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时山村换新颜
——遵义市精准扶贫出实效

2016-07-18文丨安生岭李佳旭

遵义 2016年20期
关键词:石笋龙泉新村

文丨安生岭 记者 李佳旭

旧时山村换新颜
——遵义市精准扶贫出实效

文丨安生岭 记者 李佳旭

正安龙泉村村支书正在给记者演示扶贫云系统(李佳旭/摄)

随着全面小康进程的不断推进,遵义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全市24个市级脱贫攻坚示范村为全市的精准扶贫工作总结出了宝贵的创建经验,发挥了积极的带动引领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随着全面小康进程的不断推进,遵义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全市24个市级脱贫攻坚示范村为全市的精准扶贫工作总结出了宝贵的创建经验,发挥了积极的带动引领作用。

道真石笋村:新村新家新生活

“立下军令状、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脱贫奔小康”,这二十个字是道真自治县忠信镇石笋村总支书记谢敏在脱贫攻坚专题会上的表态,也是石笋脱贫攻坚的宣言。

在石笋村的长岩组有42户200余人,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当地大部分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到处是荒山野草,人烟稀少。”返乡创业村民安勤勇介绍,在这之前,骑摩托车进村都要双脚垫着走。晴通雨阻还算是好点的路面,大部分都是晴天行路都难。饮水也困难,一大早上山在溶洞担一挑水就要用一天。

2014年,通村的路硬化了。当地在外发展很成功的企业家安启练这一年回家过年,看到家乡贫困的情况后,他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改变山村的旧模样。

要摆脱贫困首先就要搬离穷窝,安启练有了修建新村,让大家住进新家的想法。为此,他特意召集村里的老少开了个会,会上他直截了当地说道:“大伙如果出外打工年收入在五万以上的我就不啰嗦了,如果你自谋出路挣不了五万,那就留下来在新村干。”

利用在外积累的技术和资金,2015年初,安启练以“春晖行动•靓丽新村”为主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当地42户农户量身打造了一栋栋联体别墅,每栋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左右。据安勤勇介绍,这样的房屋每平方米造价都在1800元以上,但却只收取了1100元建设费用,部分留下来的农户在新村建设工地上务工一年能挣到2—5万元工资,当地政府又结合异地扶贫搬迁政策给予了补助,加上旧房拆除补助,一栋新村别墅基本补不了多少钱就能入住。

目前安启练已经在新村投入了4000多万元,硬化、绿化、亮化小区环境,又修建了超市、广场、停车场、幼儿园、公厕、卫生室、村民活动室等场所。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家庭情况好点的还装上了热水器和全自动洗衣机。

为解决搬迁村民搬得进、住得好,更要能致富,安启练又牵头组建了长岩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长岩群众自我管理委会员,其中就包含了犇腾养牛合作社、精品水果合作社、食用菌合作社、大闸蟹养殖合作社、旅游服务合作社等,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解除后顾之忧。安勤勇介绍,村民全部搬迁后,就可以将土地都集中起来发展产业,一个正常的劳动力进入合作社务工月工资能达3000元以上。

今年石笋村又实施了“白改黑”工程,油路长达12公里,宽4.5米,投入1100万。如今的新村居民都很自豪地向别人介绍道:“我是长岩新村的!”

在安启练的带动下,由政府引领改善基础设施,石笋村的新村建设如雨后春笋,黄泥堡、谢家山等示范点建设应运而生,建成黔北仡佬民居约500户。

按照石笋村的脱贫目标,到2016年底,石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129户贫困户495人全部脱贫,兜底保障54人全部达到贫困线以上收入水平,实现石笋村出列,到2018年全面达到小康水平。

正安龙泉村: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

一块显示屏,一张地图,跳动的数据将区域内外出务工、贫困现状、致贫原因等信息实时呈现出来……在正安县芙蓉江镇龙泉村,依托“扶贫云”管理系统对全村贫困人口实施精准识别,摸清贫困原因,认准脱贫对象,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2016年,由正安县扶贫办牵头,全县投入100多万元在各镇建设扶贫云系统,于今年6月实现了省、市、县、镇联通。作为市级脱贫攻坚示范村,龙泉村率先建立了村级精准扶贫云管理指挥中心。

在“扶贫云”管理系统上建档立卡,实现了贫困人口识别的量化、贫困程度深浅的可视化。“开展扶贫工作首先要识别贫困人员,而通过大数据甄别贫困人口是精准识别的第一步。”芙蓉江镇镇长张体兰说,“扶贫云”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入户走访调查采集贫困户资料,以“四看法”为基础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贫困评估体系。这套四看法评估体系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四看读书郎,共80多项指标,以饼图的方式,展示省、市(州)、县、镇、村的情况。“扶贫云”通过大数据将各项指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脱贫指数,以此作为辅助认定贫困户的标准。“以往贫困户退出只是简单考察其收入、住房和有无辍学子女,以定性分析为主,现在则通过系统将各项指标具象化,更加科学合理。”

通过对数据的提取分析,“扶贫云”还能展示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通过致贫原因分析,协助制定精准的扶贫措施。

“没有这套系统前,我们干事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效率不高。有了大数据分析支撑,我们可以清楚分析发展短板,哪些可以实行产业扶贫,可以做哪些产业。”龙泉村村支书王清说。

在龙泉村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内,记者一边观看王清演示“扶贫云”系统,一边查看档案柜内的贫困户详细资料,每一项都做得仔仔细细,做到了线上线下的数据统一。

龙泉村党员干部从去年开始入户走访调查采集贫困户资料,召开群众会评选确定。现在,全村200户贫困户均建立一户一档资料并录入扶贫云系统管理,并按照教育资助、移民搬迁、医疗救助、民政兜底、发展产业的路径进行分类脱贫帮扶。

对收集来的贫困户基本数据信息,芙蓉江镇组织实施一月一督查,由专项督导组核实,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对错、漏、缺的人员进行纠错,确保贫困户识别误差率控制在1%以下。同时,龙泉村投资20万元建成了与县内各网点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村民可通过这个平台查询本户基本信息和能享受的惠民政策,还可以接受远程教育培训,了解村里组织的脱贫活动。

张体兰表示,有了大数据技术建立的扶贫云系统辅助,为扶贫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及时全面的决策数据,便于政府科学制定和落实具体帮扶措施和方案,有效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汇川大坎村:脱贫攻坚 产业为本

“要想真正脱贫,必须靠产业,产业做强了,才能有长效性。”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村支书石德刚这样说道。

大坎村共有28个村民组45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6户646人,是省级一类贫困村。省人大代表、大坎村村主任张明富对脱贫致富感慨颇深:5年前,村里不通客车,村民们观念落后,一半村民住在山上,大多从事传统农业和外出打工。

如今走进大坎村,映入眼帘的是美丽村庄,平坦整洁的村路通向家家户户,时尚的太阳能路灯静静矗立在乡村路边,白色的钢架连体大棚遍布在村庄周围,村民的生活日渐丰裕,昔日的贫困村已经脱胎换骨。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石德刚把“产业”作为了首要的答案。

“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企业、一村一基地”,这是汇川区团泽镇对辖区乡村发展所提出的“四个一”工程。石德刚介绍,根据自身特点,大坎村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康养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实现“接二连三”发展。目前楼上坝精品水果种植及辣椒套作项目已完成,贵州梦润生态猪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已投入使用。生态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的土地流转工作已全部完成。

2014年,大坎村引进了遵义中川牡丹种植公司,发展牡丹育苗基地500亩,油用牡丹三年成苗,成苗后亩收入可达3万元。如今虽然还停留在土地流转和进园务工的初级阶段,但大坎村村支两委还有更大更远的目标,那就是利用引进的公司引进来技术,让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种植业,育苗后直接卖给公司,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记者在大坎村万盛源公司牡丹育苗基地看到,在基地干活的村民们都在忙碌着,有的正在平整土地、疏松土壤,有的正在深翻细耕、挖沟施肥,整个基地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据万盛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发强介绍,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公司投资4200万元在大坎村流转土地1000亩,修建了26万平方米连体大棚,建起500亩的牡丹育苗基地发展油用牡丹和500亩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流转农民土地,聘用农民在基地务工,每年可带动当地农民增收1200万元,人均增收24000元。

建设美丽乡村,村美是手段,民富是关键,最核心的是要发展生产,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石德刚说道,团泽镇大坎村的做法就是把发展现代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猜你喜欢

石笋龙泉新村
龙泉青瓷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石笋功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游石笋山(外一首)
龙泉青瓷
客鸟尾石笋奇观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