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
2016-07-18
两个世纪前,地球上大部分土地要么归传统社会共有,要么属于君主或教会。工业革命使这种土地所有制模式成为历史。私有产权观念的发展,使得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发生巨变。土地制度这种最具创造性同时也最具破坏性的文化力量从何而来?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史料,清晰记述了全球各国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的探险
将荒地变为财产
1585年9月29日,一场骇人的暴风雨席卷了东大西洋。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率领的两艘船,金鹿号与松鼠号陷入了这场暴风雨,吉尔伯特爵士是一名科学家兼探险家,当时他已经完成了在北美建立首个英国殖民地的远征,正在返回英格兰的途中。
“英勇而博学的”吉尔伯特令人难以捉摸。这个人身上有着永恒的矛盾—他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数学家;他是公开的双性恋;他非常残忍,可以砍掉敌人脑袋后将头颅排成通往他帐篷的道路;他也非常有创造力,可以料想到在大西洋之外一个新世界的发展;他还是一个非常有干劲的人,在提出要去探索“自佛罗里达角向北延伸的广袤而富饶的土地”后,伊丽莎白女王准许他占有“所有此类将被发现的土地、地区和地域……(他)可以根据英格兰法律,永久地或以其他方式全权处置那些土地及其每一部分”。在各种不同的土地支配方式中,永久地权等同于完全的所有权。从佛罗里达到纽芬兰之间所有还没有被“基督教徒或人民”所占据的北美土地,都可以成为吉尔伯特的财产。
要将荒地变为财产,在程序上还有一件事要做。土地必须经过测量、被绘制成地图,并被注册在产权人名下。因此,当吉尔伯特于9月率领一支由5艘船组成的小船队扬帆出海的时候,船员中也包括了装备有测杆和罗盘的测量员。1583年8月5日,吉尔伯特抵达圣约翰港,此时他发现这里已有近40艘渔船了,这些人在捕捉鳕鱼。测量员们立即投入工作,他们“观测了测杆的高度,并依照地区的准确规模开始绘制平面图”。在8月结束之前,第一笔交易发生了,海岸边的地块被租给了渔民们,而此前这些渔民都是无偿占用这些土地的。吉尔伯特向他的租客们保证,从现在开始到次年,他们有权使用各自所属的那块土地。
从表面上看,吉尔伯特的行为很荒诞。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密克马克族人一直在使用这座港口,他们将之视为他们的领地。可能在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美洲之前,巴斯克族渔民就发现了这个可以提供庇护的天堂,他们及任何有胆量横渡大洋来到这里捕捉鳕鱼的人,都赢得了在夏季使用这片登陆场的权利。不过,那只是以前的情况了。
现在,依照英国的法律,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主张了这样一种权利,并以此为基础,计划向使用一部分荒地的渔民们征收租金。破天荒头一遭,一种将会对社会结构产生革命性影响并将改变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的理念,为人所知晓了。
占有欲
占有的需求会触及我们每个人
拥有土地对人类生活所造成的关键性影响也被生物学证实。对于现今生活在地球上的70亿人和1583年散布在大陆上的5亿人而言,有些前提同样正确。身体的核心温度必须维持在37℃上下。为了维持这一体温,一个成年人每天必须摄入至少1800卡路里热量,当然,摄入2400卡路里热量更好。而对于在圣约翰湾从事相关体力劳动的渔民而言,他们每人每天要摄入接近4000卡路里热量。除了一些海岸边的族群,每个时期,地球上的人口总是要通过土地来获取维持其生存的至少85%的能量,以及全部的衣物和住所。
50年内,这个地球上将会有90亿居民,对于该如何照料好这90亿人,这个生物学上不可避免的事实提出了令人畏惧的挑战。这些人需要通过大概1800万平方英里(约合4662万平方公里)农地的产出来获得食物、衣物和住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凭借这其中不到一半的土地,或许足以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热量。但是,这些土地还必须提供生物燃料、动物饲料、矿物、木材、棉花和其他衣物纤维。与此同时,土壤会退化,城市会扩张,气候会变化,还会有诸如干旱、洪水、地震和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这些都会逐渐将剩余产能降低到危险水平。
2010年,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生了这样一种情况: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口超越了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但是,即使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内、由金属和塑料搭建的棚户屋所构成的基贝拉贫民窟里,或者在印度孟买那个容纳了100万人的杂乱无章的达拉维贫民窟内,这条生物学事实依然牢不可破。食物甚至有时候衣服都可以从别的地方生产出来,但是一间屋子或者一间铁皮房是每个家庭所必需的基础,他们要在里面睡觉、吃饭并工作,这样这个家庭才有能力提供必需的劳力或者商品,以换取一袋米或一件T恤。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以某种形式来主张对土地的权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情况。
人与土地之间并非永远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关系。1890年,心理学先驱威廉·詹姆斯曾推断,占有欲是人性所固有的。“对于我们而言,我们的名声、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劳动成果可能就和我们的身体一样珍贵,在受到侵犯的时候,我们会像身体受到侵犯时那样激起同样的报复心和报复行为。”詹姆斯还补充道,“一种同样的本能驱使我们去收集财产,因此而获得的东西,依照其亲密程度的不同,变成了我们的经验和自我的各个部分。”不论我们是住在贫民窟,还是住在一栋城堡里,占有的需求都会触及我们每个人。
个人所有权
最具摧毁性同时也是最具创造性的文化力量
《长眠不醒》中的菲利普·马洛沉思着:“这是我住的房间。对于我而言,这是唯一与我有某种联系、能让我想起过去、让我想起家这个概念的东西。这里的东西并不多,但占据了我全部的记忆。”我们所占据的空间总是有那种双重功能,它既是一个保护我们的壳,也是一块可以任由我们涂抹内心秘密的画布。
西方社会的绝大部分居民都住在一间私有住宅里,他们因此持有一种对这种所有权制度有利的偏见。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人们发展出了无数种对其居住地的占有方式。而且,正如罗德亚德·吉卜林对互相矛盾的部落神话所作的评价,“每个神话都是正确的!”这种占有方式的差异影响了我们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直到1800年,地球上的很多草原,北美大草原、澳洲内陆、非洲大草原等等还都为土著们所共有。范围最大的单一土地所有权模式是残暴的封建农奴制,在俄罗斯帝国,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的广大地区都实行这一制度。但是,全球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土地所有制是以农民耕作的多种形式体现的。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印度、中国这些人口最为稠密、最有实力的国度,直到18世纪晚期,农民们也在土地上劳作并拥有其产出,但是每一小块土地的所有权都是与家庭、家族或与权贵、君王共享的。在从非洲到印尼的大片伊斯兰国家里,农民们劳作,地主们占有,但是土地的最终所有权属于其创造者。
打破这一格局的是过去200年间的大革命。关于个人所有权和专属所有权的理念,不仅是指那些可以携带或可以被占有的物品,还包括不可移动的土地,这一理念已经证明了它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里最具摧毁性同时也是最具创造性的文化力量。任何古老文明,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接触这种理念,都会被其消灭,它还将这些文明的人民从其家园里移走,但是,它也传播了梦想所不及的个人自由,并用其确立的民主体系保护这种个人自由。
新书速递
万物解释者
作者:[美]兰道尔·门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定价:88.00元
作者用大幅蓝图和易懂的文字,以严谨的科学家态度,解释了世界上有趣又难懂的45种事物:太阳系,元素周期表……这些东西从哪儿来?它们各部位的用途和运作原理是什么?
行动的勇气
作者:[美]本·伯南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5月
定价:78.00元
美联储为规避另一场大萧条,促进美国经济复苏,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行动,本书认真、详细且格外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美联储这么做。书中披露了许多细节,让我们能更充分地了解全球经济历史中的这一关键时期。
走来走去
作者:刘涛/Lens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定价:68.00元
本书是摄影师刘涛作品的首次结集,包含了他近6年的街拍作品、他对女儿刘小米的成长记录(首次公开)等。作者目前是合肥供水集团的一名抄水表工。他的作品在网络分享后广受欢迎,被誉为“野生摄影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