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氨基丁酸桑叶红茶开发研究
2016-07-25马圣洲赵飞吴琴燕庄义庆
马圣洲++赵飞++吴琴燕++庄义庆
摘要:以采果后的果桑桑叶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桑叶含水率、处理温度以及厌氧/好氧交替次数对桑红茶GABA富集处理的效果;研究了加工过程中加入摇青处理后对桑红茶GABA含量和成茶感官品质的影响;考察了桑叶中GABA和多酚类物质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最适宜的采收时间。结果表明,以7—9月份采收的桑叶为原料,萎凋至含水率约65%,然后在30 ℃条件下厌氧/好氧交替处理2次,且每次厌氧前加1次轻摇青处理为最优工艺。
关键词:GABA;桑红茶;桑叶多酚
中图分类号: TS272.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393-03
收稿日期:2016-03-11
基金项目:江苏省句容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编号:NY2014029)。
作者简介:马圣洲 (1982—),男,山东临朐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及新产品开发。E-mail:markzhou983@163.com。
通信作者:庄义庆,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E-mail:yqzhuang@sina.com。桑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性成分,其中含量丰富的GABA (γ-氨基丁酸)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传递物质,具有极强的降血压、镇静等生理活性。目前将GABA含量超过1.5 mg/g的茶称作GABA茶[1-3]。已有研究报道,桑叶经过富集处理后GABA含量可达5.02 mg/g,远超GABA茶的最低标准[4]。
江苏丘陵地区的传统栽桑养蚕规模虽然逐渐减少,但是特色果树资源——果桑发展势头良好。事实上每年5月份桑果采摘结束后,大量的桑叶得不到任何利用,全部闲置浪费在田地间。根据此现象,本试验即采用果桑鲜叶为原料,经过研究加工技术去除桑叶绿茶所特有的青臭气与青涩味,制成口感较佳的GABA桑红茶,为桑叶资源利用、桑农增收提供新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样品
供试桑叶于2014年5—11月采于江苏省句容市春城镇南山子村桑园,品种为台湾一号,叶位2~7片,均于晴朗天气上午08:00—10:00采摘。
1.2主要试剂与仪器
1.2.1主要试剂GABA标准品、没食子酸标准品、双蒸酚、次氯酸钠、甲醇、乙腈、碳酸钠、福林酚、均为分析纯,纯净水(娃哈哈)。
1.2.2主要仪器设备紫外分光光度计T6新世纪(普析通用)、6CR-35茶叶揉捻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5B红茶发酵机(安溪县永丰机械有限公司)、微型粉碎机。1.3试验方法
1.3.1GABA富集处理将桑叶萎凋至不同含水率,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厌氧富集处理,以真空密闭厌氧3 h后解封摊晾 1 h 为1次交替处理,应用正交表L9(34)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条件设置见表1,每个试验重复3次后取平均值。
1.3.2摇青处理在每次厌氧处理前将桑叶用摇青机轻摇1次,至青臭气强烈散发。
1.3.3桑红茶加工将桑叶揉捻90 min后置于红茶发酵机中发酵,根据本课题组其他试验结果,设置发酵温度30 ℃、湿度90%,发酵4 h;120 ℃烘干10 min,摊晾至室温后105 ℃烘至足干,取样待测。
1.3.4样品检测GABA含量检测参照冀宪领等的方法[5];多酚含量测定参照GB/T 8313—2008;感官审评,采用专家密码审评,由于桑叶不同于茶叶,没有既定的参照标准来做比较,故只选用评语法评价成茶品质。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富集处理对桑叶GABA含量的影响
GABA富集的原理是对桑叶进行逆境处理,使鲜叶中的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酶作用下脱羧生成GABA,其中研究和利用最多的是厌氧/好氧交替处理。而厌氧处理时鲜叶含水率、处理温度、时间及厌氧/好氧交替次数等都会影响桑叶中GABA的生成量。
由表2、表3可知,处理温度是影响桑叶GABA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厌氧/好氧交替次数,桑叶含水率的影响最小,其中最优处理水平组合为A2B2C3。
温度对桑叶GABA富集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其中5 ℃处理显著低于30 ℃和40 ℃水平的处理,但后两者差异不显著,而且40 ℃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桑叶发热劣变,所以最优水平为30 ℃处理。
厌氧/好氧交替次数对GABA富集的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GABA含量随着处理交替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是2次和3次处理的结果差异已不显著,而且厌氧次数越多对桑茶品质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越明显。因此,实际生产中最优选厌氧/好氧交替次数为2次。
桑叶含水率对GABA富集的影响最小,各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由表2直观分析,桑叶含水率65%为最优水平。实际生产中,桑叶中的水分在2次厌氧/好氧交替处理过程中会有大量散失。初始含水率55%的桑叶会因为含水率过低而影响GABA的富集,也不利于后续的揉捻和发酵等;初始含水率75%的桑叶,在富集处理之后仍需将其摊晾含水率至55%才适于揉捻和发酵。因此实际加工过程中,以含水率约65%为最优水平。
综上所述,实际生产中桑叶GABA富集的最优处理为A2B2C2,即桑叶含水率65%,在30 ℃条件下厌氧/好氧交替处理2次为最优工艺。
2.2摇青处理对富GABA桑茶品质的影响
摇青是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目的是通过机械力损伤叶缘细胞,使茶叶内部发生一系列的理化变化,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芳香化合物及香气前体物质的形成及青臭气的散失[6]。而青臭气是大多数桑叶茶产品中的共有缺点,本试验将乌龙茶的摇青工艺引入到桑叶茶的加工中,并考察了摇青对桑茶GABA富集效果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由表4可知,和对照CK组相比经过摇青的桑叶茶中 GABA 含量有所上升。GAD是一种逆境酶,植物在低温、厌氧及机械损伤等逆境条件下可激活酶促反应[7]。摇青处理对桑叶造成轻微机械性损伤打破了底物和酶的区隔,促使两者接触;而且机械损伤会加速桑叶在厌氧状态下的无氧呼吸,加速细胞内部环境的酸化;同时,摇青的振荡作用促进了桑叶内部水分、物质的运输和重新分布,这些作用均有利于包括GAD等酶促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了桑叶中GABA的含量。
感官品质方面,摇青处理的桑叶茶香气明显优于对照,特别是对桑茶所特有的“青臭气”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这是因为摇青处理不但有利于低沸点青臭气物质的散失,促进生成高沸点香气物质及香气前体物质,而且摇青处理能促进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物质水解成氨基酸和水溶性糖,有利于茶汤浓厚度和回甘的形成。
2.3不同采收时间对GABA含量及红茶品质的影响
桑叶中多酚类和GABA含量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由图1可知,从5月份到10月份,多酚类变化呈现“凸”字形变化,而GABA则与之相反呈“凹”字形变化。桑叶多酚含量最高点出现在9月10日(4.36%),而此时GABA的含量最低,只有0.82 mg/g,10月份随着气温和光照度的下降,多酚类物质含量开始大幅下降,而GABA含量明显上升到最高点1.33 mg/g。这与茶叶中的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变化趋势相似,即随着气温的上升和光照的增强,桑树的碳素代谢加强而氮素代谢减弱,多酚类物质积累增加,而氨基酸类物质积累较少;反之,随着气温和光照的下降,多酚类积累减弱而氨基酸积累上升[6]。而且试验地区秋季相对干旱少雨,容易给桑树造成干旱胁迫从而激活GAD酶促反应,使得GABA含量上升。
桑叶多酚是GABA桑叶红茶的主要保健内含成分之一,其含量过低会造成桑红茶发酵困难,成茶留有青味,而延长发酵时间后又容易造成滋味发酸,影响成茶的最终质量,因此选择合适的采收时间也是生产实际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由表5可知,不同月份的桑叶经过富集处理后,成茶GABA含量均能超过1.5 mg/g的标准;而且其感官审评得分与多酚类含量成正相关,其中以7—10月桑叶加工红茶质量较好,其他月份桑叶均存在发酵困难的现象,不适合加工红茶。
3讨论
试验结果显示,温度和厌氧/好氧交替处理次数是影响桑叶GABA富集效果的主要因素。虽然低温胁迫也能激活GAD酶促反应,但是GAD的最适温度在30~40 ℃之间,低温状态下酶促反应缓慢难以形成大量积累。试验显示厌氧/好氧交替处理次数以2次为宜,原因可能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桑叶中反应底物谷氨酸含量及GAD酶活性逐渐下降,造成GABA的富集效率降低;同时,处理次数越多耗费工时越多,而且会对桑茶品质造成不良影响。富集过程中加入摇青工艺,不但可以明显改善成茶的感官品质,同时还对GABA的富集起到积极作用。
采收时间方面,有研究报道桑树在5月份时多酚类和氨基酸含量均高[5,8],但是本试验中的供叶品种为果桑,5月份正是果实成熟期,果实多而叶少,可能树体营养优先供应果实,所以叶部GABA和多酚含量较低,待6月份采果完毕后枝叶大量萌发时才有所回升。
因此综合考虑GABA含量及桑红茶品质的两面,认为最佳富集工艺为:以7—9月份桑叶为原料,萎凋至含水率约65%后,在30 ℃条件下厌氧/好氧交替处理2次,而且每次厌氧前加1次轻摇青处理为最优工艺。
参考文献:
[1]Okada T,Sugishita T,Murakami T,et al. Effect of the defatted rice germ enriched with GABA for sleeplessness,depression,autonomic disorder by oral administration[J]. Nippon Shokuhin Kagaku Kogaku Kaishi,2000,47(8):596-603.
[2]Abe Y,Umemura S,Sugimoto K,et al. Effect of green tea rich in gamma-aminobutyric acid on blood pressure of Dahl salt-sensitive rats[J].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1995,8(1):74-79.
[3]王来仪. γ-氨基丁酸受体药理学及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J]. 心肺血管学报,1991,10(1):46-49.
[4]尹志亮,毛平生,王敏,等. 桑叶中γ-氨基丁酸的富集研究[J]. 蚕桑茶叶通讯,2009(3):11-12.
[5]冀宪领,盖英萍,陈恒文,等. 桑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蚕业科学,2007,33(2):176-180.
[6]宛晓春. 茶叶生物化学[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40-144,251-253.
[7]Bown A W,Shelp B J. The metabolism and functions of γ-aminobutyric acids[J]. Plant Physiol,1997,115:1-5.
[8]沈维治,廖森秦,邹宇晓,等. 桑叶酚类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J]. 中草药,2010,41(11):1890-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