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风景画中的审美境界
2016-07-20舒炜
舒炜
【摘要】风景画来源于自然,是人类对于自然的特殊形式的描绘,选取的作画题材几乎都是从自然角度进行,承载了形象和情感艺术在其中。在风景画审美方面则会因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对于自然题材的理解和看法差异,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审美境界,其中最主要的有感知境界、体验境界以及安顿境界三个层次。不同的风景画审美境界特点是不同,审美的主体也就感受到不同的乐趣、情感,从而获得情感的依偎和心灵的慰藉。
【关键词】风景画 审美 境界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92-01
人类从诞生依赖一直就和自然进行这相互作用,自然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绘画中自然和人的关系情况是如何的呢?风景画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逐渐发展而来,也就是人类用风景画绘画艺术体现人与自然关系。风景画来源与自然,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载着的是人对自然的情感,也就在画作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客体能使审美主体结合感知、体验、沟通与互动等从风景画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神韵和生活气息,给审美主体以美的享受。风景画的这些属性使得它具备了很高的抒情意味,根据审美主体对于画中之情的体验,则可以划分出不同层次的审美境界。
风景画的审美境界高低取决于审美主体情感参与情况以及作家对自然景物的艺术处理后形成的审美情感意境。当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参与达到一定境界后,情境即为境界,意境即为审美高深境界。审美主体“意境”充分发挥,“情景”展现完美,二者便能浑然契合,风景画的审美境界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提高。但是因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对于自然题材的理解和看法差异,所构成的审美境界也有层次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一、感知境界,感受美
自然的美承载于风景画中,审美主体结合自己的心理需要能迅速感知审美客体展现的自然美,感受到画作承载的美,既是感知境界。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的认知和感受因为不同的环境和气氛又有所差异的,直接感受到自然景物美的情况比较多,但没有发现审美客体内在情感的抒发情况,仅仅停留在眼睛看到的审美客体显现出来自然事物美,也就没能体会到创作主体蕴含在风景画中的源于生活而又高出生活的意境。这种把意境当作自然美的展现是审美境界中的感知境界,仅能感受到自然美。比如不少人在观看透纳的《廷登修道院废墟内部》就仅仅看到的、感受的是灿烂的阳光照廷登修道院废墟建筑上,残缺不齐的建筑披上了一层普通而神秘动人,触动心弦的阳刚,让人感到阳光的气息,这是在展现自然阳光力量之美。画家第一层表达是用大自然阳光引起审美主体的感知兴趣,用一度失落的废墟场景搭配阳光促使风景画充满种种企盼亲近自然的审美快感,以供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感知。
二、体验境界,联想美
审美主体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在审美感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积极地调动这些因素能使的审美体验更加有意境,产生联想之美。艺术活动是感情基础上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风景画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当然也能具备引人情感的特点,虽然它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情趣、涵养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也要受到关于审美客体结构、艺术手法等多种形式约束,但是在风景画审美中仍然能体验审美客体的多种美感,对其内容和形式感到满意。
譬如著名画家古元的《严冬已过》,我们通常能直接看到画面描绘的内容,主要展示了傍晚日落前后一群小鸟飞过平静的湖面的景象,用湿画法在蓝灰色调子的背景下一次性画完。审美主体若是没有关于情趣、涵养方面的内涵,那么就只能在表层含义中看到小鸟飞过湖面,蓝灰色调子、比较饱满的构图等会被直接忽视掉,画家更深层次的小鸟对深秋眷恋,冬季的无奈之情的表达,也就不可能被审美主体所理解。表面上的感受与领悟不能算是完美的审美体验,而应该扎根于审美客体的体验,也就是在风景画审美活动中以体验的态度感受和寻找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更深的情境,从而理解画家个人情感以及时代情感的凝聚之美。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则需要审美主体深入生活,思考生活,体验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体验自然变化。很多伟大的作品中以讴歌自然题材,凸显人与自然关系为深层意境。比如张克让的《古运河畔》、汤佩文的《颗粒归仓》都是在风景画中倾注自己的情感,让审美主体感受画家的情感时升华自己艺术的情感
三、安顿境界,创造美
审美主体感知自然美,通过自身精神、心灵等的净化,则能在审美客体体验中创造美。风景画审美中的景物可以说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也能看作是物质世界的升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高于物质世界,也代表的是超越现实指向理想、超越有限通往无限。这样的审美享受往往能让审美主体产生超出审美对象本身意义。比如柳新生的《雨后》就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上扬。通过风景画艺术审美来观察人生是风景画审美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能让人找到风景画审美本质,发扬真、善、美。
总之,风景画的审美境界因为审美主体的感受变化和心理变化,会产生更多的更高层次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田思杨.试论水彩风景创作中“形”、“色”、“水”的应用[J].苏州大学2015(04).
[2]汤颖娟.中国民间剪纸在水彩创作中的意境应用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 2015(10).
[3]赵一婷.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观对中国水彩画的影响[J].湖北美术学院2015 (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