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雏鹰飞翔插上另一只翅膀
2016-07-20石庆真
石庆真
摘 要: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一切书本知识一样都非常重要。当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地理课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作为地理教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担负着尤为重要的责任。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影响学生,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充分进入地理教学课堂,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的教学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学生;地理教学;人生观;价值观
什么是人生观、价值观呢?它的内涵很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关注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在学习中成长的快乐,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下面针对我在地理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体验,对地理课堂教学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作一些分享,希望广大同仁指教。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切体验地理,感悟人生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的课题,也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保持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平常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我除了注意探究教材外,还注意身边环境的变化,让学生在感悟课本上地理知识的同时,也直接感悟身边环境变化对你我的共同影响,从中产生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例如:在学习高中必修二《农业区位选择》一课后,我就充分利用我校农村学生多的优势,让学生分析我校周边农业用地的变化:
(1)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及以前的水稻种植区位优势。
(2)21世纪头十年的蔬菜种植区位优势。
(3)现在为了增加蔬菜的产量,周边农民采取怎样措施,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问题抛出,接下来的课堂是可想而知的,讨论非常热烈。不过在总结时,学生是还是感受到了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边环境的变化:从秋季田园的稻浪滚滚(自然区位优势选择的必然)→贵黄路、清黄路、贵安大道的通车(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发展郊区农业) →田间地头土壤的板结(为了增产过度使用地膜、化肥等)。这些变化让我们不得不审视人类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战略植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中,并将“美丽中国建设”首次写入规划建议。作为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保护了生态环境,才可能有人类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把全面小康建成“美丽小康”。师生共同讨论,产生共鸣,共同接受心灵的洗礼。我相信这种环境保护意识的成长会逐步升华为每个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学生情感成长的过程,我认为不能全靠灌输,只能由学生在学习过程自我体会、自我发现,反思后而成,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感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让不同的观点互动交融,从而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到高中必修二这本书快结束时,就有学生发现了这本书的“秘密”,即主要探究了地理事物的区位状况。那天下午我就用了一个连堂课和学生一起讨论,除了课本中关于区位的地理知识外,还意识到:
区位其实就是关于选择的学问。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也难免要面对许许多多的选择,让学生理解选择的意义,正确对待选择中的得与失。高中阶段学生面临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选择,实现大学梦之后是留在外地发展还是回乡创业呢?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是也很无奈。而地处黔中大地的平坝区,现在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托贵安新区的优惠政策、强大的产业集聚优势不正是莘莘学子回乡创业的大好时机吗?“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正诠释选择 的学问吗?
区位选择让这些学生明白,没有最理想的选择,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由此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利有弊。只要我们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从全局考虑了得与失,一旦我们已经做出选择,就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辩证的看待人生道路上的得与失。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因为在地理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各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地理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出可行的情感认知目标,才能承担起作为引导者的责任。
地理教育伴随我一路走来,已有十几个春秋。在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里,我一直坚守在地理教育的第一线, 地理科学博大精深、高瞻远瞩的学科特点,却赋予了我一种豁达宽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会把我所挚爱地理教育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