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催化剂之父 分析技术奠基人 佳偶天成比翼齐飞 石油化工界宿耆 自主创新开拓者 院士伉俪美誉共播
2016-07-23王渝生
王渝生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
闵恩泽(1924.2.8—4016.3.7),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他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陆婉珍(1924.9.29—2015.11.17),出生于天津市,原籍上海。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执行委员,曾2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中国石油分析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42年秋天,在中华民族蒙受日本侵略的苦难岁月,闵恩泽和陆婉珍这两个年方18岁的青年男女,怀着科学救国的共同理想,从不同的地方不约而同地来到位于陪都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求学。两人一见钟情,相识相知相爱,却在毕业时依依惜别,各奔前程。陆婉珍在家乡上海一家印染厂做技术员,闵恩泽则遵父命回到家乡成都,在一家自来水厂做分析化验工。
1946年10月,闵恩泽以第1名考入当时中国最大的印染厂——上海第一印染厂当上了漂染车间的技术员。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这家印染厂正是陆婉珍工作的工厂,两人不期而遇,旧情复发。
1947年初,陆婉珍这位大家闺秀只身一人带着外婆给她的一枚金戒指作为盘缠赴美求学。1年后,闵恩泽循着陆婉珍的足迹,也赴美留学。
1948年春,闵恩泽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研究生,当年就拿到了硕士学位,又继续攻读博士。1949年,陆婉珍也拿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硕士学位,考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博士。他俩再次相聚,成为同窗。
1950年6月,26岁的闵恩泽和陆婉珍双双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一个良辰吉日,在神圣悠扬的婚礼进行曲中,他俩款款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对年轻的博士伉俪真是佳偶天成,在中国留学生中传为佳话。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举,一些中国留美学者不顾个人安危纷纷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
1955年底,闵恩泽和陆婉珍绕道香港,辗转回到祖国。他们来到刚刚组建的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待遇微薄,条件简陋。还没等他们大显身手,接踵而至的就是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大跃进,反右斗争,反右倾机会主义,无休止的会议,检举揭发斗争……心直口快的陆婉珍看不下去了:“人家国外在搞研究,我们在这里整天开会,怎么会赶得上人家?”她差点被打成右派分子。
1960年代初,前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带走全套炼油催化剂技术资料。没有催化剂,石油就无法提炼出航空汽油。闵恩泽临危受命,几十天吃住都在现场,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研制出我国一向依赖别国的、生产航空汽油所必需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而且质量还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接着,他又研制出我国炼油工业急需的磷酸迭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微球硅铝催化剂等。
而陆婉珍也有不菲的成果。当时,世界上色谱技术刚一露头,陆婉珍便拿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色谱仪。接着,她又在分析科技领域继续开拓,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逐步建立了光谱、质谱、电子显微镜、差热、发射光谱、电化学、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色—质联用、电子能谱、激光拉曼等各种化学、物理分析技术和手段,全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文革”伊始,陆婉珍带着7岁的女儿被下放到湖北潜江干校。种棉花、玉米,还要挑煤和修厕所,女儿偏又营养不良得了肝炎,可陆婉珍还是挺了过来。
一向循规蹈矩、老实本分的闵恩泽在“文革”中也没有逃脱噩运。1969年,姚文元发表了题为《上海机床厂道路——从工人中间培养知识分子》的文章,第2天,闵恩泽就被拉出来批斗了,因为他说过“搞科研还得靠专家学者”的话。
此后,打扫厕所、运煤渣、烧煤、关禁闭、写揭发材料、老实交代“罪行”成了闵恩泽那些年中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那个年代科学家们共同的遭遇。
折腾了一阵子,造反派把闵恩泽当成“死老虎”扔在一旁。无人过问,闵恩泽难得“清闲”,利用“闭门思过”的机会,偷偷地回忆石油催化剂的实验过程。而在干校劳动的陆婉珍则忙里偷闲地复习她的石油分析专业,蛰伏一隅,等待时机,期望有朝一日重新开始她的科研项目。
于是,当他俩被宣布审查结束获得“解放”后,揩干委屈的泪水,又双双扎到实验室中。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闵恩泽获得了“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陆婉珍的科研成果也获得了大会的奖励。
1980年以后,闵恩泽指导开展新催化材料和新化学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其中新催化材料有层柱黏土、非晶态合金、负载杂多酸、纳米分子筛等,新化学反应工程有磁稳定床、悬浮催化蒸馏。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成功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烯烃与苯烷基化的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工艺。后来他又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陆婉珍的科研也是硕果累累。1980年代,随着科研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分析测试的要求在样品数量、分析周期、分析项目和数据准确性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标准。国际上相关实验室已开始朝网络化管理的方向发展。陆婉珍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积极呼吁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1995年,陆婉珍将工作重心转向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一场分析化学的革命。引导这场革命的,正是陆婉珍。
闵恩泽认为,像艺术创作一样,科技创新也离不开灵感。他写道:“市场需求,兴趣推动,苦苦思索,趣味无穷;灵感突现,豁然开朗,发现创新,十分快乐。”而灵感从哪里来?他回答:“创新的灵感来自于联想,联想来自于博学广识和集体智慧。”
到了耄耋之年,老两口相濡以沫,相依为命。他们的家里时常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他们特别喜欢与年轻人交流,他们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有数十位之多,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们谈责任、勤奋、宽容、守信等做人方面的道理,并为青少年题词:“科教兴国,人才是关键,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