受制于气象灾害。根据表3的分级标准,对中国64年气象灾害进行综合评估,Ⅲ级灾害年份数最多,为17年;Ⅱ级、Ⅳ级灾害年份数次之,各为15年。
分析1949—2012年灾情指数发现,2003年灾情指数最大,为5.61;1951年和1970年灾情指数最小,分别为0.38和0.34(图4)。灾情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增长率为0.45/10年,表明气象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特别是2 000年以来,Ⅴ级灾害发生1年,Ⅳ级灾害发生4年,分别占相应级别发生年数的100.00%和26.67%,Ⅴ级灾害年份发生频率明显升高。
2006—2012年,灾情指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是否表明处于农业气象灾害的减少时期,尚需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跟踪监测,以便总结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3讨论与结论
中国各类农业气象灾害有明显增加趋势,并以干旱灾害增长最为显著,对农业发展影响程度最大,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与王春乙等研究结果[6,18]一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降水呈现南多北少、分布不均的态势 [19],进一步加重了南方洪涝、北方干旱缺水等灾害频发的局面。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长江和黄淮河流域[18]。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动性洪涝灾害明显增加[3-4],如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2003年淮河流域都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
风雹灾害尽管发生面积较小,但由于地域性分布明显,且受灾区域集中,故累积损失程度仍较大。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多地区平均风速有所下降[1]、平均气温有所提高,但风雹灾害主要受局地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影响[8],尚需开展持续监测研究。
低温冷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相关学者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气候变暖,我国北方地区低温冷害呈减少趋势[20],但本研究并未发现强度和频率下降趋势。下一步,可针对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中国低温冷害的空间分布及发生频率做进一步定量研究。
相关学者指出,粮食单产变化受控于自然因素[21](图5),但技术和社会因素,如新品种、新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改进,仍可导致产量发生显著短期波动。因此,农业生产系统是否最终成灾,还取决于农业生产系统对气象灾害的抵抗和适应能力[22-24]。
本研究利用中国64年农业气象灾害资料,对影响农业生产的4种气象灾害的成灾率、变异值及其影响权重进行了分析,定量研究各类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所得结论如下:(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危害程度加重、发生频繁,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已威胁中国粮食生产安全。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平均成灾率为11.93%,呈现上升趋势。各单灾种气象灾害均呈上升趋势,干旱成灾率上升趋势最显著。(2)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以干旱的影响权重最大,低温冷害影响权重最小;洪涝影响权重呈下降趋势,其他灾害权重呈增加趋势。中国各地区各类灾害权重各异,尚需跟踪监测各地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3)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以Ⅲ级为主,对农业生产影响较重。灾情指数呈增加趋势,说明气象灾害对全国农业生产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特别是2000年以后,Ⅴ级灾害的发生频率明显升高。
参考文献:
[1]李尚锋,孙钦宏,姚耀显,等. 东北夏季极端低温天气事件的定义及其冷空气路径分析[J]. 地理科学,2014,34(2):249-256.
[2]马建勇,许吟隆,潘婕. 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趋势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2012,33(2):283-288.
[3]李祎君,王春乙,赵蓓,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S1):263-271.
[4]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2):51-56.
[5]Tao F L,Zhang S,Zhang Z. Changes in rice disasters across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and the meteorological and agronomic causes[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13(4):743-759.
[6]王春乙,娄秀荣,王建林.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 自然灾害学报,2007,16(5):37-43.
[7]Muralidharan K,Pasalu I C. Assessments of crop losses in rice ecosystems due to stem borer damage (Lepidoptera:Pyralidae)[J]. Journal of Crop Protection,2006,25(5):409-417.
[8]程纯枢. 中国的气候与农业[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9]Kgakatsi I B,Rautenbach C . The contribution of seasonal climate forecasts to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risk in South Afric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4,8:100-113.
[10]Mendelsohn R.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Asi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4,13(4):660-665.
[11]李世奎,霍治国,王道龙,等. 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12]张倩,赵艳霞,王春乙.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J]. 自然灾害学报,2010,19(6):40-54.
[13]孙凤华,袁健,路爽. 东北地区近百年气候变化及突变检测[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1):101-108.
[14]王国敏,郑晔.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研究[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5]张星,郑有飞,周乐照. 农业气象灾害灾情等级划分与年景评估[J]. 生态学杂志,2007,26(3):418-421.
[16]张海娜,李晶,吕志红,等. 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3):24-28.
[17]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18]杨尚英,张梅梅,杨玉玲.近1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7):106-108.
[19]邓振镛,张强,尹宪志,等. 干旱灾害对干旱气候变化的响应[J]. 冰川冻土,2007,29(1):114-118.
[20]王绍武,马树庆,陈莉,等. 低温冷害[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21]杨重玉.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16-18.
[22]覃志豪,徐斌,李茂松,等.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研究进展[J].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2):61-69.
[23]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与对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4]孙佩. 影响棉花产量的气象因素分析——以南通市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0):76-79.荣月静,张慧,赵显富.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6):44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