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民收支区域性差距研究
2016-07-23王丹丹张海山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赤峰学院学科规划处内蒙古赤峰04000
晓 兰,王丹丹,张海山(.赤峰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赤峰学院 学科规划处,内蒙古 赤峰 04000)
内蒙古农牧民收支区域性差距研究
晓兰1,王丹丹2,张海山1
(1.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赤峰学院学科规划处,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为了认识内蒙古各个盟市农牧民收支的区域性差距,文章以内蒙古农牧民收支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结论:(1)全区农村牧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性收入,也就是从事农牧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其经营性收入构成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2)各盟市农村牧区居民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是第一产业,收入构成不是很合理.(3)中等收入盟市的数量逐渐缩小,高收入区盟市的数量逐渐增加.也就是,地区之间农牧民人均净收入差距呈现逐渐缩小化趋势.(4)2013年,全区各个盟市农村牧区居民生活消费构成中,食品支出比例最大,其次是居住支出,交通和通讯、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支出.揭示出,影响各盟市农牧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非农产业发展情况、农牧民的身体素质、农牧民受教育程度和农牧业生产条件[1].
关键词:内蒙古;农牧民;收入支出;区域性差距
目前国内对农民收入区域性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其形成因素;而国外学者对农村区域差异的研究不仅包括收入,还涉及支出[1].在尺度上,有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研究,甚至有县域尺度的研究[2-7].研究方法大多数运用定量分析法,剖析不同收入类型对农民收入差异的影响[1].对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约农牧民增收和相应对策方面,且主要为定性研究,对其区域间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少[1].基于此,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内蒙古各盟市之间农牧民收入—支出差异,分析各个盟市农牧民收支高低水平,剖析形成区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区域差异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 研究区概况
内蒙古地域辽阔,各盟市在资源禀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1].改革开放后,各个盟市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条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发展水平开始出现差异[1].占据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的西部呼包鄂地区,加之本身的经济基础就比较好,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迅速提高,而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西部的呼包鄂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农牧民收入差距也较大[1].
2 相关概念
表1 相关概念列表
3 结果与分析
3.1各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收入对比分析
3.1.1各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收入构成对比分析
从图1、图2可以看,2013年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的收入主要包括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以及转移净收入,其比重分别是60%,21%,4%,15%.这说明,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性收入,也就是从事农牧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3.1.2各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经营性收入构成对比分析
各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经营性收入构成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表3、图3可以看出,2013年第一产业净收入比例低于60%的地区是乌海市和呼和浩特市,而其比例高于90%以上的地区是赤峰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通辽市.不仅如此,2013年,全区农村牧区居民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净收入的比重达到89.21%,由此也可以判断出,全区农村牧区居民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依然是第一产业.全区第三产业净收入比重不到10%,个别地区第三产业净收入比重只有3%.由此揭示出,各盟市农村牧区居民经营性收入构成不是很合理,今后依然需要加强农村牧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加大农村居民第三产业的净收入.
表2 2013年全区各盟市农牧民收入构成分析
图1 2013年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的收入构成
图2 2013年内蒙古各盟市农牧民收入构成比例
表3 2013年全区各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经营性收入构成对比
图3 2013年全区各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经营性收入构成比例
图4 2013年各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第一产业收入构成比例
3.1.3各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第一产业收入构成对比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2013年,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第一产业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比重64.69%,而牧业收入比重是35.31%.牧业收入比重比较高的地区主要是乌海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而农业收入比重高的地区是赤峰市、兴安盟、呼和浩特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
3.2各个盟市收入绝对量的对比分析
按照各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的比例R,将全区各盟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划分三个档次:R≥1.2为高收入区;0.8≤R<1.2为中等收入区;R<0.8为低收入区[1].R的计算公式为:R=I-i/P,其中Ii——各盟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P——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
表3 全区各盟市各年度农牧民收入的区域静态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中等收入盟市的数量逐渐缩小,高收入区盟市的数量逐渐增加.中等收入区由1994年7个盟市减少到2006年的5个,到2013年减少到变成3个;高收入区盟市由1994年的4个增加到2006年的6个,到2013年增加到7个;低收入区由原来的1个变为2个.由此可以看出,全区各盟市间农牧民人均净收入差距呈现逐渐缩小化趋势,地区之间差距逐渐缩小.
3.3各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生活消费构成对比分析
图5 2013年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生活消费构成比例
图6 2013年全区各个盟市农村牧区居民生活消费构成比例
从图5可以看出,2013年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生活消费构成中,食品支出比例最大,占31.22%,其次是居住支出,占17.24%,交通和通讯、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支出比例分别占到总量的14.26%、12.95%、10.49%.
(1)各个盟市中食品支出比较高的地区是包头市(36.52%)、锡林郭勒盟(39.01%)、乌兰察布市(43.73%),比重超过35%;食品支出比较低的地区是鄂尔多斯市(22.28%)、通辽市(23.12%),比重低于24%.
(2)各个盟市中居住支出比较高的地区是巴彦淖尔市、兴安盟、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乌海市(27.80%),比重超过20%;居住支出比较低的地区是包头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比重低于13%.
(3)各个盟市中教育娱乐支出比较高的地区是呼和浩特市(12.85%)、呼伦贝尔市(13.63%)、乌海市(13.68%)、通辽市(13.99%)、赤峰市(16.11%),比重超过12%;教育娱乐支出比较低的地区是锡林郭勒盟(6.20%)、阿拉善盟(7.08%)鄂尔多斯市(9.51%)、兴安盟(9.66%),比重低于10%.
(4)各个盟市中医疗保健支出比较高的地区是鄂尔多斯市(11.95%)呼伦贝尔市(12.99%)、乌兰察布市(14.35%)、通辽市(14.41%)比重超过11%;医疗保健支出比较低的地区是乌海市(5.45%)、包头市(6.85%)、兴安盟(7.98%)、呼和浩特市(8.68%)、巴彦淖尔市(8.98%)、阿拉善盟(9.13%),比重低于10%.
4 结论与讨论
(1)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性收入,也就是从事农牧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不仅如此,其经营性收入构成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各个盟市农村牧区居民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依然是第一产业,收入构成不是很合理.
(2)中等收入盟市的数量逐渐缩小,高收入区盟市的数量逐渐增加.也就是,地区之间农牧民人均净收入差距呈现逐渐缩小化趋势.
(3)2013年,全区农村牧区居民第一产业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比重64.69%,牧业收入比重是35.31%.
(4)2013年,全区各个盟市农村牧区居民生活消费构成中,食品支出比例最大,其次是居住支出,交通和通讯、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支出.
根据张伟的研究分析得出,影响各盟市农牧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当地非农产业发展情况、农牧民的身体素质、农牧民受教育程度和各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1].因此,今后我们需要在非农业产业、农牧区医疗保障、教育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各盟市之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7].
参考文献:
〔1〕张伟.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区域性差异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2〕杜浩波.内蒙古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3〕韩淑梅.内蒙古农牧民收入阶段性分析及增收对策[J].北方经济,2002(6).
〔4〕吕耀,王兆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6).
〔5〕王晓娟.内蒙古农牧民增收问题初探[J].理论研究,2005(6).
〔6〕辛智俊.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其对策选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7〕赵国年.内蒙古农牧民增收因素的分析及对策选择[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0.
〔8〕内蒙古统计年鉴(2013年).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152-04
收稿日期:2016-03-17
基金项目: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BS0302);2015年赤峰市社会科学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