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情怀,是主题新闻策划的价值

2016-07-20

记者摇篮 2016年7期

【摘 要】人文情怀,是报道的原动力,也决定了策划的基本走向与价值。归根结底,新闻是对人的考量,其高度与深度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融合众多人生进行思考的高度与深度。尤其是对于主题新闻策划来说,更需如此,否则便容易流于形式、面目僵化。做主题策划要记住一个基本点是:情至文成文有根。

【关键词】核心驱动力 情至文成 心灵涅槃

《沈阳日报》有关抗美援朝烈士亲人的系列报道,是一个长达8年的超大型策划(2008年-2016年)。前期作品《寻找抗美援朝烈士亲人》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算是对这个超大型策划坚持的鼓励,也推动了后期作品《心灵的祭台·致敬抗美援朝烈士亲人》陆续刊发,如涓流不断。系列报道到底到什么时候结束?说实话,连报道组的成员心里都没个谱儿。也许只有到了不被烈士亲人需要的时候,它可能才走到终点。为什么非要这样做?简单说,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地方党报的责任与使命,二是报道组驱之不去的人文情怀。正因如此,这个主题策划有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核心驱动力,往哪走、该咋走,都是顺其自然的事儿,听从内心的呼唤即可。

核心的事:帮烈士找亲人

先说2008年-2010年,我们为53位烈士找亲人。

第一阶段:大撒网

2008年3月中旬,笔者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联系一个活动:组织烈士亲人在清明期间搞个大祭祀。烈士陵园负责人却说,陵园安葬的123名烈士有近2/3没有亲人来扫墓,原因是他们的亲人多数不知道烈士埋在沈阳。那还搞什么祭祀?干脆帮这些烈士找亲人,这才是当务之急。当一份整理后的53位烈士“失联名单”摆在面前,《沈阳日报》从2008年3月19日开始启动“寻找抗美援朝烈士亲人”行动,主题是“抢救烈士资料,弘扬烈士精神,告慰烈士英灵、安慰烈属情感”。

我们依靠网络、电话寻找线索,在网上广撒“英雄帖”,也有个别媒体要联动(比如《大河报》)。这个过程很煎熬,就像大海捞针。一次次出现线索、希望,又一次次地断线、失望,我们不断地在希望与失望之间辗转轮回。结果,一年我们只找到10位烈士的亲人。后来,我们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地域跨度太大,烈士家乡分散在全国各地10多个省份;第二个是行政区划的变化大,从烈士牺牲到现在已近60年,各地行政区划都或大或小地发生变化,地名面目全非,有的干脆连省份都换了;第三个是信息闭塞,多数烈士的亲人依然住在偏远的农村或山区,很难听到“寻亲声音”。

第二阶段:点位突破

寻找突破点。梳理123位烈士的籍贯,我们发现有近60人是山东籍的,最多。而在“失联名单”里,有17位烈士为山东籍,也是最多的。所以,2009年的突破点便放在这17位山东英烈上。我们主动与山东本地媒体合作,《山东商报》、文登电视台等媒体加入寻亲团队,再加上“传统”的大撒网,效果立竿见影:17位山东烈士的亲人全部找到。

第三阶段:实地寻访

此时,寻亲已经变成必须完成的事情。一个也不能少。

这是一个更难的攻坚过程。2010年3月、4月和9月,《沈阳日报》派寻亲小组走出去,先后到山西、河北、江苏、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实地寻访,行程11970公里,。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找到刘光义烈士亲人便是个例证。烈士的家乡记载的是“山西应县南应村”,可是应县根本没有叫南应的村子。与当地人现场进行无数种分析与推测后,我们最终在安营找到烈士的大孙子刘永清一家。应县人用方言说“安营”,听来就像“南应”。当初登记烈士籍贯的人也将“安营”听成“南应”了。像这样的谜团,只有走到那里才能破解。

2010年10月,最后26位烈士的亲人全部找到。一路走来,我们收获最多的是感动,也流了不少泪水。见证、记录这些,很难不流泪。感谢这三年,从里到外,对我们进行了最彻底的淘洗,也让我们完成了一次最纯净的心灵涅槃。

新的开始:帮亲人找烈士

我们三年完成了一件事,后来发现这事儿才刚刚开始。

2011年-2014年,我们的手机、邮箱不断收到烈属寻找烈士墓地的信息,而我们能做的却有限。我们不断思索:还能做什么?2014年,我们找到了“还能做”的事——为烈属搭建一个“心灵的祭台”,推出《心灵的祭台·致敬抗美援朝烈士亲人》系列报道。它是《寻找抗美援朝烈士亲人》的接续、延伸与拓展。不同的是,此前是以在沈烈士墓地为轴心寻找烈士亲人,而这次是以“60多年没找到烈士遗骸的烈士亲人”为核心关注点,讲烈士家事,帮烈属找烈士墓地。

寻觅烈士60多年的亲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慰藉。《心灵的祭台》首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一个压抑60年情感的倾诉平台,至少让烈士亲人拥有了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纪念,然后传递他们寻找烈士墓地的信息。至2016年4月,我们陆续刊发50多篇文章,总计20余万字。几乎篇篇感人至深,与读者、与烈士亲人形成了情感的互动。烈士的亲人在倾诉中完成了一份心理疏导,也对应了“心灵的祭台”的本意。

从某种意义说,《心灵的祭台》诉说的是“悲痛的力量”,也是在整理烈士的“家史”。“一位骁勇善战的军人偶尔表现的这点儿女情长,已化作永久的追忆。对一个家庭来说,这样的追忆甚至比他的辉煌战绩更值得铭记。”像这样的话语随处可见,也是记者“深度介入”烈士家庭的表现。没有一份理解,没有一份情怀,这样的内容是写不来的。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宋玉书在《用感情与责任写出的系列报道》中评价报道者:“他们心中涌动着浓浓的真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对烈士身后孤寂的体恤之情、对累世家属思亲却不知亲人安葬何方的关切之情。”《人民日报》用很长篇幅报道了《沈阳日报》寻亲活动并配发短评,称赞这种行为是“责任与良知的坚守”。

人文情怀,是报道的原动力,也决定了策划的基本走向。归根结底,新闻是对人的考量,其高度与深度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融合众多人生进行思考的高度与深度。尤其是对于主题策划来说,更需如此,否则便容易流于形式、面目僵化。

做主题策划要记住一个基本点:情至文成文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