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首辅,政治殊途

2016-07-23许陈静

百家讲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俾斯麦游历李鸿章

许陈静

李鸿章签订完《马关条约》从日本回到北京不久,光绪帝就召见了他。短暂寒暄后,光绪帝劈头盖脸地指责起了李鸿章,斥责他身为重臣却把台湾拱手相让,失民心,伤国体。李鸿章只能唯唯称罪。后来,他躲进借住的贤良寺闭门不出,门生故吏纷纷离他而去。

李鸿章比常人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没有一味抱怨,而是不断反问:伊藤博文究竟在哪里赢了我?我可以向他学习什么?

伊藤博文早年游历西方的事情此时一幕幕在李鸿章的脑海中回放——1863年,伊藤博文22岁,被秘密派往英国留学。那时的日本,同样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国门,同样被迫签下不平等条约。年轻的伊藤博文在出国前痛恨、排斥西方。出国后,他努力学习英语,专心提升学问和修养,经常搭伴与英国学生同游,参观博物馆、造船厂等。在深入了解英国社会后,他由衷地佩服英国的进步和强大,排斥西方国家的态度由此改变。

1871年,以而立之年跻身日本权力中心的伊藤博文随使团出使欧美,再次踏足西方,用了两年时间对欧美的政治制度深入考察。他认识到立宪制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也是国家强大的重要条件。回国后,他负责调研立宪政治的可行性,主张在日本逐渐推进君主立宪并开设议院。1882年,已是日本政坛核心人物的伊藤博文又一次亲赴欧洲考察立宪制度,还在柏林专门拜会了德国某著名法学家,听取他对宪法的看法。

离伊藤博文初到西方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年迈失势的李鸿章决意效仿当初年轻气盛的伊藤博文,游历西方。恰好有一个契机,让俄国成了他的第一站。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各国要派出特使致贺,清朝打算派湖北布政使前去。俄国认为其人微言轻,不能胜任,可胜任者,只有李鸿章。清朝便改派李鸿章赴俄。启程前,李鸿章对晚辈黄遵宪说,此去俄国的目的是“联络西洋,牵制东洋”。果然,1896年6月,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协定两国共同制约日本,日本若再次侵犯清朝,俄国会对清朝提供保护。作为交换,清朝同意俄国修筑一条经过黑龙江和吉林,直达海参崴的铁路。这一约定为后来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大打出手埋下隐患。

结束俄国之行,李鸿章来到德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邀请他一起阅兵,还给他特制了虎皮椅和大红绸凉伞。李鸿章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来复枪厂和造船厂。紧接着,他拜访了已经退休的德国宰相俾斯麦,两人从养生之道谈到国家大事,很是投机。李鸿章请教复兴中国的办法,俾斯麦认为强兵是第一位的。虽然甲午战败后,李鸿章的强兵之路已然走到尽头,但当他听到俾斯麦这样的回答时,心中依然窃喜于两人所见略同。随后,李鸿章又和俾斯麦聊起了与皇帝的相处之道,但对君主制度的变革这个关键问题只字未提。

不难看出,李鸿章的西方之行仍停留在他最有兴趣的技术体验上,并未深入制度层面。或许是暮年之人不比年少之人的锐气与洞察力,或许是李鸿章自始至终都是大清王朝的忠臣孝子,不会也不愿想到“大逆不道”的制度之变,因此,他注定无法找到西方强大的根源。中日首辅同样去西方游历,一个为日本找到制度,一个却只能为中国找到技术。

离开德国,李鸿章又到了法国,拜访了法国总统,参观了巴黎银行并询问借款事宜,还亲自体验了火炮试射。随后,他前往英国,拜见了维多利亚女王,参观了伦敦桥,专门体验了电报发送的过程。接着,他来到美国、加拿大。归国途中,李鸿章路过日本,他没有上岸,或许他再也不想踏上那片伤心之地,再也不愿想起伊藤博文。

编辑/冰如

猜你喜欢

俾斯麦游历李鸿章
李鸿章的尴尬
斑斓纵横
无招胜有招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游历阳光西班牙
梦游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