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常态”成为难事
2016-07-23李永炎
李永炎
“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这是中央纪委提出的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第一种,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具体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强劲的从严治党态势,党内关系逐渐规范,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清除党内政治灰尘的有力武器,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渐成常态。但是,仍有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不强,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变成了“钝器”,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不小的党内难题。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是思想上认识不到位,愿不愿的问题。一些党员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化,忘记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存在严重的思想顾虑。上级批评下级怕伤对方自尊,日后选票受影响;同级之间相互批评怕伤了和气,工作不协调;下级批评上级怕被秋后算账,日子难过。其次是行动上担当不到位,敢不敢的问题。一些党员奉行“好人主义”,自我批评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批评别人不痛不痒、敷衍了事,对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明知不对却视而不见,甚至姑息纵容,任其“小洞不补”、积重难返。再就是方法上运用不到位,会不会的问题。一些党员不善于用正确方法解决矛盾和问题,不能从根上找问题、析原因、论危害,点不到要害、批不到痛处,就像鸡毛掸子打屁股不痛不痒,甚至把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表扬,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总之,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够辣不够味,起不到红脸出汗的效果。
没有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就难有党内关系的正常化。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真正成为常态,必须切实弘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有效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为此,应努力做到:
增强党性观念,切实端正思想认识。毛泽东同志讲到: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95年的党的建设实践充分表明,什么时候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弘扬得好,党内就风清气正,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强,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什么时候丢掉或者歪曲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缺点错误就难以得到纠正,党的事业就会受损失、就会走弯路。每名党员都应认识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是整人,而是加强党性锻炼的自我教育。应真正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个基本原则,当作与洗脸扫地一样不可缺少的东西,经常检查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积极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拿出对党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同党内的腐恶现象展开斗争。
发扬整风精神,严肃党内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勇气和党性,不能把我们防身治病的武器给丢掉了。为此,每名党员都应增强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有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有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态度。应发扬整风精神,不能持有偏见,也不能心有余悸,而要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反对自我主义、“好人主义”,自觉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应实事求是,敢于指名道姓讲问题、提意见、论危害,敢于放大炮、做“小辣椒”,让批评对象都能红脸出汗。
坚持问题导向,掌握原则和方法。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出发,由问题入手,回应党和人民关切,是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遵循。应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营造敞开心扉亮思想、推心置腹论长短的氛围;应有向我看齐、向我开炮的勇气,敢于先揭自己的“短”、亮自己的“丑”,敢于先说自己的“问题”、查找自己的“毛病”。应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与方法,区分轻重,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又不纠缠细枝末节;全面客观,既不能把具体问题说成是原则问题,也不能把偶然的、个别的错误说成是一贯的、系统的错误,做到有理有据,让被批评者心悦诚服;区别对象,对承受能力较弱的同志更重视会前的谈心,对身陷迷途的同志进行警醒式批评,使其悬崖勒马。●(作者单位:中央组织部机关事务管理局)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