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梯田区划研究

2016-07-21峰,王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6期
关键词:甘肃省

张 峰,王 勇

(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1)



甘肃省梯田区划研究

张峰,王勇

(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1)

[摘要]甘肃省坡耕地面积虽然仅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3.15%,但其土壤流失量却占全省土壤流失总量的35%以上。对坡耕地实行梯田化改造,可以增加土壤水库库容,提高降雨径流的就地拦蓄入渗率,是旱作农田增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对甘肃省梯田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土壤、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地形地貌等自然因子及农村人口密度等社会因子,把甘肃省梯田划分为黄土区(Ⅰ)、土石山区(Ⅱ)2个一级梯田类型区和陇东黄土高原区(Ⅰ1)、陇中黄土丘陵区(Ⅰ2)、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Ⅰ3)、甘南高原草原区(Ⅰ4)、陇南土石山区(Ⅱ1)、河西南部土石山区(Ⅱ2)6个二级梯田类型区,全面掌握了不同分区梯田建设现状、现有坡耕地和低标准梯田的资源量。对各类型区梯田建设潜力和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甘肃省建设高标准梯田,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处,涉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内陆河流域。甘肃省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农业立地条件差,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总土地面积42.58 万km2,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1.13 万km2,现有耕地面积5 406 933 hm2,其中坡耕地2 780 060 hm2,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耕地面积的13.15%和51.42%,但土壤流失量却占全省土壤流失总量的35%以上(见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甘肃省水利厅联合编制的《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甘肃省专项建设方案(2013—2016年)》第4~6页)。这些坡耕地是典型的 “三跑田”,很难把有限的降水资源就地拦蓄利用,致使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现象依然普遍存在[1]。对坡耕地实行梯田化改造,可以增加土壤水库库容,提高降雨径流的就地拦蓄入渗率,是旱作农田增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梯田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基本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地力、从时空上合理调控雨水资源的独特功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1甘肃省梯田建设现状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和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甘肃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甘肃省共有梯田面积664 200 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46%,占耕地总面积的12.28%,人均梯田面积340.02 m2。全省14个市(州)中的大多数有梯田分布,其中: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分布面积较大,共占全省梯田总面积的75.73%;白银市、庆阳市、陇南市、临夏市、甘南州分布面积居中,共占全省梯田总面积的24.02%;武威市、太子山林场、莲花山林场和山丹马场分布面积最小,共占全省梯田总面积的0.25%;酒泉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张掖市则无梯田分布。各市(州)梯田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甘肃省各市(州)梯田分布现状  hm2

注:耕地包括梯田、旱平地、水田、水浇地和坡耕地,旱平地、水田、水浇地在表中未列出。

表1表明:甘肃省各市(州)梯田资源量依次为定西市>平凉市>天水市>白银市>庆阳市>兰州市>陇南市>临夏州>甘南州>武威市,各市(州)梯田资源量占全省耕地总量的比值由高到低分别为3.99%、3.27%、2.05%、0.70%、0.69%、0.49%、0.49%、0.30%、0.27%和0.03%;从各市(州)梯田面积占其耕地面积的比例来看,平凉市>定西市>天水市>甘南州>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州>庆阳市>陇南市>武威市。

2甘肃省梯田区划原则

甘肃梯田在水蚀区、水蚀与风蚀交错区均有分布,地域跨度广,其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根据研究需要,制定了如下类型区划分原则:

(1)按照自然规律,以反映水土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的总体格局,体现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及水土流失成因的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间最大差异性[3],确定梯田类型区划分方向。

(2)以与梯田建设相关的自然(如土壤、降水量、地形地貌等)、社经特征等主要因子作为分区的依据。

(3)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平衡、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参考。

(4)原则上保证行政县(区)的完整性和分区连片,确保梯田工程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确保区域内的梯田建设工程科学化、系统化、正规化。

(5)为了保证分区的协调和可行,梯田区划应尽可能与农业区划、水保区划相互协调配套,且重点突出梯田工程模式,并要求内部的协调与统一。

3梯田区划结果

根据以上原则,参考《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导则(试行)》和《甘肃省水土保持区划》,在对甘肃省梯田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土壤、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地形地貌等自然因子及农村人口密度等社经因子作为甘肃梯田分区的控制因子,将甘肃省梯田区域划分为黄土区(Ⅰ)和土石山区(Ⅱ)2个一级区。为了更科学地对甘肃省梯田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研究,指导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将黄土区(Ⅰ)划分为陇东黄土高原区(Ⅰ1)、陇中黄土丘陵区(Ⅰ2)、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Ⅰ3)和甘南高原草原区(Ⅰ4)4个二级区;将土石山区(Ⅱ)划分为陇南土石山区(Ⅱ1)和河西南部土石山区(Ⅱ2)2个二级区。甘肃梯田区域划分结果见表2。

表2 甘肃省梯田区域划分

注:由于金昌、酒泉、山丹马场、太子山林场无梯田,也无梯田建设潜力,因此在梯田分区中不予考虑。

4甘肃省梯田分区现状

根据甘肃省梯田区域划分结果,经统计核算后的甘肃省各梯田分区耕地、梯田、坡耕地现状见表3。①黄土区(Ⅰ)耕地总面积3 651 960 hm2,其中:梯田面积626 930 hm2,占比为17.17%;

坡耕地总面积为

注:不包括金昌、酒泉、山丹马场、太子山林场的耕地面积。

2 193 760 hm2,占比达60.07%。②土石山区(Ⅱ)耕地总面积718 600 hm2,其中:梯田面积10 600 hm2,占比为1.48%;坡耕地面积335 320 hm2,占比46.66%。

由表3可知:在甘肃省梯田类型一级分区中,梯田资源量排序为黄土区>土石山区;在甘肃省梯田类型二级分区中,梯田资源量排序为陇中黄土丘陵区>陇东黄土高原区>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甘南高原草原区>陇南土石山区>河西南部土石山区。

5梯田建设潜力分析

根据甘肃省梯田区域划分结果,结合各梯田分区内梯田、标准梯田、低标准梯田、坡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现状进行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

在甘肃省梯田类型一级分区中,人均梯田资源量黄土区(313.35 m2)>土石山区(33.34 m2),其中人均标准梯田资源量黄土区(180.01 m2)>土石山区(13.33 m2),人均低标准梯田资源量黄土区(133.34 m2)>土石山区(20.00 m2);人均坡耕地资源量黄土区(1 073.39 m2)>土石山区(973.83 m2)。

在甘肃省梯田类型二级分区中,人均梯田资源量甘南高原草原区(533.36 m2)>陇中黄土丘陵区(346.68 m2)>陇东黄土高原区(233.35 m2)>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120.01 m2)>陇南土石山区(60.00 m2)>河西南部土石山区(6.67 m2),其中人均标准梯田资源量甘南高原草原区(306.68 m2)>陇中黄土丘陵区(213.34 m2)>陇东黄土高原区(106.67 m2)>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40.00 m2)>陇南土石山区(26.67 m2)>河西南部土石山区(0),人均低标准梯田资源量甘南高原草原区(220.01 m2)>陇中黄土丘陵区(133.34 m2)>陇东黄土高原区(126.67 m2)>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86.67 m2)>陇南土石山区(33.34 m2)>河西南部土石山区(6.67 m2);人均坡耕地资源量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1 766.76 m2)>陇南土石山区(1 760.79 m2)>陇东黄土高原区(1 300.07 m2)>甘南高原草原区(1 260.06 m2)>陇中黄土丘陵区(940.05 m2)>河西南部土石山区(333.35 m2)。

综上所述,从甘肃省梯田一级分区来看,黄土区尚有坡耕地资源2 193 760 hm2,其中≤25°适宜修梯田的坡耕地居多,区内土壤条件较好,土层深厚,坡度较缓,坡改梯工程量小,效益费用比高,适宜进行梯田建设和梯田标准化开发;土石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山势陡峻,地形破碎,土层薄,土壤条件差,坡度大,主要以石坎梯田为主,开发难度大,梯田建设投资标准高,梯田标准化建设可适度进行。从梯田二级分区来看,陇东黄土高原区(Ⅰ1)、陇中黄土丘陵区(Ⅰ2)坡耕地和低标准梯田面积较大,土壤条件好,适宜进行梯田建设和梯田标准化开发;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Ⅰ3)标准梯田占比不高,土壤条件一般,土层较薄,坡改梯工程量略大,坡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一般,为梯田标准化适度开发区域;甘南高原草原区(Ⅰ4)绝大部分县以牧业为主,区内海拔高,耕地少,土壤条件差,发展农业不具优势,不具备梯田开发潜力;陇南土石山区(Ⅱ1)内地形地貌复杂,山势陡峻,梯田建设难度大,投资标准高,效益费用比低;河西南部土石山区(Ⅱ2)难利用土地面积较大,坡耕地存量不足,梯田建设仅可以在天祝、民乐、肃南等县适度进行。

6结语

选取土壤、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地形地貌等自然因子及农村人口密度等社经因子作为甘肃梯田分区的控制因子,将甘肃省梯田区域划分为黄土区(Ⅰ)和土石山区(Ⅱ)2个一级区,再将黄土区(Ⅰ)划分为陇东黄土高原区(Ⅰ1)、陇中黄土丘陵区(Ⅰ2)、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Ⅰ3)和甘南高原草原区(Ⅰ4)4个二级区,将土石山区(Ⅱ)划分为陇南土石山区(Ⅱ1)和河西南部土石山区(Ⅱ2)2个二级区。按不同梯田分区进行分析,全面掌握了不同梯田分区梯田建设现状、现有坡耕地和低标准梯田的资源量。在此基础上对各分区梯田建设潜力和发展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可为甘肃省建设高标准梯田、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勇,赵永强. 甘肃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实践与启示[J]. 中国水利,2012(22):19-22.

[2] 陈勇,刘京,刘举.黄土高原梯田质量评价系统设计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227-230.

[3] 周波,马涛.甘肃省机修水平梯田建设需求及开发利用途径研究[J].水利科技与信息,2011,17(1):62-65.

(责任编辑张培虎)

[基金项目]甘肃省水利科研推广计划项目(甘水科外〔2011〕273号);甘肃省水利推广项目(甘财农〔2011〕137号)

[中图分类号]S1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6-0020-03

[作者简介]张峰(1975—),男,甘肃泾川县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07-10

[关键词]梯田区划;分区现状;潜力分析;甘肃省

猜你喜欢

甘肃省
甘肃省发布第3号总林长令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从地契文书看清代甘肃省折亩现象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平行志愿报考实践指导
2010~2019年度甘肃省中考优秀作文展示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甘肃省秦安县桥楠初级中学学生书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