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下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2016-07-20杨洪云

速读·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实效性新课改德育

杨洪云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肩负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重任,因此在工作时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从细节入手,把握各个环节。

关键词:新课改 ;德育;实效性;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德育工作给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而不是储存知识的机器。素质教育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者,因此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初中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按照德智体美的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初中阶段是学生品格成形的关键期,班主任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德育教育生活化

先成人后成材, 学科知识的学习, 对于初中生来说仅仅是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必须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知识基础上,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此外,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必要把德育教育生活化;不能一味遵循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养,采取德育教育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能时刻培养初中学生的道德素养;积极引导,体现初中特有的人文关怀,时时刻刻深化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们易于接受,以此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专业性

增强班主任的整体德育教学水平,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专业性是有效改进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对策之一。针对班主任在德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应该定期对初中班主任进行德育知识的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德育教学质量。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德育教学的渗透性,将德育教学渗透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的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改善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环境

初中应该不断改善教育环境,提升德育教育水平。一方面从学校领导方面,要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生活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从班主任方面,在德育教育开展时降低姿态,和学生们形成一种朋友的关系,在这种亦师亦友这状态下,才能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逐步理解父母的艰辛,亲人朋友对自己的付出。把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3.增加对学生德育素质的考核

为了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的德育水平,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增加对学生德育素质的评价。在每个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的同时,加入对学生德育基础的考察,保证学生们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以便德育教育生活化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要求学生们从小事做起,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德育教育的主体,从小事做起逐步改变自己,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感动的同时要付诸于行动,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意义。与此同时,教育学生不断反省自我,从自身出发提升道德素养;带动学校的德育教育氛围,把德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二、班主任率先垂范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品德去影响学生。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品德提出要求,如果班主任自身不能做到,那么他说的话将会大大折扣。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班主任要注视自身言行对学生的影响,要以身作则,如果只重视要求别人,忽视律己,重视语言教授,忽视自身实践,就会使学生对老师或者是现行教育失去信任,导致德育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生活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教师日常的行为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样例。只有班主任自身严格要求,才能够做到对学生很好的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三、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平等的观念。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注重改善师生关系,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和谐的关系,不搞特别对待。教师要有充足的耐心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对待学生要细心。例如,班里有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要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倾听学生的心里话,与学生进行耐心交流,找出学生性格孤僻的根源,找准方法让学生变得开朗、乐观。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放下身段,发挥主导性,展示平等的态度,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围绕所说的话题,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第二,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消除与学生之间的界限,与学生培养一种朋友式的关系,使得德育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

四、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之中,自身具有独立的意识,个性发展各异,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不能对学生一概而论。如果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模式,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既难以取得实际效果,又浪费大量的精力。因此,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制定教学方向,设定教学目标。

五、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工作

德育工作的最大弊端在于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表现为教师运用的德育方法过于呆板、固定,不会灵活应变,重视课堂中的教育,忽视实践环节,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這种德育方式效果比较低下。运用德育方法时要恰当,运用不当变成灌输式的教育,会表现出对学生的不尊重。学生被迫接受,而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需要,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接受的效果不显著,接受的教育不会转变成自觉地行动,缺乏行为的自觉性和责任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初中班主任在进行初中生德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德育工作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依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不断提高初中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实效性新课改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