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移动设备在科学影像创作中的应用
2016-07-23江芸周冰
江芸 周冰
编者按:如今,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日益普及,手机相机化、“全民摄影”蔚然成风。那么,智能移动设备能够给科学影像的创作带来变化吗?本专栏将与有意参赛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的教师、同学共同探讨这一新视野、新思路——使用智能手机拍摄高质量科学影像。本期文章将着重探讨智能移动设备参与科学影像创作的背景、技术特色。之后的文章将结合案例逐一介绍使用智能移动设备拍摄科学影像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延时、高速、热成像、显微摄影等特殊拍摄手法,以及视频剪辑、合成、分享等创作流程。
提到智能移动设备,大家并不陌生。智能移动设备(Smart Mobile Device)是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化、移动式便携终端的统称。如今,它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影随形。
然而,具体到智能移动设备(下文简称为“智能手机”)与科学影像的话题,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用智能手机观看科学影像,却很难将智能手机与科学影像的创作过程联系起来?用智能手机能拍好科学影像吗?拍摄效果会不会大打折扣?如果你准备用手机拍摄科学影像参加已经启动的第6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又应该如何拍摄呢?你心中的这一系列疑问,正是本专栏要与您探讨和解答的。
门槛高——科学影像创作的老困境
参与过往届科学影像节的教师、同学都体验过影像创作的魅力:它能够通过镜头语言把原本艰深抽象的科学内容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听形象,不仅可以让观众对科学事实一目了然,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影像具有文字、图片等其他创作形式难以比拟的优势。
但在很多人看来,影像创作的门槛实在太高。传统的影像创作不仅要掌握必要的拍摄技术,还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支撑,以配备拍摄所需的专业设备,如摄像机、数码相机、镜头等,这是很多人难以负担的。因此,很多爱好者无法跨进科学影像创作的殿堂。
随手拍——科学影像创作的新思路
数字阅读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一切。科学影像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智能手机具备成本低、操作简易、携带方便等特点,使得影像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拍摄器材随手可得;数字视频文件的流行让拍摄耗材成本接近于零;简单易用的拍摄软件让你无需再面对复杂的操作菜单;推陈出新的硬件指标让中低端数码相机也顾影自怜。最可贵的是,你可以把手机揣进兜里、拿在手上,随时随手随意拍摄。可以说,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影像的创作者。
技术范——科学影像创作的新模式
那么,对于已经配备了摄像机、DV、数码相机的教师、同学而言,有必要考虑手机创作的新思路吗?使用智能手机拍摄科学影像,是否意味着低端、粗制滥造、非专业呢?智能手机与其他设备相比,在影像拍摄方面有优势吗?
诚然,现今的智能手机在成像方面的硬件参数上远不及专业摄影机、数码相机,但多元化的配件和app选择,却从功能的丰富性上另辟蹊径,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尤其适合于科学影像的创作。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很多科学发现都依赖于成像技术的突破,新兴技术的发展也为影视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和创作空间。当事物变化得太慢、太快、太宏观、太微观,我们的凡胎肉眼就会对其视而不见,但特殊拍摄手段却能超越我们感官的极限,开拓我们认识的疆界。比如,用延时摄影可以将时间浓缩,用超高速摄影机可以捕捉物体瞬间的变化,用显微摄影可以放大微小而强大的微观世界,用紫外、红外、X光摄像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肉眼看不到的世界……但这些特殊拍摄手段原本只停留在尖端的科学影视创作领域,这些高精尖影视设备动辄几万、几十万的身价,让很多专业创作机构都望而生畏,只有DV、数码相机配备的创作者更是鞭长莫及。
智能手机日渐强大的硬件技术和日益丰富的扩展配件、app,却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的主流智能手机多已内置延时摄影、高速摄影功能,而包含长焦、微距、广角、鱼眼镜头在内的镜头组、配备专属app的热成像摄像头、用于水下摄像的防水外壳、用于微观摄影的显微摄影手机夹、工作台等,在各种购物平台上应有尽有,且高、中、低档皆有选择,价位通常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有兴趣的创作者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状况自由选择。
微小的投入,却能带来巨大的改变。以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的样片和获奖作品为例,试想,假如《南方的北国》能运用手机热成像装置探索温度变化的秘密,假如《衡水湖部分水域不冻之谜》能利用手机水下摄影对水下世界一探究竟,假如《马铃薯变绿之谜》、《用什么水发豆芽效果好》能用手机延时摄影记录下植物变化的过程,假如《巧用碘酒显指纹》能用手机紫外线摄影让指纹再现真身……是否能为这些作品增添非同一般的表现力和说服力,让影像的创作者和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的魅力呢?
不夸张地说,如今,智能手机在科学影像创作上的自由度、灵活度远胜于一般的摄像机、数码相机。从这个角度而言,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疑是创作者手中打开科普视频创作核心圣殿的密令,它将为科普视频创作开拓出一种更接近科学探究本质的“技术范”新模式。
智能手机的创作实践
智能手机拍摄仍是在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方法。在影视专业领域,全部由手机拍摄完成的作品,如宾利汽车广告、博柏利的春/夏季时装秀、奥斯卡获奖作品《寻找小糖人》等已崭露头角,但手机拍摄的真正意义的科普视频并不多见,目前仍未见成体系的创作成果或经验。为此笔者组织实施了“如何使用智能移动设备拍摄高质量科普视频”项目(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馆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对智能手机拍摄科普视频的方式方法、适应性进行了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请根据视频链按,观看项目视频集锦)。在本专栏后面的文章中,笔者将结合视频案例,逐一与大家探讨和分享拍摄心得。当然由于能力所限,笔者所述有不成熟、不完善之处,欢迎指正、完善。
希望受到本专栏的启发,有更多的教师、同学不再受制于拍摄设备的局限,拿起手机,参与到第6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的活动中来;也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挖掘智能手机的拍摄潜力,发挥奇妙创意,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科学影像作品,与世界分享你的智慧和发现。祝愿大家在此过程中,充分享受科学发现和影像创作的无尽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