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客家精神与德育教育和谐构建的意义和策略

2016-07-24甘启连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太和第一小学广东广州510000

学周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

甘启连(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太和第一小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探究客家精神与德育教育和谐构建的意义和策略

甘启连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太和第一小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客家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世代代不断地繁衍、传承着,鼓舞着客家人奋发向前。作为在客家故土的学校,我校有责任传承和延续客家精神,将它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灵魂”,作为道德的指引,引领孩子道德成长。

关键词:客家精神;德育教育;和谐构建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有的人文环境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养成。中国自古就有着“孟母三迁”的故事,它是对“环境能造就人才”这一观点最好的诠释。孩子们生在客家之乡,长在客家故土,理应履行客家之礼,继承客家传统,学习客家精神。客家精神突出表现在爱国爱民、勤俭节约、开拓进取、团结友爱、敬祖睦宗、尊师重道等优秀品格,是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客家故土的学校,我校要充分利用“客家精神”这一独特的资源,弘扬传承客家精神,探寻客家精神与德育教育的和谐构建,让德育教育更加有实效。

一、客家精神与德育教育和谐构建的意义

(一)现实道德呼唤客家精神

时下的学校德育远远疏离于学生的生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德育的实效性已经被提到了日程,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在呼唤人性复归的时候,我们需要像客家精神那样的传统美德成为我校教育的“灵魂”,利用客家先辈的优秀品质来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竭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构建社会“大德育”观的需要

树立“大德育”观,就是要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的观念。

我们要把彰显客家精神的内涵作为整个学校工作的核心灵魂,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能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学科、每一块园地、每一项活动、每一件事情都发挥德育的功能,让学生在客家精神的鼓舞下,传承和发扬客家精神,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经常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良性刺激,促进他们高尚情操、文明举止的形成。

(三)时代发展的需要

广东省在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2)中明确提出:要扶持和发展稀有的民间艺术品种,加强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特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而我区作为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本土客家文化的镇区之一,加强小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品位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挖掘本土客家文化,让小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使他们认知和接受传统美德。

二、以客家精神为主线,整合学校各领域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浓浓的“客家味”——赋予校园以“传统经典元素”

“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已经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随着客家文化教育的进一步沉淀、积累,在校园中形成了浓浓的“客家味”。

1.确立德育素质教育目标

客家精神中的勤劳、耐苦、节俭、慷慨、团结、爱国及注重礼仪等精神如果成为德育之素质目标,为达成目标而着意组织德育实施,应当会给德育发展创造生机。譬如重德,只作行为目标,难免空泛,但作为素质目标,则可以设计诸多行为指标、评价指标,组织身体力行,提供艰苦磨炼,导向对“德”的重视、对“德”的心理倾向。

2.深刻领会客家文化的精髓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为此,学校要派遣部分熟悉客家文化的骨干教师到客家名城——梅县丙村镇生才小学、丙村仁厚公祠进行采风活动,学习兄弟学校开展客家文化教育的先进经验。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对教师进行客家文化知识培训,以此扩大教师的客家文化知识面,提高其客家文化素养。另外,学校还要组织专门人员在民间收集客家歌谣、传统民俗文化、客家故事传说、客家美食等文字和图片资料,编写成客家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客乡韵》,每周统一时间上课,使客家文化教育有良好的载体。

3.追寻客家名人之星

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展“了解客家名人,学习客家名人”活动,学校可提供叶剑英、朱德、孙中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爱国诗人黄遵宪、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指挥家郑小瑛、史学大师陈寅恪等客家名人的资料,让学生从中选一名人进行学习、研究,了解他的生活背景、成长历程和主要成就。很多学生在自己的体会中写到:“我为客家人而自豪”“我为客家人鼓掌”“我以客家人为榜样”等此类话语。老一辈的客家礼仪一代传一代,博大精深的客家精神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勇往直前,许多客家名人渐渐成为学生的“偶像”,逐渐涌现出一大批的“客家粉丝”。

4.开辟“客家人”专栏——帮助认识社会,树立正确人生观

我校专门在宣传栏和“红领巾”广播站开辟了“客家人”专栏,内容有:客家山歌、客家新闻、客家时事等。通过了解客家地区和其他地方这几十年来的变化,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客家人开拓进取的精神。不仅如此,通过较全面了解客家,学生还树立了学好各科文化,打好扎实基础,将来为家、为国做贡献的理想。总而言之,开辟“客家人”专栏,不仅让学生树立了珍惜文化遗产的观念,陶冶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文化情操,还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与欣赏兴趣,提高他们的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在各领域渗透客家精神——细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树立“大德育”观,以渗透客家精神为德育工作中心的主线骨,各领域全面铺开,将学校工作整合起来,教研、科研、德育三线合一。

1.少先队开展“传承客家精神”系列活动

当前我校少先队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如开展了“认识爱国名人,传承客家精神”的主题中队会活动、班会课,让同学回到社区去调查太和的战斗英雄,记录爱国爱民的典型例子。可根据每月主题的不同,充分利用本地有利的德育教育基地优势,如地处大源村的广州寿星大厦、兴丰垃圾场、广州市“绿田野”环境教育基地、太和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及文物古迹——帽峰古庙、龙归南园的孖祠堂等。当进行“尊敬老人献爱心”的活动主题时,就组织学生到广州友好医院的寿星大厦去慰问老人,培养他们敬老爱老的高贵品质。

2.春风化雨润心田,品德课彰显精神内涵

品德学科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如我们在开展爱国爱民活动月中,将品德教材中的有关爱国爱民主题的教材进行了整合、修改,适时地渗透客家精神。执教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家乡,我为你骄傲”这一主题时,教师可让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回到自己的家中、社区中去探究家乡特有的客家风情、客家特产,并通过“寻找客家名人”“弘扬客家精神”等活动,从一个小侧面入手,深入挖掘本地客家人在爱国爱民中表现突出的名人榜样,以及收集他们的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客家人爱国爱民、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更真实地体会到家乡人民为家乡所做的贡献,从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3.“客家文化经典诵读”,字字珠玑入心田

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于客家文化的书籍,让学生了解客家的发展历程,认识客家优秀人物(如叶剑英、孙中山等)的事迹,就创设客家精神德育环境而言,也不失为有成效可待的选择。我们还将文质兼美、有童趣、富于哲理的客家童谣整编成了书籍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早读和午读的时间诵读。同时,在课堂上,请学生朗诵客家童谣,进行朗诵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了解客家文化中所蕴含着的客家精神,有益于发扬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4.以“美”育美,陶冶情操

“老师,为什么客家人以前穿的衣服颜色都是蓝黑色?”“因为客家人非常勤劳,穿着蓝黑色的衣服干活,衣服不容易脏,更耐穿。客家人也非常朴素,制作这种颜色的衣服成本低,更省钱。”这是学校美术课上老师与同学的对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客家人的生活习惯,欣赏客家人的淳朴之美,美术教师走村入户搜集、了解客家建筑和客家文化知识,用现代媒体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在观摩接触、实物写生、艺术创作过程中深刻了解了客家文化。同时,还将客家编织搬进了课堂,培养了一大批巧手的客家娃,他们的编织作品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天花板上,在学校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综合活动显身手,实践体验客家情

在综合实践学科中,开展一系列客家精神的主题活动。我们按不同年龄段学生研究不同的主题,因地制宜开展活动。以学习客家礼仪、了解客家风俗、感受客家艺术、感知客家人文等为主。各年级根据自己的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会了调查、采访及写活动日记、调查报告等技能,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仅如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传承客家精神。

6.悠悠客韵款款深,传唱山歌总关情

音乐课中引导学生开展学唱客家民谣、客家山歌等活动。对传统的客家民谣进行翻新和包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除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拉歌之外,还把歌谣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客家新歌谣传遍校园。我校的合唱队更是把客家经典童谣《月光光》改编成动听的客家歌谣。我们的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品质,认真排练,在省、市的合唱比赛中都荣获金奖,将客家精神根植于了自己心中。

我们相信,只要将客家精神与德育的和谐构建作为教师平时工作的一部分,融入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实施在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客家精神,并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就能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继章.探寻客家精神在学校德育中的现实意义与策略[J].新德

育,2008(1).

[2]叶伟贤,徐丽芸.龙南:让客家精神永驻校园[N].赣南日报,2008-11-17.

[责任编辑 房晓伟]

The Research about the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and Strategy between the Spirit of Hakka and Moral Education

GAN Qi-lian
(Tai He No.1 Primary School,Bai yun Guangdong,510000,China)

Abstract:The Hakka spir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which inspires Hakka to work hard.As the country school in Hakka,our school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Hakka spirit,and uses it as a "soul"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o lead the students’ moral growth.

Keywords:Hakka spirit; moral education;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07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37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
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几点心得
国学浸染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探索与实践
德育工作中的那些事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