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016-07-21刘仓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年2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历史

刘仓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习近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刘仓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思考的根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方位、建设什么国家、治理什么社会、开辟什么阶段的问题。习近平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指明中国前进道路,总结治国理政经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服务。

习近平;唯物史观;中国道路;治国理政;群众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指明中国道路;在把握三大规律中总结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经验;根据唯物史观基本方法,制定国家战略和大政方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加强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根据人类社会形态演变规律指出中国前进道路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结合的性质,将社会历史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大致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断演进。

根据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习近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1](P117)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在当代世界的坚持和运用。

根据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习近平强调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指明中国社会前进的道路。他指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道路的延续。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探索史和奋斗史是中国道路的社会根源。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是中国道路的理论根源。习近平从六个历史时段,回顾从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到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辩证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继承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3](P29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使拥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开辟出可行的道路,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创造了人间奇迹。中华文明、社会主义、世界其他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长河中交汇和融合。这是一条科学理论同中国社会制度选择交汇的河流,是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开放交汇的河流,是世界文明同中华文明交汇的河流,是中国共产党同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交汇的河流。

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结合起来,谋划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讲清楚了中国是什么社会形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国家定位问题,解决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向着什么目标继续前进的根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原理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二、运用唯物史观基本方法制定国家战略

唯物史观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是关于历史过程的理论,也是观察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制定了涉及发展全局的国家战略和大政方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哲学基础。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提出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以现在这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情,习近平说: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4]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将会水土不服。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根据总依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制定总布局和规划总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基础,是基本矛盾分析法。习近平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改革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断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的发展,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科学分析当代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矛盾的结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托。习近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6]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是改革的中心问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树立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这既涉及生产关系,又涉及上层建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就是要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才能产生综合效应。这既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也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它回答了做出什么样的改革、改革为了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这样的根本问题。这是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得出的结论。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1](P549)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的事业兴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提供更完备、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是一项重大任务。这反映了从“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演变。

三、遵循群众史观正确对待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见。以往剥削阶级思想家,都认为英雄创造历史,而人民群众的作用却微不足道。恩格斯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7](P32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在党的建设思想、社会历史理论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构建了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而不是相反。

习近平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他说: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8]

根据群众史观,习近平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9]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在于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中国梦”的目标,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党的力量源泉在于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能否密切党群关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党的最大优势在于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要经受“四大考验”,抵御“四大危险”,跳出历史周期律,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情况下,党的立场、性质、宗旨、作风不能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0](P367)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党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党的一贯主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文化文艺创作要坚持“二为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使党恪守宗旨,保持优良作风,保持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

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8]

习近平根据新形势新任务阐述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和群众观,回答了党代表谁执政、执政为了谁、依靠谁、怎样执政的问题,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1).

[3]列宁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5]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1).

[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校:彭澜]

Xi Jinping’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LIU Cang
(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

As the party and state leaders,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Xi Jinping thoughts are being situated in what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what country being constructed,what society being governed,what stage being opened up.Xi Jinping uses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aw,indicate China’s way forward,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of governing state affairs,promoting the Party’s Strict Administration of the Party for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achieve the two hundred years goals.

Xi Jinping;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China’s way;govern state affairs;mass conception of history

刘仓(1975—),男,河北滦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

B03

A

1671-198X(2016)11-0018-04

2016-09-25

中国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