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深度报道的定义与报道路径探索
2016-07-20杨东
杨东
【摘 要】伴随着新兴媒体的强势崛起和社会舆论多元化的挑战,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党报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报道路径,寻求新的突破。如何才能在满足读者对基本信息需求的同时提升党报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作为新闻报道中最具时代气息和责任担当的后起之秀,深度报道在做强时政新闻的探索中应运而生并日益主流化,正在成为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重量级武器”。在新的媒体语境和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做大做强党报的深度报道需要在选题、采访、写作三方面突出特点、下足功夫。
【关键词】深度报道经 本报调查 报道路径
自2014年10月在要闻版开设“本报调查”栏目以来,辽宁日报对深度报道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运用新闻调查的方法诠释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方针政策,并于2015年年初推出“本报调查”专版,先后刊发了《“睡眠企业”或被列入黑名单》《辽宁特色产品抢滩电商市场要过“三关”》《纳税服务一把尺量出了什么?》《南台:“草根箱包”咋没长成高富帅》《盖州农村离婚案连续四年增长的背后》等一批有深度、有思考、有观点、又态度的优秀稿件,公信力和美誉度日益增加,在读者群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党报深度报道的定位
根据《新闻大辞典》的解释,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通过解释、分析展开的报道才称得上是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一种深入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报道。深度报道之“深”体现在它要“以今日时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也就是说,深度报道不应停留在事件的表面和现象,而是要透过客观事实的肌理,通过调查分析去梳理和剖析其本质,从而解释其内涵和意义,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而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调查是进行深度报道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媒体竞争的焦点和读者关注的卖点。在英语中,“调查”是investigate,这个词的释义是“努力发现关于犯罪、事故和科技问题等方面的真相;努力发现关于某人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更多的信息,因为你认为他们卷入了某桩罪行”。这里的“调查”更偏重于揭露,因此,西方的“调查性报道”(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又被称为“揭丑报道”,是专门揭露政府和公共机构中的腐化行为和丑闻的报道,是有特定含义的新闻报道形式。
党报调查中的“调查”与上文概念截然不同,更多的是指借用社会调查方式进行深度报道的一种方法,目的是做深、做透、做实时政新闻,推动报道问题的后续解决,提高正面报道的影响力、宣传力和传播力,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呼声、意见和要求。党报调查报道要立足重大新闻事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站在全局的角度、讲政治的高度,在深入调查、广泛取证的基础上树立独家的视角、形成独家的思考、提出独家的观点、发出独家的声音,推动相关问题解决,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党报深度报道衡量的是党报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度,体现的是党报的责任担当和民生情怀,彰显的是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党报深度报道的报道路径
选题。成功的选题是深度报道成功与否的前提,主题的选定决定着深度报道的质量和效果。深度报道即是纵向延伸新闻的“深”,同时也是横向扩展新闻的“广”。因此,在主题的选择上,辽宁日报“本报调查”的定位是关注重大主题、盯住时政新闻、反映社情民生,选题涵盖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科技、环保等多方面,并从重要性、公共性和时效性三个方面判断是否能够做成深度报道。
重要性:即结合当前全省的中心工作、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背景等判断选题的价值取向。党报深度报道的选题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贴近群众,选题重要性的强弱取决于选择的主题将以何种方式对多少人的生产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对读者和相关部门的直接影响越大、产生的后续影响越迅速则重要性越强。党报深度报道要力求通过一篇报道的典型意义给相关部门和读者以启发,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公共性:媒体的服务对象是公众,维护的是最广泛读者的切实利益,而公众的思考力、辨别力和批判力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诉求也在与日俱增。深度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和帮助公众以及相关部门了解实际、发现问题、探寻规律、解决问题。因此,公众所关注与期待解决的难点、疑点、焦点、重点问题,往往是深度报道涉猎的题材。公众的关注度越高,则选题的公共性越强,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越大。
实效性:党报不仅提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事实信息,同时也要提供全面、详尽、深刻的全景报道,通过舆论监督指导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党报的深度报道更应提高实效性,注重发现新闻背后的故事,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党报深度报道要回答读者关注的各种问题,澄清社会发展中的各类舆论谜团,并将这些问题以“剥笋”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各类问题朝着规范、有序、正确的方向解决。
采访。在深度报道的创作过程中,采访环节是决定稿件成败的重中之重。党报深度报道突破了日常新闻“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报道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综合反映,阐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预估事件的后续影响,研判事件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客观、合理、温和的对策和建议,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时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要素、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全面而系统的思考,既包括宏观大局,也涵盖微观细节。党报深度报道的采访是对事务性、程序性采访形式的否定,这一模式不再把采访重心放在事件的结果上,而是关注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和背后的故事。党报调查性报道的采写要求记者以一种介入的方式和社会调查的手段,以未知的视角抵达现场、幕后,收集线索、深入采访、理性推断、得出结论、作出预判。但与事件性深度报道不同,党报深度报道往往需要从公开的文件、资料和相关部门提供的线索,以及社会现象入手,做透、做实案头整理工作并从中发现问题和线索,在此基础上确定采访对象、准备采访问题、草拟采访提纲。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带着疑问,顺藤摸瓜、抽茧剥丝,溯其根源、求其真相、判其出路,把纠缠不清的枝枝蔓蔓理出头绪。只有采访充分、全面,深入实际、贴近一线,才能无限接近新闻事件真相,才能使后续的新闻写作有足够的深度。
写作。党报深度报道应区别于理论文章、工作报告和宏大叙事的写作方法,调查写作要突出理性思辨,要讲究针对性、启发性、有效性。深度报道的写作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题材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表现方式的多重性、多样性。而且与一般的消息、通讯、侧记、随笔等新闻写作相比,深度报道更易于发挥记者的写作个性和风格,产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记住的新闻作品。深度报道在写作过程中不能缺少细致的分析、严密的思辨,但这种分析和思辨不是新闻评论式的主观论证,而是强调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佐证、用细节展示。在写作过程中,一篇好的深度报道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新闻事件,即新闻事实的主体;新闻背景,即新闻发生的前因;新闻前景,即与此新闻事实相关的其他新闻事实;新闻过程,即这一新闻发生渐变的进展;新闻分析,即对这一新闻事实所做的主观评价或意见倾向;对策,即记者对于如何干预新闻事实的合理化意见。深度报道写作不是空泛的叙述和评论,所有立意和主题都应建立在对众多典型事例分析和对新闻对象详尽采访的基础上,行文应有充足的新闻事实和严密的论证、论据,以客观报道为主基调。一般新闻报道的魅力主要在事实本身,而深度报道的魅力则主要在观点。观点是一篇深度报道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一篇好的深度报道应有鲜明深刻的观点和新颖独到的见解,它应该能够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洞察其本质,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读后让人很受启发。为写好一篇深度报道,记者必须在观点的采集、提炼上多下功夫。
揭示问题、传递观点、表达立场是党报深度报道的宗旨,这一宗旨与党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旨归有着诸多契合点。在这种契合中,寻求党的声音传达、舆论监督的常态化以及让新闻品质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其价值,一直是辽宁日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新的媒体语境和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深度永远是党报新闻报道成功的支柱。对于辽宁日报深度报道来说,“本报调查”就是秉承深入挖掘、深度解析、深刻启示的理念,用多样化的选题、独特的视角、扎实的文本和温和的建议,实现了党报深度报道选题的精准以及报道路径的多元。“本报调查”版推出以来,由于选题得当、文字恰当、观点适当、建议妥当,不仅对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受到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
【参考文献】
[1]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
[2]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程世寿:《深度报道与新闻思维》,新华出版社;
[4]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