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月龄婴儿股静脉采血30°角斜刺与直刺的对比研究

2016-07-22李佳容杨志芬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瘀斑针头月龄

李佳容, 李 丽, 杨志芬

(1. 四川省肿瘤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2. 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医院,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1~3月龄婴儿股静脉采血30°角斜刺与直刺的对比研究

李佳容1, 李丽2, 杨志芬1

(1. 四川省肿瘤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2. 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医院,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关键词:股静脉采血; 30°角斜刺; 直刺

1~3个月婴儿的临床采血比较困难,因为患儿在采血过程中挣扎厉害,难以配合,容易出现跑针现象,故常常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目前临床常用的小儿静脉采血部位有头皮静脉、颈外静脉、桡动脉、股静脉等[1]。头皮静脉穿刺采血方式回血快,易于固定且方法简单,缺点是头皮静脉管径小,往往抽吸不到所要求的血量。颈外静脉穿刺时,因婴儿颈项比较短,患儿又不合作,故很难选中穿刺点。桡动脉穿刺抽取的是动脉血[2],若穿刺不成功,很容易形成血肿、瘀斑。股静脉由于管径比较粗,成为了临床上新生儿较为主要的采血部位[3]。本研究将股静脉30°斜刺采血和直刺采血两种方式应用在1~3个月婴儿中,并比较采血成功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0月来本院住院的需静脉采血的1~3月龄婴儿160例,其中男90例,女70例,小儿肺炎36例、毛细支气管炎44例、腹泻23例、化脓性疾病26例、脑膜炎31例,所有患儿的出血和凝血时间均正常。将160例婴儿随机分成30°斜刺股静脉采血组(观察组)和直刺股静脉采血组(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中,男43例、女37例,1~2月龄46例、2~3月龄34例,体质量<6 kg 51例、>6 kg 29例,原发病为小儿肺炎21例、支气管炎23例、腹泻12例、化脓11例、脑膜炎13例;对照组中,男47例、女33例,1~2月龄44例、2~3月龄36例,体质量<6 kg 45例、>6 kg 35例,原发病为小儿肺炎15例、支气管炎21例、腹泻11例、化脓15例、脑膜炎18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原发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将患儿呈仰卧姿势,操作时严格无菌,外展侧下肢进行穿刺,将股局部暴露,对穿刺皮肤常规消毒,并对操作者的左手食指进行消毒,操作者为经验丰富的老护士,在腹股沟的韧带1/3位置找到波动最强的股动脉处穿刺取血。对照组患儿采用股动脉内侧0.5 cm处直刺取血后以棉球消毒皮肤。观察组患儿采用30°斜刺取血法,护理人员右手持注射器,使皮肤和针头呈30°, 沿股动脉内侧0.5 cm处斜刺取血,后以棉球消毒皮肤。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系统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结果显示, 30°斜刺股静脉采血组的采血时间显著短于直刺股静脉采血组,瘀斑和血肿情况显著少于直刺股静脉采血组,且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直刺股静脉采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儿采血观察指标比较±s) [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1~3个月婴儿的采血化验过程比较困难,因为婴儿的血管比较细,而采血时患儿会因为疼痛拼命挣扎[4], 因此往往抽不到满意的血标本量,以致影响到检验结果。目前临床常用的小儿静脉采血部位有头皮静脉、颈外静脉、桡动脉、股静脉等[5], 头皮静脉穿刺由于头皮静脉管径小,往往抽吸不到所需血量,颈外静脉穿刺因婴儿颈项较短、患儿不合作等,较难选中穿刺点[6], 桡动脉穿刺如不成功很容易形成血肿、瘀斑,股静脉由于管径比较粗,穿刺采血较为容易,成功率高于其他几种采血方式。临床上根据股静脉的解剖走向不同[7], 一般采用斜刺和直刺两种方式对婴幼儿实施采血。但采用斜刺方式进针时,针管进入静脉血管的长度要比垂直进入静脉血管时长,当护士提针时[8], 针头就不容易从血管内脱出而造成血肿和瘀斑等情况,并且横刺法和斜刺法的进针面积大,范围广,而直刺只是一个点,护士针头活动的范围比较窄,对于采血时间长、采血量比较多的患儿来说,直刺较难达到要求,且成功率也会比较低。斜刺采血过程相对比较顺利,所需时间短,采血量多,一次成功率高,而且可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而造成血肿、血标本溶血或凝血。

30°角斜刺法一般进针点离搏动点比较远[9], 如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还可以活动针头的方向和深度,且穿刺后很容易固定,因此成功率比较高。在临床上,股静脉斜刺法比较安全[10], 斜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定位,能做到一针见血,成功率相当高,对于需要血量比较大的病症,斜刺1次就可以得到足够量的血,能减少护士的工作时间,也能减轻患儿的痛苦。

本研究结果显示, 30°斜刺股静脉采血组的采血时间显著短于直刺股静脉采血组,瘀斑和血肿情况显著少于直刺股静脉采血组,且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直刺股静脉采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患儿年龄很小,在采血分组时,必须让患儿家长了解并给予配合,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家长应向其详细说明,采血过程中配备采血经验丰富的老护士进行操作[11], 尽量减轻患儿的疼痛情况,对于挣扎厉害不配合的患儿,应尽量缩短采血时间,避免患儿因挣扎造成跑血和出血等情况[12]。由于1~3个月的婴儿皮下脂肪比较薄,直刺极易刺破血管造成血肿和瘀斑,故穿刺应以30°斜刺为宜,且针头不可向上穿刺太深,以免对腹部脏器造成伤害[13-15], 对于穿刺失败者,不宜在相同地方进行第2次穿刺,以防形成血肿。患儿应采取平卧体位,穿刺时一侧臀部垫高一点,将股三角充分暴露,便于定位和消毒操作。采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症状变化,如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16-18]。

综上所述,30°斜刺股静脉采血因穿刺有角度,故针头刺入不会过深,且出血量少,出血部位表浅,易于观察和护理,平行按压针孔处因按压面积大可减少皮下出血造成血肿,方法简便易掌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瘀斑和血肿情况较少,穿刺时间相对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柴文莲, 邢建波, 张晓玲. 暖箱内早产儿股静脉穿刺法的比较[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10): 54-54.

[2]纪红梅, 王翠洁. 小儿股静脉斜刺采血方法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11): 35-35.

[3]张泉妹. 新生儿股静脉采血不同方法比较[J].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4, 18(11): 68-68.

[4]杨丽娟, 李振香. 现代危重症临床护理[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260-260.

[5]刘红美. 婴幼儿股静脉采血直刺与斜刺方法比较[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22): 233-233.

[6]詹汉英, 王小东, 鲁亚萍, 等. 专科护理操作技术[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141-142.

[7]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8l4-814.

[8]陈静, 王萍, 毕晶, 等. 婴幼儿股静脉采血直刺法与斜刺法影响血标本因素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9(9): 975-975.

[9]陈丽. 股静脉体表投影点斜角穿刺法用于小儿股静脉采血[J]. 护理学杂志, 2006, 6(11): 44-45.

[10]董智红, 张永梅. 早产儿股静脉采血致股动脉损伤的护理[J]. 护理学杂志, 2008, 11(21): 73-74.

[11]吕青, 霍丽莉. 实用护理数据手册[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172-173.

[12]刘世华. 新生儿股静脉穿刺点三指定位法[J]. 护理学杂志, 2002. 17(4): 245-245.

[13]刘维虹. 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控制[J]. 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4): 1886-1887.

[14]刘维红, 李春园. 1~3月婴儿股静脉采血30°角斜刺与直刺的比较[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21(8): 165-166.

[15]刘维红. 股静脉采血30°角斜刺在1~3个月婴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2(6): 43-45.

[16]刘红关. 婴幼儿股静脉采血直刺与斜刺方法比较[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32): 233-233.

[17]苏红梅. 新生儿股静脉采血斜刺法与直刺法的比较[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19): 95-96.

[18]刘维红, 邱忠君. 股静脉采血30°角斜刺在低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 18(6): 1011-1013.

收稿日期:2016-03-29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12-190-02

DOI:10.7619/jcmp.201612067

猜你喜欢

瘀斑针头月龄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优质护理干预采血者穿刺点按压情况对血肿、瘀斑的预防效果
提高育肥猪出栏率合理的饲养密度
喜疗妥联合红外线照射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皮下瘀斑的疗效观察
不同月龄荷斯坦牛产奶量的研究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现瘀斑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