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16-07-20杨元东胡正阳

速读·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证实氢氧化钠二氧化碳

杨元东 胡正阳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利用智力和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探究的情境中,激发分析和解决问题欲望。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休、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①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将实验2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达到高潮。

2 抓住思维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

例如: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不到明显现象,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问题一: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实氢氧化钠和盐酸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问题二:该实验方案证实氢氧化钠和盐酸间发生了化学反应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三:还有其它不同方案吗?

问题四:实验中若没有温度计,你能否运用该实验原理证实二者间发生反应呢?

过渡: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但没有明显实验现象,那么许多同学自然会产生如下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混合后,所得溶液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问题一:你的猜测是怎样?说明理由。

问题二:若要证实你的猜想成立,你认为实际应证明一个什么问题?

问题三:某同学为证实第二种猜想是否成立,设计如下方案:取混合后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于是他就得出猜想二成立,你认为该方案可靠吗?为什么?

问题四:证实第二种猜想是否成立,老师设计了出五种实验方案,在这五种方案中老师选用了五类物质,你帮老师想想,是哪五类物质呢?

问题五:若要证实第三种猜想是否成立,你能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呢?

过渡:同学们也知道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也看不到明显现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虽然看不到明显现象,但是它们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问题一:为证实NaOH与CO2发生化学反应,某同学设计出如下一些方案,你认为哪些方案不可行呢?为什么?

A.将充满二氧化碳的大小相同的试管分别倒扣在水中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试管内的液面都有上升,后者上升高。

B.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试液变红。

C.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向所得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D.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向所得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问题二:方案A依据“观察到管内的液面上升”这一现象,为什么就能判断二者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问题三:方案C、D依据对应的实验现象为什么就能判断二者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问题四:若要你设计实验方案,你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过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大气中就含有0.03%的二氧化碳,那么你若看到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有哪些想法?

久置于空气中氢氧化钠溶液成分的探究.

问题一:证实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实质是要证明什么问题?

问题二:你可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证实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问题三:证实氢氧化钠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实质是要证明什么问题?

问题五:你可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证实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是全部还是部分变质?

………

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要证明没有明显现象的两物质间反应,常采用哪些原理?一是證实反应物的不存在,二是证实生成物的存在。

3 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也是奇妙无穷的,生活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经验。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尤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

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

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提出问题:屠狗妖是什么?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演示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化学教学时,一定要为学生观察与描述、研究与操作、概括与运用等科学与技能的训练创设最佳学习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时,把化学实验作为很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用化学实验展开,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证实氢氧化钠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氟硅酸铵改性HZSM-5催化甲醇制丙烯
微波与氢氧化钠共处理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
去哪儿、携程互咬一路厮打至商务部沈丹阳证实收到举报材料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薄轨枕的效力得到证实
暴涨理论或证实多重宇宙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