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必须起飞
2016-07-19芦垚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26期
芦垚
让“中国心”起飞,关键在于自主创新
近几年,中国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的步伐正日益加快。
自上世纪开始,美国便把航空发动机列为仅次于核武器的第二大军事敏感技术。当中国希望建造自己的大型客机时,却发现没有一颗可用的“中国心”——中国几乎所有民航飞机发动机都依赖进口,军用发动机则以“仿研+引进”为主,自主研制的型号较少。
作为后发国家,过去,中国的航空发动机长期以跟踪仿研为主。然而,被称为“工业之花”的航空发动机,是经典力学在工程应用上逼近极限的一门技术,本身具有超高的难度。尤其是随着第四代发动机问世,其设计、材料、工艺及学科的高度耦合性,使得跟随者已经很难仿制。
反观如今的航空发动机强国,无一不是靠自主研制而具备了强大的技术能力。自主研制并无捷径可走,必须苦练“基本功”:以基础研究,既要解决“知其然”,更要解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由此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进而实现创新。
让“中国心”起飞,关键在于实现由跟踪仿研主导的逆向设计研发体系向自主创新主导的正向设计研发体系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多学科的应用跟进、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立法的保障等全方位的支撑。这无疑需要相关领域的系统性深刻变革。
某种角度看,“中国心”是一个显著的象征。
过往的中国,许多领域都习惯于跟随式创新,并以后发优势实现了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然而,目前,在不少领域,中国正在逼近“跟跑”的天花板。未来的中国,必须以系统性改革推动自主研发、实现颠覆式创新,才可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