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西金铁”高凤翰

2016-07-21贺中

青岛画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郑板桥

贺中

风吹竹林萧萧,春拂腊梅花开,置身胶州的高凤翰纪念馆,只见高凤翰雕像矗立于院中轴心部位,深思高举,洁白清忠。又建有长廊、东榭、方亭、假山等,奇花异卉、茂木修筠,荫翳掩映,珊珊可爱。在那里,高凤翰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图景徐徐展开,壮年不得志,老年疾病苦,却留下了令人高山仰止的艺术光芒,永远泽被后人。

郭沫若有诗评曰:“顽石嶙峋余硬骨,新蕉孤洁扇轻烟。淋漓豪气氤氲里,落拓胸襟啸傲前。”启功更以“胶西金铁”四个字,彰显了高凤翰的傲骨和不羁的个性。

仕途波折,晚年疾苦

高凤翰,字仲威,亦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他是青岛胶州市南三里河村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享年66岁。高凤翰是我国清朝中期著名的左笔书画家、篆刻家及诗人,他以“诗、书、画、印、砚”五绝蜚声于海内外。同时,他也是我国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是“八怪”十五位书画家中唯一的一位北方人。

高凤翰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高曰恭是康熙年间举人,做过诸城和淄川的教谕,他的叔叔高曰聪是康熙年间进士,做过福建的督学使。“进士第”和“廉明第一”的牌匾都是康熙皇帝赐给他的叔叔高曰聪的。

高凤翰天资聪颖,受当地名儒李世锡的指教,奠定了国学基础。他9 岁就能填词赋诗,名闻乡里,十四五岁跟随父亲到淄川时,已能作诗敏捷,丽句迭出。淄川著名诗人张历友曾称赞他:“佳儿弱冠弄柔翰,笔阵横扫千人军。”

19岁那年,高凤翰参加科考中秀才,次年去济南参加乡试,后又两度赴省,但屡试不中。后至45岁,高凤翰方由胶州牧黄之瑞荐举应“贤良方正”特考,考列一等,授任安徽歙县县丞。

得官不易,为官更不易。高凤翰两度被诬,两度洗冤。他到任第二年就有人诬告他在一宗命案中受贿5000 金。澄清后,他暂代理绩溪县令。之后,又代任仪征县丞兼委管“泰州坝监掣”,掌管盐务。“这期间虽有几个上司赏识高凤翰的才能,但每次都是刚一赏识,就很快调离了原职,高凤翰就是这样的怀才不遇。”《胶西金铁——高凤翰》一书的作者李再孝说,高凤翰居官廉谨,有政绩,深得老百姓的爱戴。《歙县县志》就曾为他立传:“善绘画,有政声”。这是当地唯一被立传的县丞。

在掌管盐务期间,他目睹盐民生活的艰辛、地方官吏的贪逸渎职,曾作《捕蝗谣》,得罪了上司和盐商,再加上受好友卢雅雨案件的牵连,在他即将任满仪征县令时,被诬入狱,经历了一番磨难。后虽冤案昭雪,但他对仕途已失去了兴趣。

去官为民后,高凤翰侨居扬州,寄宿佛门僧舍。55岁时,他右手病残,改用左手舞文弄墨,自号“后尚左手”,刻制“丁巳残人”石章一枚,标志在丁巳年病苦废右手。他在扬州同“扬州八怪”一班文人十分投契,靠他们资助和自己卖画,维持了几年流浪生活。

1941年,59岁的高凤翰返归故里胶州三里河。61岁时,他提前为自己准备好了棺木,并自撰了《生圹志》,默默地等待着自己的最后时刻。五年后的春天,大师与世长辞。

左笔巨擘,“诗、书、画、印、砚”俱工

高凤翰在文学艺术诸多领域有为人称道的成就,他的书法、绘画、诗作以及篆刻和藏砚都值得一提。

高凤翰的右手书法严谨流畅,左手书法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被人誉为明、清两朝数百年间以左手擅长书法的,尚无人与之媲美并列。当时能得到其只字片幅不是易事。

高凤翰主工花卉山水,宋人雄浑之神和元人静逸之气在其作品中同时流露,艺术造诣精湛。高凤翰的画不拘成法,因而被人归于“扬州八怪”,也有将他列为“画中十哲”的。

高凤翰的诗成名较早,青年时代即负盛名。他的诗颇得明士王士祯的首肯,曾受王渔洋遗命为“私淑弟子”。高凤翰文思敏捷,一次在两江总督尹继善举行的酒宴上,以雁名题,高凤翰提笔立就,其中不乏佳句,令友人交口称赞。

高凤翰治印极富特色,《续印人传》中说他,“究心缪篆印章,全法秦汉,苍古朴茂。”他曾刻“丁巳残人”、“残道人”、“左臂”等印,他不回避自己的残疾,反而屡次将“残”入印,显示出正视现实、不畏困难的勇气,这几方印章是他右手病残以后所治,和他的“左书”一样,敢于用刀,全以气胜,仿佛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刀落印成。他一生治印、藏印达5000余方,几乎他所有的书画作品都是用他自己刻的印章。

高凤翰的诗、书、画、印被人称为四绝。他的藏砚也被人们肯定,他一生制砚、藏砚达千余方,他有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砚史》,收录了他的比较好的砚铭165方。

交往文人名仕传佳话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高凤翰随父赴淄川教谕任。那里距清初诗坛领袖王渔洋故里近,文人汇集,地方名士张元(殿传)、李尧臣(希梅)皆有才名,长于书画,高凤翰和他们是同辈学友,相互切磋。环境使他从童稚时期接触到文墨的熏陶,打下了能诗善画的根基。尤其是结识了大文豪蒲松龄。蒲比高大43岁。高凤翰在他41岁时,为蒲松龄先生的铸雪斋版本的《聊斋志异》题诗并作跋语,对蒲松龄的人品和学问都给予了极高评价。二人由于年龄相差悬殊,又有相同的坎坷命运,而被后人称为“忘年交”。

高凤翰在泰州任职期间,结识了比他小10岁的郑板桥。郑板桥一生有21位好朋友,其中列第一位的就是高凤翰。郑板桥曾临摹高凤翰的左笔作品,并写诗调侃到:“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交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余。”

高凤翰返乡时,其好友郑板桥恰好被派到范县、潍县做县官,尤其是郑板桥到潍县以后,与高凤翰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前后,高凤翰送给郑板桥一方名叫“映碧”的砚台,又给郑板桥刻了一方“七品官耳”的印章。

1748年,郑板桥以视察灾情为由,从潍县赶到胶州三里河村来看望高凤翰。这时高凤翰的病已经十分严重,平生收藏的字画、文物也已几乎卖光,房子倒的倒、卖的卖,只剩下破烂不堪的三间竹西亭了。郑板桥从自己的俸银中挪出12两给了高凤翰,让高凤翰非常感激,他把手头珍藏的他与王蓍合作的书画长卷题头跋尾送给了郑板桥,跋尾写道:“邻县远来二百里,清俸分颁十二金。更识临风脱手处,前时不尽故人心。”这是他们见的最后一面。

如今伫立在高凤翰纪念馆里的墓碑,上面“高南阜先生墓”六个大字是郑板桥的亲笔字,是高凤翰去世的第九年,他的子孙请郑板桥先生题写的。

猜你喜欢

郑板桥
郑板桥的“吃亏与占便宜”
“怪才”郑板桥
说“糊涂”
说“糊涂”
郑板桥好联不打折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郑板桥设宴认师
被狗肉诱惑的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