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文化的历史视野与现实机遇

2016-07-23张倩

2016年23期
关键词:历史

张倩

摘 要: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却在历史上长久地被认为是一种蛮夷文化,这对草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学术研究都是极为不利的。本文从草原文化的起源着眼,指出了草原文化形成的自然和历史的特殊性;接着分析了草原文化在近代遭受冷落的原因;最后总结了草原文化传播在现代所面临的时代机遇,以期为草原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一个历史性的视野。

关键词:草原文化;历史;现实机遇

一、草原文化的起源

“草原文化是生息在草原上的各民族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1]如果说中原地区的“伦理型文化”更注重社会的道德修养,而草原文化则属于更强调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型文化”。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草原民族的英雄精神、自由精神、顽强精神和开拓精神,也造就了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

我国的草原文化发祥于原始草原,其大致分布区域为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卑斯山,涵盖整个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相通,既地势高又被各大山脉包裹在离海较远的内陆,因此常年雨量奇缺,冬季有漫长的严寒,夏季又短暂而酷热。这样的自然环境只适宜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不适合农耕活动,发展畜牧业又害怕破坏草原,草原民族便形成了游牧式的生活方式。在远古时期就有游牧民族在这片大草原上繁衍生息,历史上的几千年来,有匈奴、鲜卑、回鹘、突厥、契丹、党项、满族、蒙古等二十多个民族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文化足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更是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元朝的辉煌霸业。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历史上的草原文化便是由全体草原民族以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完成对子孙后代以及侵略和迁徙中遇到的他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规训。这种由不同民族共同融合和继承衍生而来的草原文化具有“天然性的文化本性,前赴后继性的文化轨迹,流动性的文化行为,尚武性的文化心理,开放性的文化精髓,诚信性的文化内核六大特征,它维系了游牧民族的生存,显示了游牧民族的活力,是中国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2]

二、现代化进程中草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形态变化对草原文化的稀释。自古以来,不同的游牧民族在这片欧亚草原上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也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着草原文化的内涵,正是这悠久的草原文化包含了无穷的多样性,我们不仅有游牧文化,还有与此相伴随的奶文化、酒文化、马文化、装饰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和蒙古族政治文化、军事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等等具有突出民族特征的文化形态。然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使得草原上的人们纷纷由封闭落后的牧区、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城市,他们的原始生活方式和观念态度都得到极大地改变,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却逐渐对本族文化产生了陌生和疏离感。

“文化是一个不断整合的、渐进的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草原民族群体,受到主流时尚和不被‘另眼相看社会心理的影响,主动选择去接触、吸收和模仿主流文化范式,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微信等传播渠道中主流文化的狂轰乱炸,从而引起草原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趋同化,‘民族性因素不断下滑。在这些趋同化表象之中,语言、服饰、居住方式、饮食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3]

(二)传播形态变化对草原文化的冷落。当今,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新媒体化传播特征正在冲击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帝国主义利用经济上的强权占领了世界的主流传播渠道,并将他们的文化也一并塞给被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使得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扭曲和侵蚀。另一方面,以牧区为主的草原地区不免出现人口素质偏低、缺乏高层次人才等文化贫困化特征,从而缺乏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使得草原民族加速对草原文化的背离。“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用‘文化的精神分裂症来形容那些在文化上无所归依的民族的精神状态。从文化上的精神分裂走向民族心理上的分裂,是任何国家、民族的最大悲哀。”[4]

草原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长期受到冷落,其重要价值也一直被低估,使得一直以来传播草原文化的主体稀少,渠道不受关注,受众往往留不住,就在这时,新媒体时代悄然而至,这对草原文化重新被认识被关注,既是威胁也是机遇。

三、草原文化传播的时代机遇

(一)草原文化的历史地位通过考古发现被正名。草原文化在历史上中华版图中的覆盖范围都远远超过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却一直以来被视为蛮夷文化而受到边缘化的待遇。然而2004年“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组宣布了新的史学观:在内蒙古相继发现的大量史料和考古遗迹都证明了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这使得草原文化的历史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也使得草原文化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得到极大彰显。

(二)草原文化中崇尚自然的观念迎合了当今追求天然健康的生活风尚。经济全球化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物质材料的极大丰富,还带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体力劳动能力的退化和化学产品的无处不在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被困在冰冷水泥世界中的人们又开始向往茫茫草原的自然和自由。草原文化中崇尚自然的观念赋予了草原文化品牌以纯天然、无污染的内涵,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和河套面粉等民族企业正引领着行业的发展。

(三)草原文化中恪守信义的观念是陌生人社会中信任缺失的一剂良药。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人民还未来得及慢慢适应城市化进程,便被由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中心的熟人社会一下子带入到了现代城市的陌生人社会中,原本靠关系和感情就能解决的一切突然需要靠理性来分析和辨别,这样的社会环境变化让新城市人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对陌生人的恐惧和不信任感。从社会对诚信的呼唤和褒扬也能看出社会信义的缺失,这对于讲求信义的草原品牌来说正是极好的发展机遇。拿蒙牛前任总裁牛根生先生来说,他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经营哲学,他对于中国慈善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对于蒙牛的奇迹崛起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草原丝绸之路战略为草原文化发展提供动力。“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最根本的经济动力因素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分工的不断细化,促使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在经济上形成了互通有无、相依相生的贸易通道即草原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合作,形成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和欧洲文明的有效衔接,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打造的欧亚大陆桥,形成文化发展、繁荣的大陆桥。草原丝绸之路的国家宏观战略为内蒙古全面建设经济发展核心圈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契机。发展草原丝绸之路经济核心圈,要以草原文化夯实核心经济圈的文化底蕴,激发经济发展活力。”[5]

(五)新媒体的技术特性为草原文化传播提供平台。我们现今所说的“新媒体”是指美国人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提出的概念,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也指出,“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两大根本特征。”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的全面新媒体化为草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机遇,促使草原文化传播转换其形式和内容,在新媒体的“长尾”市场中获得广阔的受众市场。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换芳.城市化进程中草原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2] 马桂英.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

[3] 王换芳.城市化进程中草原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4] 杨丽静.草原文化在历史与现实的内在张力中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年第9期.

[5] 高文勇.“一带一路”视域下创新内蒙古草原文化内在发展动力的战略构想[J].前沿,2015年第10期.

[6] 戈尔德马克,曾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

[7] 彭小年.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创新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第11期.

[8] 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9] “长尾理论”是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他认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主体部分,而在于过去被视为“失败者”的那些产品——也就是需求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巴。即非主流的,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虽然是需求的尾巴,但是它们累积起来,也能产生与畅销品销售业绩。(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猜你喜欢

历史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