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安徽经济发展新思路
——以马鞍山市发展为例
2016-07-25洪绍明胡万蓉
洪绍明,胡万蓉
(1.马鞍山市经济学会 2.马鞍山市委党校 安徽马鞍山 243000)
新常态下安徽经济发展新思路
——以马鞍山市发展为例
洪绍明1,胡万蓉2
(1.马鞍山市经济学会2.马鞍山市委党校安徽马鞍山243000)
摘要:以马鞍山市发展为例,通过用新常态内涵审视马鞍山市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用新常态思维调整马鞍山的发展方式和用新常态要求谋划马鞍山市的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新常态;马鞍山市;发展方式;发展新思路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即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常”,即相对稳定,不是短期状态,而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长期阶段。新常态给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常态下,如何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美好安徽”建设,安徽省和马鞍山市发展都迫切需要找到新思路,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1用新常态内涵审视马鞍山市发展现状
1.1回顾过去,成绩不错
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市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城市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一是经济发展增长较快。到2015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较1978年增长了198倍、1094倍和85倍(见表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01年分别增长了4.8倍和6.5倍。二是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到2015年末,马鞍山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全市户籍人口分别较1978年增长了2.1倍和2.5倍。三是空间布局逐步优化。从“十五”规划的“一城四组团”,到“十二五”确立了“1255”城市发展战略,采取“组团式”城市发展模式,迅速拉开了城市框架。
图1 1978年以来马鞍山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及财政收入情况
1.2分析现状,压力不小
在实现较快增长速度、迅速拉开城市框架的同时,也逐步产生并累积起资源消耗高、要素投入粗放、技术创新缓慢、结构不协调、战线长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在新常态下对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性化。
(1)马鞍山市发展显现出新常态下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十二五”期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呈下行态势,GDP、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等增幅持续五年下滑(见表2)。二是经济增长质量整体不高。突出体现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投资效率低等方面。以2015年为例,马鞍山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5.38%,与芜湖市19.12%和全省18.23%还有差距;投资效益系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及东部发达地区。此外,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和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及公共服务建设关注不够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表2 2011-2015年GDP、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情况
(2)马鞍山市显现出自身发展的“三期叠加”。一是城市主导产业延续的寒冬期。“新常态”意味着钢铁工业的低速增长将持续较长时间并进入深度调整期,马钢的产业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二是城市空间扩张受阻的消退期。由于在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对未来发展过于乐观的研判,使得马鞍山市城市发展陷入了外挤压、内滞缓的局面,缓解和调整还需要一个过程。三是城市经济新增长点的突破期。钢铁制造和资源加工在全市产业结构中比重仍较高,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增长点还尚未突破。
(3)在区域发展中面对着巨大挑战。一是城市发展面临着“同城挤压”。同城化又是一把“双刃剑”,与周边的南京、合肥、芜湖等城市相比,马鞍山市资源优势将会弱化,竞争弱势将会进一步凸显,而周边强势城市的“极化效应”将较长时期存在,受到“挤压”的马鞍山,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二是城市的综合辐射力和人口集聚功能不强。目前马鞍山市对和县和含山两县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还很弱。“十二五”期间,即行政区划调整后,户籍人口未增反减,五年间实际减少了1千人(2011年为228.6万人2015年末为228.5万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只有1.5万人(2011年为218.8万人到2015年为226.3万人)。
1.3新常态对马鞍山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资源环境硬约束日益强化,要素成本持续上升,马鞍山市传统产业优势不断弱化,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收窄。钢铁、建材、金属制品及机械加工等属于传统产业,又是主导产业。目前,规上工业结构中,钢铁、水泥、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占比超过60%以上,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行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产能严重过剩、业绩持续下滑。这些行业还存在同周期的特点,基本同周期波动,抗经济风险能力不强,所以本轮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对马鞍山市经济的冲击不小。
但是,随着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又使得马鞍山市许多后发优势地位在上升。比如,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决策就使得马鞍山市区位和交通枢纽的后发优势、水运资源的后发优势、生态及旅游的后发优势、现代农业的后发优势、开放发展的后发优势地位在上升。国内外产业与资本转移的新趋势,有利于马鞍山市的技术和资本的后发优势地位的上升;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有利于马鞍山市的制度后发优势地位的上升。
2用新常态思维调整马鞍山市发展方式
2.1要更加注重增速与提质增效同步
一是由资本推动型经济增长的方式逐步向技术主导和劳动的增长方式转变。过密的资本构成加剧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相互分离的二元结构现象,丧失本来可以达到的劳动就业和城镇化水平。二是中央已明确GDP增速不是计划指标,只是预期指标。面对新常态,如果换挡不调速,将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刺激出来的“高速度”也会昙花一现。三是把经济工作重点从速度攀比转变到提高质量上来。从速度指标的压力下解放出来,有利于我们保持“平常心”和“进取心”。所以,新常态下马鞍山的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统一起来,使增长速度与提质增效同步,在合理区间内好中求快。
2.2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转型
城市不仅是现代化优质要素和资源集聚的载体,更应该是宜居城市和满足人们更多物质文化需求的空间,宜居乐业将是各类城市转型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城市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提升居民的福祉,乐业乐活。新常态下这将是下一轮城市间发展竞争、宜居亲和力比较的重要的特质与元素。同时,要注重追求城市规划和改造过程中的“空间正义”,建立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以“福利”和“正义”的视角,通过制度设计来确保城市弱势群体能够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推进城市的包容性发展,让各行各业在“环保、节能和社会责任”的框架下得以充分发挥,加快实现城市转型发展。
3用新常态要求谋划马鞍山市发展新思路
3.1“提质增效”促转型
马鞍山市今后的发展,要尊重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客观现实,既理性面对增速换挡,保持“平常心”,又顺应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发展战略应向“提质增效”转型。把精力主要用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提质增效的方面,追求财政增收、企业增效、结构优化、生态优美的发展,推动实现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关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为推进向“提质增效”战略转型,应采取五大举措,突破重点和薄弱环节。
(1)加大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围绕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思想再解放一点,在审批制度、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完善市场机制,释放制度性潜力,创条件、造环境,引资金、引人才、引项目,形成激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在新常态下,这不只是“可为”,更是“必为”。要研究制定马鞍山创新驱动顶层方案,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快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3)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围绕消费结构调整投资方向,不断扩大民生、消费领域投资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支持企业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和消费市场升级机遇,加快形成信息、环保、健康、旅游、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的主导产业,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
(4)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拓展发展道路和空间。马鞍山市应主动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有关市之间的区域分工合作,探索跨区域分工合作新途径,延伸马鞍山向外发展触角。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进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开放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
(5)抓好生态经济建设,切实推行以人为本。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抓好生态经济建设,采取措施大幅降低能源、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
3.2“钢港一体”促发展
钢铁和装备制造业是马鞍山的城市之根,发展之动力源。马鞍山因钢设市,工业主导,二产比重大,现已形成钢铁、机械、汽车、电力、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集群,各类加工设备齐全,产业配套能力较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全面推进,对港口物流的需求也将随之提升。郑蒲港作为马鞍山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是潜动力之源。未来,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中,通过实施“钢港一体”战略,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马鞍山市实现新跨越。
(1)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从党的十八大部署来看,报告在阐述“四化”方略时将新型工业化放在了“四化”之首,说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工业化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取向,而信息化与城镇化都需要与工业化相互结合。从安徽省来看,目前,仍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赶超阶段,工业化仍在深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背景之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就马鞍山市来说,工业是传统优势产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在经济新常态之下,依然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大增量并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好效益。
(2)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从国际、国内沿海港口城市发展的经验看,港口发展是推动城市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后,马鞍山市形成了“一江两岸、拥江发展”的新格局,长江岸线资源增加了一倍多,长江黄金水道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加快马鞍山等港口建设。马鞍山市应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大力推进“以港兴市”,加快建设“到马即海”的江海联运枢纽中心。
3.3“产业融合”促升级
(1)一产“三产化”。重点打造“三生”一体产业。一产“三产化”是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主流,但我市三县农业的“三产化”程度很低,在一产领域要着力提升“三产化”程度。一产要与旅游业相结合,与绿色餐饮服务相结合,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生态体验农业、生物科技示范农业等,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拓展农业生产过程的服务产业链,为人们体验农业、休闲旅游、了解农村提供机会与场所。
(2)二产“高新化”。一是提速马鞍山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二产的发展趋势是高端化、新兴化,但马鞍山市二产的高新化发展相对不足,应以二产“高新化”推进的产业升级和产业接续,带动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二产“高新化”的方向,在于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延伸产业链,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2014年6月马钢成功收购法国瓦顿公司,此举将加快中国高铁轮轴国产化进程,为马钢产品进军高铁市场奠定了结实的基础。下一步,利用好马钢的产业基础和马钢瓦顿产品技术等优势,高起点切入高铁轮轴系列等产品的生产制造和研发,围绕建设安徽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基地,提速马鞍山二产“高新化”水平。二是瞄准工业4.0走向,加快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重点瞄准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积极推进“智能生产”,引导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逐步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模式。
(3)三产“现代化”。服务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产业转型服务业首当其冲,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延伸。马鞍山市的三产不仅比重小,而且处于自我服务层次。推进现代化应是马鞍山市未来三产的发展方向,推进由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型,不仅仅满足自我服务,更主要的是以差别化和特色发展为理念,立足于服务长三角城市群和周边城市,把马鞍山市建成长三角地区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城市。
参 考 文 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中心.关于新常态下广西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N].广西日报,2014-11-06
[2]马鞍山市统计局.马鞍山市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洪绍明.对新常态下马鞍山经济发展路径的认识[J].北京: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学报.2015,2
Anhui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In Maanshan City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HONG Shao-ming, HU Wan-rong
Abstract: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anshan city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normal looking Maanshan cit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anshan to think in the new normal adjustment way and use the new norm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Maanshan new ideas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new normal; Maanshan city; the development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deas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洪绍明(1972-),男,马鞍山市经济学会会长、马鞍山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本课题完成人。
【基金项目】2015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立项课题(A201500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994(2016)02-00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