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016-07-20陈亚勤
陈亚勤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理论囿于“特殊认识论”的桎梏,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形成了与教学本质相背离的、严重阻碍教学发展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从逐句讲解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
其实,这是对教学本质的一种误解。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学科教学中急需探讨的话题。探究学习是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其内容可以是自读课本,也可是课外读物,也可以是教师印发的阅读材料,内容不确定。这就要求教师先不要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自主探索,自我构建知识,自我完善和提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让老师提供资料或让老师解答。老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并作为自主探索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那么在阅读中怎样去自主探究呢?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或材料,激发其自主探究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它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方便。但并不是所有课文都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课文所提供的内容与材料应该是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相关的,与能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关。在实际教学时,我就非常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并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创设良好的情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优美动情,动作演示要逼真传神。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概括出闰土的人物特点后,针对“我”的外貌课文中只字未提这一空白,设计了如下训练:“闰土年少,健康,天真活泼,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一个形象,你们能不能根据‘我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我会是怎样的形象?”经过学生短暂的思索,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推想“我”的形象。有的说:“我”是一个脸色苍白,头戴一顶瓜皮帽,身上穿一件丝绸小马褂的小少爷;有的说:“我”的身体一定不很好,来一阵风说不定就会被吹倒,因为“我”整天呆在高墙深院中,连门都不出;有的说:“我”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中,连门都不出,所以脸又白又嫩,整天不干活,肚子一定是大的。(众生大笑)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又让学生明确应该做哪些阅读准备,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题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应多加鼓励。让学生形成一个共识:肯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根据课文的情趣特点,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等等发生矛盾,从而产生困惑,引起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最重要的应当是让学生自行梳理问题,做到提出的问题表达清楚、完整、准确,而且有价值。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与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在教《将相和》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根据上课伊始找到的探究点(将相“不和”的原因):“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过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去!”提问题时,就出现了下面几种错误的表述方式:①蔺相如该不该升官?②蔺相如的官该不该在廉颇之上?③蔺相如该不该爬到廉颇的头上?老师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找出这几个问题在表述上的错误:①“立功”升官是必然的,若官位比廉颇低,也不会让廉颇心理不平衡;②“官”只有大小,而官位才分上下;③上述的第三个问题出自廉颇之口,是一种对蔺相如不服气、瞧不起的语气,我们却不能这么说。通过讨论,学生再表述时,语言就准确了。如:①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升得这么快?②蔺相如的官位(职)该不该在廉颇之上?③蔺相如的官该不该比廉颇的官大?④蔺相如真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吗?
通过以上教学,我感悟到:鼓励质疑问难,是生本位的重要体现。只有这样,学生阅读才能真正做到参与、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
3组织学生合作研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组织学生研讨,可以进行小组研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如教学《丰碑》一文,当我们进行到课文末尾处时,我有意识地问到:“如果你出现在这座丰碑面前,你会在丰碑上写上什么?”可能是学生早有所悟,早有所思,小组讨论激烈,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会写上‘军需处长,精神永存!”有的说:“我爱你,红军的骄傲!”有的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孩子们说的多好,那是肺腑之言,是出于对烈士的怀念,更是红军战士精神的发扬光大。这样的想像正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入情入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把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进步。也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为自主探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