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探讨
2016-07-20张鹏飞陆晶晶
张鹏飞 陆晶晶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理论界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针对体育工作者在师生关系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运用矛盾论的相关原理重点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体育工作者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矛盾论;师生关系;体育教学
1 前言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多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安排、知识教授者的角色,毋庸置疑地将自己确立在:“中心”的位置上,而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客体始终处在或说大部分时间处在盲目服从、被动接受的境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被主观地忽视了。随着“人本主义”思想再次受到关注,教育理论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使教学真正向人文化、科学化发展,实现其育人的功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关于优秀中小学体育课基本标准第五条中第一句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导地位”。然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改革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而且这个问题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一直没有很清晰的阐述,在体育教改实践中也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不正确的说法:“某某教改课充分发挥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淡化了教师的主导性”。“某节课上教师的主导性太强了,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不够”等。对“主导性”和“主体性”认识的偏差,本人认为从根本上违背了哲学矛盾论的相关原理。因此本文试图从哲学的矛盾论出发论证“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
2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意义
2.1 为评价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提供标准
一节优秀的体育课要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喜欢什么就让他们练什么,喜欢怎么练就让他们怎么练,表面看学生积极性很高,但这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理所当然这样的体育课并非好的体育课。因此,在评价一节体育课时,要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是否充分体现其的“主导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2 有利于教师有效的组织体育教学
有效地体育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要求学生有“主体性的活动时间”,即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练习的时间。具体地说,就是体育教师必须在课中做到讲解、示范都要简练,杜绝喋喋不休的讲解;教师在课中的教学组织必须是有序而简练;没有累赘的教学秩序管理,也没有反反复复的集合和整队。换句话说,在那些充斥着无效的示范、喋喋不休的讲解、累赘的教学秩序管理和反反复复的集合和整队的体育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主体性活动的时间”,因此是不可能有很好的学习主体性的,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3对“主体性”与“主导性”关系的分析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应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要地位和担负主要责任。主导性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和指导等综合的作用与责任。
对“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不够准确的说法,主要是将“主导性”与“主体性”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个矛盾体中,哲学中的矛盾即对立统一,它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外部之间既对立有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矛盾的对立性,即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所有构成事物矛盾的双方首先必须满足斗争性,在斗争性的前提下满足同一性。如果“主导性”与“主体性”构成一对矛盾,它们首先要存在斗争性。在实际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发挥了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就不能体现,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然而,根据我们对“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理解,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以教师发挥主导性为基础的,教师发挥主导性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正确的“导”,学生主动的“学”。因此,“主导性”与“主体性”不能满足对立关系,二者不具备构成矛盾的前提,自然不构成一对矛盾。
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可知,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而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特点。虽然“主导性”与“主体性”不够成一对矛盾,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矛盾体中构成所属矛盾的一方面。
体育教学过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在课程的前一段时期教师充分利用讲解、示范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认识教学内容。此时,“教师的主导性”处于主要矛盾中,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重点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学生的主体性”处于次要矛盾中,主要体现在隐性领域(即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认识上)。然而主次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开始了积极主动的学练过程,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体现在显性领域(即学生积极主动并有创造性的自主学习上)。此时“学生的主体性”处于主要矛盾中,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的主导性则处于次要矛盾中,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等方面。
4 结论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对立的一对矛盾。在教学的过程的不同时期强调其中一方面是允许的,也是有必要的。在教师教的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教师的讲解、示范等。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处于显性领域,表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并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要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此时主要起到指导和帮助等作用。
我们评价一节体育课时,要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为重要标准。教师有效地组织体育课要做到:“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给学生留有充足的‘主体性的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叶敦平.马克思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毛振明,赖天德等.论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兼对“学生是上帝”等说法的质疑[J].中国学校体育,2007,2.
[4] 毛振明.好的体育课应是主导和主体相辉相映[J].体育教学,2007,5.
[5] 郭芙茉.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辩证关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作者简介:
张鹏飞( 1983~ ),河南滑县人, 保山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