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2016-07-20刘蓉
刘蓉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为了适应当代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而孕育而生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对于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阐述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通过分析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人的理论创造”,是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创业教育成功经验、开展创业教育试点的基础上,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创造性地提出并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实现对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超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创业观念和模式。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理念陈旧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校依然沿用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优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更为重视教而非学,采取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而非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学习。这种应试教育及狭窄的专业教育,并未将学生视作教学主体,而是把学生捆绑在教材上,围绕着老师转,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热情,还阻碍学生个性发展。长此以往,高校培养的将是“专才”而非“通才”,而社会更需要的人才是通才而非专才。
2.2教学管理不完善
从高校教学管理现状来看,几乎所有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这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为世界上多数国家所认可和采用。其最大的优点在于灵活性和可伸缩性,这就使学生在智力、个性以及创造力方面拥有最大限度发展的组合型,这是完全符合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要求。但是其总体实施情况却不理想,也可以说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和选课制。高校每年虽然都有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各个跨学科课程,但是在实际学科的时候往往受限于师资力量不足,或者教学计划安排不妥当等原因,限制很多课程开设。
2.3资队伍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其实施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指导。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还没有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准备,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未能很好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
3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结合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成功做法,特提出以下更为切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
3.1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可以采取定期邀请专家、企业家来为师生开设讲座,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当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学有一个正确认识,重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拓思路,激发创业热情,形成以创新创业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
3.2创业教育核心课程的设置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首先应设立几门基础性核心课程,然后再根据学校自身情况逐步逐项添加符合自身实际的课程。在具体应用中,高校应该围绕企业实际创立过程中所涉及的核心环节进行课程设置,如创业融资、创业管理等相关课程。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注重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应注重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注重学科之间的互动性。在学科交叉体系的构建中,既要打破学科壁垒,淡化课程之间的独立性,又要避免课程相互分离的情况,降低学科内容重复性,创立跨专业、跨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互动式选课,体现文理交叉渗透,“科学”与“人文”结合。此外,还应注重实践性课程开设,高校可以主动增加一些讨论型、综合型的课程,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力。
3.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大课堂”
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基地的形式,有效把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管理和运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联系,更快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创业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可以建立企业导师制,让有创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和培训中,从而更好的帮助师生发挥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3.4建立创业教育评估机制
曾有人说:“没有最终的评定,也就不会有开始的激情,中途毅力很可能不堪一击。”同样道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也离不开多元化评估机制。首先,国家应制定一套适合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机制,并尽量依据高校类型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机制。如按重点院校、普通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等进行分类从而制定创业教育评估机制;其次,各个学校也应根据自身学校特点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程度而制定个性化创业教育评价机制,其应力求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评价内容也不应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智力发展等认知领域,对于非认知因素,如思想品德、人格、情感等评价也应该引起学校足够重视。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导向。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既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更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