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元旦
2016-07-18人民政协报
■丨《人民政协报》
名人的元旦
■丨《人民政协报》
元旦,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可能一切如常,也可能发生某件大事甚而影响历史的进程。
孙中山的元旦:开元
1912年的元旦,是农历壬子年的十一月十三日。这一天,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即通告全国“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历史注定了1912年元旦是不平凡的一天,让我们回望并记住对中华民族和孙中山先生都极不平常的这一天。
1912年1月3日《申报》发表《纪大总统莅任大典》的报道:中华民国元旦(旧历十一月十三日)为孙大总统赴宁履任之期。各省代表及文武兵官与男女学生计有四五万人,俱集下关欢迎。约五时许,大总统莅宁,各炮台及兵舰均申二十一炮。大总统在车上与前往欢迎之各领袖一一握手为礼。
随乘原车由宁省轨道入城,至清督署车站停车,换乘扎花马车,偕各代表同进总统府,即接见欢迎官员。及晚十时,各代表公请大总统至大堂行莅位典礼。是时总统府前遍悬五色电灯。各国领事亦皆诣府道贺。门外观者不下数万人。
欢呼万岁之声震动天地。此诚中国自古未有之盛举也。
就任当日,孙中山先生发表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通告海陆军将士文》两个重要文件。提出了“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的民族统一主张,和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治统一、财政统一等大政方针。表达了“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的决心。盛赞海陆军将士“皆深明乎民族、民种之大义”,同心戮力,知死不避,建攻城克敌之丰功,功成不居。号召他们克尽军人之天职,拥树民国,使之“立于泰山磐石之安”。
吴玉章的元旦:维权
吴玉章早年东渡日本留学时,秘密地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投入到了反清斗争的革命洪流中。
1904年元旦,中国学生留学的学校都悬挂着万国国旗,可是校方故意不悬挂中国的国旗。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怀着一颗报国之心的吴玉章挺身而出,他马上组织所有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交涉。吴玉章首先代表中国留学生向日本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留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悬挂中国国旗,否则就要举行全校中国留学生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
校方的办公室主任认出了吴玉章,他冷嘲并带着威胁恐吓地说:“平日校方对你很关照,我们很同情你中国的家庭的贫寒,从来不催你交纳学费,我们很看重你的学习优秀,你却忘恩负义,竟然为这种小事来找学校的麻烦,难道你不怕失学吗?”
吴玉章很严肃地说:“学校对我的关照,这一点我很感激!但你们校方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今天的事情不是一件小事,挂不挂中国的国旗是一件关系我们国家的荣辱大事,我宁可以失去求学的机会,也不能看到我国的尊严受到侵犯,因此今天我们中国留学生准备斗争到底。”在吴玉章和中国留学生的正义面前,日本校方迫于无奈地向中国留学生道歉,并悬挂了中国的国旗,吴玉章与中国的留学生以勇敢捍卫祖国的尊严的斗争以胜利而宣告结束。
1914年元旦,在祖国为反清斗争而四处奔波的青年吴玉章,接受同盟会的派遣秘密赴日本,他乘坐的是一艘日本客轮。这天轮船上悬挂着万国国旗,以示庆祝元旦佳节。看到轮船上没有悬挂中国的国旗,吴玉章特别地气愤,他又一次挺身而出。他毫不犹豫地在船上组织中国同胞向该船的船长提出抗议。这位日本船长很傲慢地说:“这么多年了,我们的客轮一直是这样安排的呀。”吴玉章克制住心底的愤怒,他严肃地大声说:“不行!绝不能永远这样的,今天你们的轮船必须要把中国的国旗挂起来,中国绝不会永远这样的贫弱!”
这位船长看到中国青年吴玉章这般大义凛然的气概,又看到了船上愤怒的中国人,只好答应了抗议要求。这样,轮船上立刻高高地悬挂起中国的国旗。吴玉章和所有的中国同胞们脸上浮现出胜利的笑容……
胡适的元旦:结婚
98年前的岁尾年首,胡适大婚。
1917年7月10日,胡适留美归来抵达上海。此时尽管已接到北京大学的聘书,但他还是先经芜湖回绩溪老家,欲见从未谋面的未婚妻江冬秀。
就如江冬秀年长胡适一岁一样,家境上当年江家与胡家比也是略胜一筹。江冬秀父江世贤为布政司经历加二级,母吕贤英是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吕佩芬之女。胡、江两家虽分属绩溪、旌德两县,然相距不过40里。
1904年春,江母走亲戚时巧遇沾亲带故的胡适母子。吕贤英见13岁的胡适眉清目秀,模样英俊,遂主动提亲,愿以女字之,遂有婚约。胡适于1910年夏赴美,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但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江冬秀只自小从本村胡祥鉴(胡适本家叔父)念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还缠过足。查1915年4月28日胡适在美日记,内有:得冬秀一书,辞旨通畅。不知系渠自作,抑系他人所拟稿?书中言放足事已行之数年,此大可喜也。
说明胡适于万里之遥,还在牵挂江冬秀的“进步”。
胡适从大洋彼岸返乡,在几次相约后于8月24日来到江村。江家虽酒饭款待,无奈江冬秀竟将已放不到位的双脚塞入被单中,扯下蚊帐——她不是羞于见,而是想见又怕见!无奈胡适第二天致江冬秀一信,内有:适以为吾与姊皆二十七八岁人,又尝通信,且寄过照片,或不妨一见。故昨夜请姊一见。不意姊执意不肯见。适亦知家乡风俗如此,决不怪姊也。此行怅甚!
北大秋季开学后,胡适一直很忙,但还是于10月份请母亲与江家商定,12月30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在老家迎娶江冬秀。胡适决定带三四百元回来办婚事,当时他的薪水已从9月的260元涨到280元(每月饭费只需9元,文科学长陈独秀300元),他认为三四百元基本上够了,“亲友送贺礼一概不收,惟可收贺联耳。”
再次回归故里的虚龄27岁的胡适终于和实龄27岁的老姑娘江冬秀完婚。婚礼前胡适自拟两联:“环游七万里,旧约十三年”和“三十夜大月亮,念七岁老新郎”。那第二联的下联在书写时其实是本家的毓蛟哥在边上帮着想的,胡适照写了。念:二十。
这场婚礼,跨年绵延到元旦,家宴结束,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同窗许怡荪等陆续告辞。13天后,胡适在绩溪致函北京钱玄同,附诗一首请他和沈尹默、陈独秀、刘文典、刘半农“指教指教”,十三年没见面的相思,如今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