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战场上的小路径
——记遵义市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

2016-07-18

遵义 2016年20期
关键词:示范村山村猕猴桃

文丨记者 汪 溪

大战场上的小路径
——记遵义市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

文丨记者 汪 溪

高山村猕猴桃基地(汪溪/摄)

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工作要求,遵义市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打造了一批各有亮点的示范村。

进入“十三五”,遵义市“大农村、小城镇”基本格局未改变,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对此,遵义市启动了24个脱贫攻坚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工作要求,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打造了一批各有亮点的示范村。

从“三背”到“三变”

仁怀市地处遵义西部,是全国百强县,经济基础较好,但是仍有不少“富裕”下的贫困问题。位于仁怀市美酒河镇娄子坳村便是典型,该村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也是遵义深度脱贫攻坚区。背水喝、背煤烧、背材料修房子的“三背”现象成为娄子坳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里,“煮饭基本靠吹、喝水基本靠背、加工基本靠推。”全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占比大,全村748户只有269户有人在家,金家山组的厥基沟自然组,26户常年门锁紧闭,都靠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

娄子坳的发展难题在于海拔高差大、纵横切割深,土地贫瘠,美酒河镇人大主席蔡思军说:“不要说娄子坳村,整个美酒河镇,都找不到一块边界达到一亩的土地。”自开展脱贫攻坚示范点创建以来,该村以“小而精、精而特”的扶贫产业发展的思路,走出一条网格化布局、多点化实施、小产业全覆盖的发展路子。

娄子坳村主任杨胜红告诉记者,该村村小、旧村室闲置多年,村委会以贫困户贴息贷款资金入股的方式,将其建成食用菌基地,实现净利润120万元,村级集体可实现年收入60万元,187户入股贫困户户均增收3208元,实现产值覆盖全村。农民变股民,在家即可分红。

娄子坳村还鼓励本地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以紫薇花产业园为依托,配套发展莲藕种植、中华峰养殖,新建农家乐等方式,打造农旅生态示范园,把资产变成了资源。

何家坝蔬菜基地投资200万元,覆盖18户贫困户,老百姓自愿选择流转土地集中种植销售或自主种植集中销售模式,流转土地使贫困户入股分红或收取租金,又能变成工人务工创收,而对自主种植蔬菜的百姓,则采取订单制,上门收购,最终将基地的蔬菜通过教育系统内销、村企联合、穷人帮助销等方式销售,群众由以前的上山务农变为上班务工,使贫困户人均增收7000余元。资金变股金,上山变上班。

通过“镇建中心、村建站点、组建合作店”的三级立体电商网络平台,娄子坳村修建了占地200平方米电商服务站,建有电商大厅、农产品展示厅、配送中心、冷库等。“我们还投入了8万多元,开发了‘脱贫帮’电商系统平台,187户贫困户可以再上面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解决农产品的上线平台,除了淘宝外,还引入了仁怀同城配送网站。通过电商,把市场搬到了村民家门口,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蔡思军说,目前,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副产品近14万元。

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从“三背”到“三变”,昔日的贫困村已经成为脱贫致富的示范村。

古法造纸焕生机

纸房村是播州区枫香镇较为边远的村子,临近苟坝村和花茂村。近两年,苟坝村和花茂村分别依靠红色文化和“乡愁”元素富了起来,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而在2016年以前,纸房村还是省级一类贫困村。

2015年底,一场旅游扶贫的“春风”在纸房村涌动。枫香镇副镇长杨成波说:“纸房村和花茂村、苟坝村三足而立,依托花茂村和苟坝村的旅游资源,把三个村连成一条观光线路,大有可为。”目前,枫香镇已经在苟坝会议会址到纸房村村委会之间修建了一条旅游步道,沿途可以了解该地的古盐道文化。

2016年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的大力实施,这个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等发生了大变化。作为枫香镇2016年“精准脱贫+”整村推进示范村,纸房成为重点打造对象,当地政府利用当地特有的“黑墨石”来美化台阶、庭院,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景观墙、景观庭院;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将废弃木房拆除后的木板用于制作花架、花栏等,巧妙地将牛圈、猪圈变为茶吧、咖啡吧,连原有的猪食槽都成为睡莲的“花池”……不仅节约了资金,又具备了道法自然的审美效果。

经过打造,纸房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脏、乱、差”不见了。63岁的村民范龙发笑盈盈地坐在屋门口晒太阳,作为“五保户”,政府出资帮他改造房屋,破旧的木房焕然一新成为特色砖房,屋前的花架里鲜花盛开。

此外,枫香镇党委、政府立足纸房村原有的造纸历史,正加大力度建设古法造纸体验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古法造纸展览馆和体验中心、马王洞休闲中心、生态停车场等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在古法造纸体验中心做花草纸的该村贫困户李敏告诉记者,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了解纸房村古法造纸的历史,还可以亲自体验,在古法造纸的基础上发挥创意,设计属于自己的花草纸。

杨成波告诉记者,纸房村已经成立了公司,由村集体运营,古法造纸体验,将成为吸引游客的最大亮点。

“这里曾是枫香最穷的地方,以前看到苟坝这么漂亮,我还在想什么时候才轮到我们?没想到今年就开始打造纸房村了!”27岁的纸房村村民刘涛开心地说。今年2月,他利用自家的房屋开起了农家乐,取名“纸上人家”,与母亲和妻子一同经营,每天都有四五桌客人,生意相当红火。他对纸房的乡村旅游发展充满信心。

通过新农村建设、产业扶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纸房达到100%农户饮用上自来水,农用电力改造率100%,进寨公路硬化率98%,确保195家贫困户今年年底全部脱贫。

绿动高山

初秋时节,走进播州区三岔镇高山村千亩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年初种下的一株株猕猴桃仍是绿意一片。

“这片猕猴桃基地一共计划6000亩,其中在我们高山村的有1805亩,涉及42户,147人。”高山村党支部书记帅婵娟告诉记者,刚种下的猕猴桃要4年后才挂果,5年才进入盛果期,挂果后每亩年产值预计为2000元左右。而为了解决短期收益问题,他们采用“以短养长”的方式,分片、分区域在基地的猕猴桃里套种白豆、黄豆、米豆、苦瓜、辣椒、荞麦等。

“农户也可以在基地务工,而且流转出土地的贫困户可以优先在基地务工。”说着,帅婵娟带记者来到了一户农户家中。

54岁的朱家先是高山村下坝组人,她告诉记者,家里流转了两亩多土地给猕猴桃基地,一年的流转费有900多元,自己又另外种了两亩蔬菜,但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在基地务工。

“在基地就是挖土和除草,一天70块钱,也还可以。”她的丈夫唐德华也在基地务工,每天80元,两口子每个月在基地工作二十天左右,早晚还可以做点家务,收拾菜地,既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高山村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大户+农户”模式,“全景域”规划发展红心猕猴桃4000亩、林下生态养鸡4万羽、“稻+”工程500亩。目前,已栽种猕猴桃1800多亩,发放鸡苗1万羽,安装“鸡别墅”20个,规划完成“稻+鸭”100亩和“稻+鱼”120亩。全村初步形成以猕猴桃为支柱,林下生态养鸡、“稻+”工程和传统农业为支撑的脱贫产业格局。

贫困户吴大发去年底得知村里要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萌生了创业致富的想法,在挂帮干部的帮助下,他办理了5万元的“特惠贷”,流转土地65亩种起了猕猴桃。村委会向他提供了猕猴桃种苗、水泥桩子、钢丝,所需经费在猕猴桃挂果以后分期支付。吴大发说,今年将在猕猴桃地里套种白菜、豇豆、辣椒等蔬菜,还免费领养了150羽鸡苗,预计总收入5万多元。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高山村目前有农户201户1013人种植猕猴桃。

高山村还按照“精致民宿”和“错位设计”风格,规划了以“安村湿地旅游、肇兴小城镇、学校生态旅游、下寨山地城市”4个“乡村旅游示范区”为建设核心,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改善示范点人居环境。为推进示范点乡村旅游发展,在示范点核心区域和道路两旁栽种500多亩紫薇、芙蓉和苹果等景观带。一幅美丽乡村的幸福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猜你喜欢

示范村山村猕猴桃
摘猕猴桃
猕猴桃落果咋应对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山村日出
提取猕猴桃的DNA
摘猕猴桃
贵州将建1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山村一天一个样
薄山村:“问题村”蜕变为“示范村”
沉寂山村崛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