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2016-07-20程利
程利
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学科德育主要是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德育形式。
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在担任化学学科内的授业、传道、解惑职责的同时,也要注意将德育与化学学科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中担任起德育辅导的任务。笔者通过化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希望利用化学本身的学科优势加之德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增长的同时,增加学生做人的德育储备。
新课标中德育处于重要的地位,课标具体要求各传统学科教学不仅要完成学科内的教学内容传授,同时也要加强学科内德育的渗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化学学科的事例以及化学相关的故事穿插于德育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受教育的程度,从而激励学生的成长,树立远大理想,最终变成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化学科学是专业化的唯物主义科学学科,如果在教学中只关注科学本身而对学生缺少人性化的关怀和教育就会让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变得冷漠、没有人情味、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学生缺少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关注,进而培养出一个纯粹的知识机器,而不是一个胸怀祖国和社会的接班人才。为了避免造成化学学科教学唯科学化倾向,可以在化学教学中增加对学生人性化发展的关注,巧妙地完成德育的教学目的,即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机械地学习化学知识,而是通过化学知识的储备提升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解决社会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增加德育内容的渗透,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内在德育需求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关注学生内在的德育需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德育的渗透可以让化学课堂上学生回归生活,并且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学会了做人。学生被作为教学的主体,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会获得认可、成长、尊重和体验成功、展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让学生用道德的方式体验、感悟、享用和创造生活,最终获得自我的肯定,实现德育的终极追求。
(二)营造积极氛围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具体事例和名人故事等创设德育情境,营造德育的积极氛围,情境创设的种类可以分成故事情境、史实情境、实验情境、生活情境、文学情境、生产情境等。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自然以及网络等不同的渠道。学生根据这些贴近生活的情景产生心灵的触动,引起情感共鸣。通过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关注,能够形成一定的判断力,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重视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互动可以对学生的道德品格带来影响,个体学生在群体的互动、合作和探究中一定会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情感影响,有助于学生在群体间形成良好、积极的道德品格。通过合作、讨论学习给学生带来一种共同承担和共患难的学习经历和体验,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内心的交流与碰撞,感受到被他人接受和认同带来的自信与自我意识,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观念通过集体学习的冲击和刺激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一定会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体验到成员之间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参与意识,最终获得人格的发展和升华。
(四)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德育素材
德育是一颗有生命的种子,必须生长在适合其发展的土壤之中才能终有所获,因此化学教师想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必须深入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素材,从而找到德育与化学教育的结合点,从而深化德育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拓宽德育素材:
1.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化学教学中究竟哪里可以作为德育融入和渗透的切入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只有把化学课堂当成教学的阵地,针对教材的内容多想、多思、多悟才能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例如苏教版化学必修1中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分类,在向学生介绍氯气的毒性时,可以从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故事背景入手,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二战时期德军大量地使用氯气做成的化学武器进攻法国军队所在的阵地,结果造成法国士兵的极大伤亡。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当时的历史资料及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时的悲惨情景。通过这样的故事介绍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也能让学生明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学生会深刻感受到化学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学生会渐渐具备热爱和平的良好道德素养。
2.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化学教师把德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之中,要跳出德育只是跟学生简单说话或者讲述道理的误区,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可以渗透德育的内容,例如教师的备课环节、习题的编写和组合环节、作业的批改环节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之中都可以渗透德育。
(1)备课过程中德育思想的体现。教师的备课过程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仔细考虑能够用到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教学环节可以优化。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哪些环节可以实施德育教育的渗透,并且在备课环节中做好德育素材的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德育意识,才能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将德育落到实处。
(2)习题制作中德育理念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练习题结构与层次上的设计上体现人性化关怀和增添情感色彩,避免冷冰冰的提问和设计,可以设计由基础巩固题到能力题的层次过渡。教师针对课后习题进行了层次性设计,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这样的课后习题还没有逃脱传统的试题色彩,看起来只是试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与德育关系甚远。因此,可在习题设计中体现对学生的道德态度、道德情感以及价值观产生方面,进行一定的设计,从而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例如,试题之下加上了这样一段话:当你从以上几道试题中拾起成功的笑脸时,你已经顺利达到了本阶段的高峰。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向下一个目标迈进吧!
这几句看似普通而又简单的话语已经改变了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化学试题,虽然简单但是却表达出对学生的鼓励和关爱,学生体会了这些话语的用心良苦时,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变得对化学以及化学教师更有感情,慢慢消除对化学的恐惧,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3)作业批改中德育因素渗透的体现。学科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课后作业的批改便成了教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作业的批改中也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教师对于高质量完成的作业会写上“好”字,并且对“好”字进行统计,作为学期末综合评价的一个依据,但是针对完成质量一般的学生,教师不要出现不冷不热的评价,可以给出更多的鼓励话语,例如“水滴石穿、厚积方能薄发”“脚踏实地,方能鹏程万里”,这样的评价既能给学生带来鼓励,又不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通过仔细的琢磨和反思一定会取得相应的进步。
(4)与学生交往中德育的渗透与感染。现阶段的学生具有心理不成熟、易任性、冲动的特点,做事缺乏理智,在学习中克服障碍的信心和意志也不够坚定。很多时候容易产生自我放弃和放松的心理,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给学生创造强大的“动力补给系统”,帮助学生及时地恢复自信,鼓起学生的勇气,在不断纠正学生缺点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五)适时把握德育时机
在化学的教学课堂,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时机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灵活运用渗透方法。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绝不能仅仅为了完成课标任务生搬硬套、死板教条,一定要在教学中把握好适当的度。德育在化学中的渗透如果采用了恰当的、灵活的方法,就可以收到水到渠成、潜移默化、不着痕迹的效果,从而改变刻意、不自然的局面。灵活方法的运用可以让德育与化学教学做到平滑过渡,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不经意间受到了德育,从而达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2.抓住合适的时机。一是迅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学生如果表现出极高热情或者特别关注的时候,就是教师渗透德育的最好时机;二是教学要融入学生的情感,教师对学生以及化学学科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够融入学生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就会帮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曼妙的魅力所在,促进学生养成化学的求知精神,学生一定会全身心投入未来的学习生活。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在学生追求个性和差异的年龄阶段,教师要改变统一衡量标准下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尽量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找准合适的德育时机,采取合适的方法。
在化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师是主要因素,教师的人格修养、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只有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加深对德育的理解,才能与学生“教学相长”,通过自身人格和品格的改善为学生做出榜样和示范。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通过全方位的教学策略来实施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全方位地寻找切入点,才能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