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拘囿在“空巢”的悲情里

2016-07-18文丨陈

遵义 2016年20期
关键词:悲情空巢励志

文丨陈 方

别拘囿在“空巢”的悲情里

文丨陈 方

如果“空巢青年”这个概念科学客观,那些离开故土扎根城市的人,谁又不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呢?离开父母、独自打拼,这本是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段,为什么一定要把年轻人必须的独立悲情化?鸡汤式的励志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年轻人的亏欠,但至少会让你感觉到,你的奋斗本身就有可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

原以为“空巢”只是老人的“专属”,不承想“空巢青年”最近也成了社会热词。近日有调查称64.3%受访者表示身边“空巢青年”多,63.6%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未得到足够关注和理解。结合该调查以及近期舆论对“空巢青年”的关注度来看,这个群体似乎成了不得不关注的“弱势群体”。

所谓“空巢青年”,大体是指那些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背井离乡,独自在外打拼,大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让他们更加孤独和艰辛,这个群体无可避免地被他们自己以及舆论染上悲情。

太多的悲情或许只是“自怜”,至少我也曾这样“空巢”,如今已近中年的人并不认同这种所谓的悲情。如果“空巢青年”这个概念科学客观,那些离开故土扎根城市的人谁又不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呢?离开父母、独自打拼,这本是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段,为什么一定要把年轻人必须的独立悲情化?

调查称,缺乏感情寄托和居住条件差,被认为是“空巢青年”面临的两大困境。由此可见,除了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困惑,缺乏感情寄托也是他们“空心”的原因所在。不夸张地说,如果一个成长中的年轻人连“感情寄托”这样的事情都需要“社会帮忙”的话,又谈何成长?“孤独”是一种人类通病,在缓解孤独这个方面,年轻人本应具备比其他群体更强的能力。

不认同“空巢青年”的悲情,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忽视所谓“空巢青年”背后指向的社会问题。早有媒体指出,“北漂”一族、蚁族也好,“空巢青年”也罢,这些词语所涉及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大城市病、高房价、社会不公、阶层固化……“空巢青年”的困惑确实有一部分是社会造成的,但这些并非“空巢青年”所独有。

正因如此,我更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丰对“空巢青年”的判断,所谓的“空巢青年”未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心态。这种社会心态与青年的自我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普遍浮躁的社会情绪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成功和速度,本该厚积薄发的青年也必然会受此影响,产生着急的心态,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自嘲。

没错,无论年轻人多么“弱势”,这个群体的话语权以及“年轻”“青春”这些词所能引发的社会关注度,一定会高于其他群体,再加上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年轻人的“情绪波折”很容易发酵为社会热点。关注年轻人的生活境况,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也是关注社会发展的未来。但在关注的过程中,没必要放大那些“悲情”。从全世界来看,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活得都不轻松。今年英国《卫报》发布了一份关于80后、90后年轻人的调查报告,发现在整个西方社会,年轻人都是最悲惨的一代。相比30年前的父辈,现在的欧洲年轻人收入总体上降低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年轻人越来越不容易,但年轻人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最大动力。

别那么脆弱,偶尔抱怨和吐槽无可厚非,但将自怨自艾当作“常态”,最终只能让自己一无所获。鸡汤式的励志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年轻人的亏欠,但至少会让你感觉到,你的奋斗本身就有可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不信你可以试试,在“年轻人越来越不容易”的大环境里,一味地吐槽抱怨,与尽可能努力奋斗,究竟哪一种选择会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猜你喜欢

悲情空巢励志
悲情英雄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生活励志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差钱”也演“励志”剧
教授十年悲情寻子:没有爱的教育不算好的教育
陈水扁“悲情奔丧”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