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穿”大萧条
2016-07-19
这些照片来自美国大萧条期间赫赫有名的纪实摄影项目。自摄影技术发明以来,还从没有哪个政府在这方面投入过如此巨大的人力和财力。1930年代,美国遭遇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各地旱灾和水灾涌现,贫困人群处境恶化,一系列社会问题急剧升温。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其新政期间发起一项摄影运动,呼吁关注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针对生活困顿的基层农民。
这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是名副其实的大型摄影工程。1935年,它最初由美国联邦农业局(两年后更名为美国联邦农业安全管理局,简称FSA)负责。二战爆发后,该工程改组为美国战况报道办公室,到1943年一共派遣摄影师拍摄了27万张底片,其中17万张收入国会图书馆档案室。
大萧条期间的拍摄成就了一批知名摄影师及摄影作品,也影响了一个时代。当局组织了一批来自全美各地的摄影师,针对不同人的专业背景,布置不同的任务,分工拍摄。美国社会纪实摄影也因此迎来历史上绝佳的发展机遇。这些纪实照片记录了当时美国的灾害、灾民、失业情况,以协助政府的改革和救灾工作。它们现在成为直击那段艰难岁月的珍贵史料。
摄影师多罗茜娅·兰格1936年拍摄的《移民工母亲》——FSA作品中最著名的照片之一,定格了一个饥饿沧桑而绝望的母亲身边,依偎着亟待果腹孩子的一幕,照片曝光后引起全美报纸广泛转载,成为大萧条时期贫困生活的象征。但不是所有的照片都有好运,在留下的数以万计的底片中,有一批照片命运离奇,堪称悲惨:它们都打上了神秘的孔洞,遭到破坏。有的照片挂着一个孔,有的挂着好几个;有的孔让照片上人物的脸孔缺失了一块,有的孔挤在一起,抹掉一整块拍摄背景。
这些孔洞是当时纪实摄影项目的负责人——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局长罗伊·斯特莱克的手工杰作。他雇佣了多罗茜娅·兰格、沃克·伊文思、阿瑟·罗斯坦和戈登·帕克斯等出色的摄影师,派遣他们前往全美各地记录民众的艰辛和挣扎。也是这位局长,将摄影师们带回的底片无情地用打孔机在上面钉孔,“咔嚓!”
这批刺穿大萧条时期社会真相的作品,就这样被斯特莱克局长“刺穿”了。没有人清楚,斯特莱克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或方法,来决定哪些照片应该被“咔嚓”掉。也许是这张照片在同一批中显得多余,也许是认为摄影师拍摄得不够好,也许未能如他所愿传达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也许是斯特莱克希望鞭策他的摄影师们更深思熟虑。当然,也可能是他心情不好。总之,没有一个摄影师在斯特莱克手下幸免于难。
斯特莱克是一个“残暴”的图片编辑,所以才会多年来坚持毁掉他认为不好或者不需要的照片。但也许正是这种严苛要求才成就了多罗茜娅·兰格、沃克·伊文思这样的优秀摄影师,因为只有非常优秀的作品才得以被通过、传播。 事实上,斯特莱克一手组织了大萧条时期的摄影师团队。他本人既是政府官员,也是经济学家、摄影师。他善于发掘摄影师的长处并激励他们。派遣摄影师到一个地方去之前,他会为拍摄任务提供大量的研究信息,确保他们熟悉当地民众的生活、经济状况。他还鼓励他们以新的、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委派任务。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被打孔机“咔嚓”掉的照片,多少还是可惜了。这种破坏性的做法,致使这些照片再也不适合出版。何况,多名摄影师都曾经抱怨,其中有一些他们认为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的照片。摄影师们实在是太难以接受了,这实在是个噩梦,被破坏的胶片成了废片,大概就像辛苦烹饪端上来的饭菜被人吐了一口唾沫一样。摄影师们因此强烈抗议,在不断增强的反对声下,斯特莱克后来终于停止了他在底片上打孔的做法,允许那些他没有相中的照片毫发无损地保存下来。
这些被破坏的带孔照片因此记录到1939年就戛然而止了。现在,成千上万张被打孔破坏的“废片”保存在美国国家图书馆的档案室里,数字化后被“打捞”出来。现在看来,这些照片基本上信息缺失,譬如只有拍摄时间和地点,连标题都没有,只能根据照片中的背景情况,猜测当时可能正在发生的事情。但即使是被打上4个孔的照片,它们中依旧不乏杰作,依旧是大萧条时期宝贵的影像资料。(曾鼎)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