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的适应性评价研究
2016-07-19李书亭易月延
李书亭,石 琳,易月延
(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的适应性评价研究
李书亭,石琳,易月延
(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摘要:基于对哈尔滨多个公园的调研,对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空间场地要素、自然要素、设施要素3个方面,构建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适应性评价体系;并对哈尔滨市古梨园与建国公园进行评分,针对评分结果,提出适应于寒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寒地公园;空间;使用需求;层次分析法;适应性评价
随着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游憩需求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比重日益增长。而其重要的活动承载空间——城市公园在满足居民游憩活动中的地位最为重要,但在寒冷地区因其特殊的气候特征给公园空间在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上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国内针对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已有所发展,如原颖[1],邹晓英[2]等针对寒地城市休闲空间的特征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楼春雨[3]在分析寒地城市户外交往活动构成与空间特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寒地户外交往空间设计的策略;董玮番针对寒地城市的公共环境户外休息空间的问题,结合哥本哈根建设启示,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也有研究仅针对寒地公共空间中的水景设计及绿化系统设计而开展[4],等等。现有研究中,凸显的主要问题是对寒地公共空间中人群活动的需求分析不足,且缺少针对人群使用需求与空间适应性的评价研究,使设计成果无法有效反馈。
本文将以寒地公园空间与人群使用需求为研究对象,在经历四季调研成果基础上,分析现状适应性问题,并试图建立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适应性评价体系。利用评价体系对所调研的公园中的人群活动与空间适应性进行评价,得出适应性结论与设计启示。力求为寒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1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适应性问题分析
通过定时、定点观测及调查问卷,对寒地公园使用的群体构成、活动类型、活动时间以及公园空间内场地、自然景观、设施的构成、尺度等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较多寒地公园规划设计与运行使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场地构成与人群需求契合性不足
公园的空间场地构成中,按照活动性质与活动设施布局将公园分为广场区、林荫道区、休闲娱乐区、儿童游乐区、健身器械区、邻水活动区。公园使用群体受季节影响很大,居民活动的空间使用规律为:非冬季选择在休闲娱乐区和邻水活动区的居民占的比例较高,其次为广场区和健身器械区;冬季选择在林荫道区和健身区活动的居民所占的比例较高,其次为临水活动区和休闲娱乐区。但公园在空间场地尺度与设施规划上缺乏季节适应性的变化,休闲娱乐区在非冬季人满为患,而冬季的活动市民却寥寥无几,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大量活动者指出部分空间场地的围合较差,尤其在冬季,由于空间场地缺乏围合而影响居民活动质量与活动时间;且各种活动相互干扰较大,影响部分群体性活动质量。
1.2冬季景观单调
寒冷地区景观具有季相景观分明、植物种类有限、观赏时间短的特点[5],因为造景常用常绿植物,主要以榆、银中杨、旱柳、丁香、连翘、榆叶梅等植物为主[6],无法更好体现景观的多样性、观赏性,冬季寒地公园同样无景可观(见图1、图2)。其次因气候寒冷,公园内水体在冬季大部分被抽干,池底裸露,甚至成为残雪与垃圾的堆放场,严重影响公园水体景观的观赏性。此外,公园内建筑、小品、设施在形态、色彩设计上也缺乏冬季适应性设计,使空间缺乏活力,吸引力降低。
图1 古梨园夏季景观图
图2 古梨园冬季景观图
1.3设施的气候适应性弱
非冬季使用者对设施的利用较充分,甚至存在某类设施供给不足的现象。然而,设施的冬季利用率很低,通常广场、健体器材区有少数居民活动,而篮球场及休息椅凳几乎无人利用,儿童游乐设施则处于完全封存状态。除因天气原因外,问题的另一根源在于设施多采用石质及铁质材质,触感冰冷刺骨,缺少季节适应性的考量,导致居民被拒绝于部分活动区之外,造成资源浪费,也降低了城市的生活气息氛围。
2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适应性评价意义与方法构建
2.1评价意义
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适应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探索更合理的寒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分析寒地公园规划设计与使用过程中空间对于人群活动需求满足度和适宜度,发现寒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同时,要深入了解寒地公园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何满足市民活动需求,及明晰规划设计中应遵守的原则,也有必要对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的现状进行适应性评价[4]。
2.2评价方法构建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典范的研究,笔者构建了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适应性评价的基本流程(见图3)。确定评价体系需从寒地公园中提取其控制要素并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包含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的含义。应用评价方案结合确定的指标权重,对冬季与非冬季的同一公园的空间与使用需求适应性进行评价,得到评价结果[4]。最后,从评价结果中找到规划设计与运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创造出舒适的、适宜于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的公共空间提供指导[7]。
3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运用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 T.L.Satty 提出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图3 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评价流程
3.1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标确定
按照层次分析法体系的构建内容,本文目标层为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适应性评价;准则层为寒地公园空间中对人群使用需求影响最大的自然要素、设施要素和空间要素。下设10项二级指标,其中自然要素包括功能性、观赏性、组合性;场地要素包括尺度、数量、围合感、适宜度;设施要素包括数量、舒适度、功能性[8],从而构建出具备3级层次的评价模型(见图4)。
图4 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适应性评价层次结构分析图
3.2评价指标及其含义
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在受访者分别对以上不同层次的指标要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时,需要受访者在完全了解调查者意图的情况下,依据自身经验和认识,确定各评价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差异。本文一级指标分别是自然要素、设施要素和场地要素。其中,自然要素主要指公园空间内的植被、地形、水体等自然构成要素;设施要素指空间中为满足人群活动需求而建设的景观、小品、休息设施、健体设施等;场地要素指供游憩、健体等各种功能活动使用的空间。为使受访者能够更充分了解评价指标的含义,将依据以下评价指标含义描述限定指标因素的内涵及范畴,见表1。
3.3权重计算
1)鉴于层次分析法计算量的庞大,本次研究中采用了相关计算软件yaahp。将评价指标体系的3个层次,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输入“层次结构模型”界面,然后在自动生成的判断矩阵中,按照1~9标度法(见表2),输入成对比较的结果,如一致性检验通过,即 CR<0.1 时,则计算结果中的数据可采用[9]。
2)得出权重。本文运用德尔菲法,采用背对背不得相互讨论的方式,征集询问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经过多次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趋于集中,最终获得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输入软件yaahp进行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见图5、图6。
表1 寒地公园与使用需求适应性评价指标含义
表2 1~9 标度法
图5 一级指标权重
图6 二级指标权重
4哈尔滨公园评价结果分析与启示
4.1评价结果与分析
古梨园和建国公园是哈尔滨两个具有代表性、人气较好的公园,本文将对这两个典型公园进行评价,以得出对寒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启示,以检验寒地公园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见表3。
评价结果显示:古梨园非冬季为7.297 0分,冬季为5.773 3分;建国公园非冬季为7.227 7分,冬季为5.643 7分。评价结果显示两个公园在冬季得分均比非冬季明显偏低,寒冷气候对人群使用需求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寒冷天气下,公园中自然要素、场地要素及设施要素对活动人群的需求满足程度明显不足。这些评价结果真实客观地反应了这两个寒地公园的现状,进而也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适应性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表3 哈尔滨主要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适应性评价结果分析
4.2基于评价结果的启示
通过对两个公园按照所构建的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后,得出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具有普适性的启示。
4.2.1对空间场地设计的启示
两公园得分评价表中可以看出,在夏季空间场地的数量、围合感及适宜度方面基本能与人群使用需求相适应,但在场地的尺度上的得分偏低,说明公园在场地尺度的设计上存在不足,造成部分空间不足或者浪费。同时,得分显示在冬季寒冷气候的影响下,场地围合感、适宜度降低,甚至有些场地没有很好利用丧失了使用功能。如戏水区,有些公园人工湖冬季结冰后被闲置没有再加利用。公园空间场地设计应该在研究公园使用者活动行为与相应的活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从活动者活动方式和活动心理出发,创造亲切宜人、适得其所、活动者体验满意的公园空间场地[10]。此外,要注重地域特色,冬季的空间场地利用中可以充分考虑特有的冰雪特色,将不利要素转化为有利要素或可利用要素,如戏水区在冬季改用为溜冰场,或其他冰上游憩、健体项目的活动空间。
4.2.2对自然要素景观设计的启示
评价结果显示冬季自然要素的得分普遍低于夏季,这是由于景观设计时对植物配植的季节性考虑不足,未能有效实现对植物种类的选择与搭配,也没有遵循配植形式多样化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导致植物景观单一,枝干和叶片颜色的变化也不多,植株形态可观赏性较低。造成空间自然要素在观赏性、功能性、组合性等方面对活动居民的需求满足度大大降低,降低了冬季自然景观要素的吸引力,造成活动者的活动频率减少,导致公园空间的利用率下降[11]。鉴于寒冷地区的气候限制要素与不利条件,寒地公园景观设计的要求应更加苛刻,要更加注意植物的选择、色彩的搭配、排列组合以及自然地形的利用,使寒地公园在冬季也能为活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
4.2.3对设施季节适应性的启示
评价结果显示,设施在数量、功能性、舒适度上的得分均很低,甚至无法满足活动者的基本需求。尤其在冬季,由于低温、寒风等原因,座椅、健身器材等设施的舒适感下降,利用率大大降低。设施设计应重点关注材质选择与数量分布,满足活动人群在不同季节的活动需要和心理需求[12]。如,休息座椅,可以设计成翻转座椅,夏季为凉爽体感的材质,而冬季为温和体感的材质(见图7);健体设施,冬季要配置防寒的把套或座套,便于居民有效利用[13]。
图7 公园可调节材质座椅图
5结论
构建寒地公园空间与使用需求适应性评价体系的目的并不在于公园评分,而是为了寒地公园能够更好地改进。评价不仅是公园方案从设计到实施再到使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还是新一轮建设的开端。不能单纯地套用,也不能为了评价而进行评价,需要按照科学的流程构建出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目前,基于人群使用需求的公共空间的评价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更多实证,以形成系统的方法和完整的体系,为寒地公园设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寒地公园能在空间上更好地满足活动者的需求,给居民营造更加健康、舒适的户外游憩空间。
参考文献
[1]原颖,吴荻,黄越斌.寒地城市休闲空间设计浅析[J].林业科技情报,2009(4):44-45.
[2]邹晓英,张明伟.浅谈寒地城市休闲空间环境建设[J].低温建筑技术,2009(1):30-31.
[3]楼春雨,唐晓菲.创造宜人的寒地户外交往空间[J].低温建筑技术,2005(5):15-16.
[4]袁青,刘通.城市设计实施评估研究——以哈尔滨市哈西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规划,2014(7):9-16.
[5]GUO L J,LI S T,SUN H Q.The Strategic Research o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in Cold Region[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641-642.
[6]王雪,胡海辉.寒地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的植物种类构成现状调查与评析——以哈尔滨市城市公园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16):3534-3537.
[7]李博旸.寒地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3.
[8]李婷婷.郊野公园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9]骆林川,杨德礼,马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湿地公园模糊评价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4):18-22.
[10] 李庆华.公园园林空间与游人行为活动调查分析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11] 李书亭,袁青.黑龙江省边境城镇景观设计[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1): 29-31.
[12] 龙丽珍,邱阳.城市公园中人性化关怀设计的评析——以沈阳南湖公园为例[J].科技资讯,2007(23):167.
[13] 宋正江,刘宇涵,李书亭.寒地公园规划运行和使用需求契合探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6(1):25-27.
[责任编辑:刘文霞]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of space and using demand in cold region park
LI Shuting,SHI Lin,YI Yueyan
(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50,China)
Abstract:Based on research of Harbin parks,analysis is made on park space and using demand status problems.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s proposed from space site elements,natural elements,and facilities elements to build an evaluation system about cold park space and using demand adaptability.Harbin Guli Park and Jianguo Park are taken as the cases to get the enlightenment of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cold region park;space;using demand;AHP;adaptive evaluation
DOI:10.19352/j.cnki.issn1671-4679.2016.03.004
收稿日期:2016-03-1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2015028);黑龙江工程学院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QJ03);黑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1411802006)
作者简介:李书亭(1979-),男,讲师,博士研究生,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设计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679(2016)03-0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