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6-07-18陈玉兰
文丨记者 陈玉兰
而今迈步从头越
文丨记者 陈玉兰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国家为国防工业提出了军民结合方针,开始实行“军转民”发展战略,于是全国各大军工集团纷纷转变思路,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调整经营管理方式,向民用生产领域进军,向市场经济问路。在遵义,曾经一度辉煌的军工企业们在国家政策调整下,经历了改革的阵痛,走上曲折的“军转民”之路,在市场经济的风浪里沉浮摔打,脱颖而出者,再度笑傲江湖。
天义电梯:创民族品牌
坐落于天津路的贵州天义电梯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义电梯),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所属的一家国有军工企业,也是贵州省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唯一集电梯及高低压成套设备设计、制造、销售、安装、改造、维保为一体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是贵州省唯一电梯安装维修上岗证培训考试中心以及西南地区唯一一家电梯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
走近天义电梯,才知其陈旧的厂房下迸发着强劲的活力,天义电梯研发生产的“中航电梯”牌电梯和“中航电控”牌高低压成套设备早已是贵州名牌产品,天义电梯产品已进入贵州省重点装备产品目录、遵义市市政工程项目产品优先采购目录、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民品优先采购目录——天义电梯还是“贵州工业云大数据”和“贵州省智能制造”首批试点示范单位。2015年,天义电梯年收入(从2008年前不足2000万元)跃升为3亿元,当年税收突破千万元,是汇川区企业中的纳税大户。
身为军转民企业,天义电梯的荣耀背后,并非一路坦途。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天义电梯转型前是一个徜徉在航空电器研发和生产领域的老企业,得心应手,欣欣向荣。到了80年代中期,因为国家政策的调整,军品任务陡然减少,工厂开始“军转民”,蹒跚前行在“以民养军”的道路上。
严峻的形势迫使工厂必须寻求一个既适合自身技术特长,又具有较长市场寿命的产品。这一时期,随着全国各地建筑业的蓬勃发展,高层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带动了电梯生产的快速发展。当时,雄霸一方的广州电梯工业公司,想在国内寻求国产化的合作伙伴,电梯控制电器首当其冲属于零部件国产化的“排头兵”。于是,具有30余年航空电器生产经验的天义电梯成为广州电梯工业公司的不二人选。从此,天义开始生产电梯控制电器,并不断推出新产品,1991年9月,天义系列电梯继电器和TDF电梯接触器成为1991年度国家级新产品,并作为日本进口产品的替代品,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支出。1993年7月,天义TMS、TGS、TTS系列电梯继电器和TDF大电流接触器等4项产品技术性能达到了日本日立公司的标准和日本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电梯控制电器的空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电梯控制电器作为主要民品支撑工厂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为工厂民品的创新发展辟出一条新路。
既然掌握了电梯生产安装的核心——控制柜生产技术,何不进军电梯的整体生产呢?
1995年8月,锐意开拓的天义电梯人开发出贵州省第一部由本省制造的1.6M/S中速微机交流调速电梯,经测试,电梯各项性能指标经均符合国家标准,可投入批量生产。1995年12月,天义厂正式成立电梯分厂,从此填补了贵州省客梯生产的空白,且填补了贵州省在电梯生产方面无电脑自动控制的技术空白。
2002年12月,工厂研发的提升速度为每秒2米的TKJF1000/2.0-JXW乘客电梯,通过了国家电梯质量检测中心的检测鉴定,成为电梯制造与安装技术的又一新突破。“天义”牌电梯成为工厂的一块金字招牌,在西南地区开始声名鹊起。
2004年5月,天义电梯厂和建筑电器分厂合并,组建“贵州天义电梯成套设备有限公司”。2008年6月30日,贵州天义电梯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与其原母体——贵州天义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脱离隶属关系,成为贵航集团公司下属企业。
天义人都说,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军转民”之路上,公司有起有落,时至今日,却日渐兴盛,这与“创新开拓”之精神分不开,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更与2008年公司的改革有关。2008年,目睹因旧体制导致企业发展滞后的窘境,天义电梯高层深刻意识到,必须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导向,转变经营管理方式,首先从分配体制和人才管理上开始。分配体制上,彻底打破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将业绩和薪酬待遇挂钩,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干劲。人才管理方面,每个部门都设“行政、业务”两种晋升通道,部门负责人设部长或副部长。而业务人员统称为业务经理,按能力高低分为一级业务、二级业务、三级业务。一级业务为最高级,实行年薪制。二级业务经理、三级业务经理和部门部长、副部长的薪酬待遇分别对应。各级业务经理均无名额数限制,员工可凭各自条件能力去竞争上岗。这样的岗位管理,意在鼓励更多员工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人尽其才,让每个员工都找对位置,提振了大家的信心,让公司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氛围。
2013年,公司响应国家发展混合制经济的号召,经向集团公司总部申请改制取得同意后,大刀阔斧施行合制经济改革,由企业经营层和骨干员工共26人出资482万,共同持有公司股份的20%,这一来,提升了骨干员工的稳定性,避免了重要人才的流失。
生产经营上,天义电梯竭力走专业化的市场之路,设立专门的市场部,负责开拓市场,加强售后服务,顾客至上,在省内各州市均设立办事处,对电梯及高低压成套电器产品实行设计、生产、销售、安装、维修一条龙服务,服务及时快捷。产品质量是市场竞争核心,为升级产品,依托军工技术,天义电梯于2012年成功研发出物联网电梯,这类电梯可通过互联网智能化监控系统进行远程管理,相当于为电梯安上“黑匣子”。目前,电梯物联网智能化管理系统技术已经申请国家专利。2015年,天义电梯又成功研发了电梯物联网屏,此屏安装在电梯轿厢内,一旦电梯有故障,电梯监控救援中心接到电梯报警后,即可通过显示屏向电梯内的人们播放自救信息,以及让人心情舒缓的音乐。
天义电梯高管人士说,物联网屏是天义电梯的“标签”,它将会被推广到其他品牌电梯,以后定会成为电梯行业的标准化生产内容之一。电梯物联网系统项目的实施得到了贵州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将天义电梯定为“贵州工业云大数据”首批试点企业及贵州省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天义电梯正在和省技术监督局联系拟将电梯物联网服务平台与省技术监督局电梯110应急救援服务平台相融入,实现资源互补。
改革出成效,创新促发展。2008—2015年,8年间,天义电梯扭亏为盈,年收入从2008年不足2000万元到2015年的3亿元,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扭亏为盈,盈利水平逐年提高。天义电梯上缴税金由2008年前年上缴税金不足1万元增长到2015年1000余万元,近几年均被汇川区评为先进纳税企业。企业从业人数由2008年不足100人增长到现在的400余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解决就业压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为积极响应遵义市人民政府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的号召和提高公司产能,天义电梯在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坪工业园已征地157亩,投资3.8亿元实施退城进园建设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电梯15000台,高低压成套电器设备200000台套的生产能力,实现年产值50亿元,上交税金10亿元,利润总额7.5亿元,新增就业人员2000余人,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缓解就业压力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天义电梯还将充分利用贵州省发展大数据的机会,发展电梯后服务市场。
面向未来,天义电梯人无限憧憬,努力将自己打造为国内电梯制造安装维保一流企业,并争创民族品牌。
乌江气凝胶:堪比国际水平
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乌江公司)位于汇川区大连路航天工业园区内,这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军民融合型高新技术企业,隶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
乌江公司曾经从事铝工业技术装备研发生产和销售,铝工业技术装备在公司产品结构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70%。2008年起,受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家节能环保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宏观政策的多重影响,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曾经支撑公司10多年发展的铝工业技术装备市场迅速萎缩,年产值从高峰时的2个多亿缩减为3000万左右,严重制约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敏锐的乌江公司决策层意识到,只有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和集团公司重点鼓励和支持的高新技术产品,才能推动公司实现转型升级。可是,企业该如何转型?产业该如何升级?
天义电梯生产基地效果图
高坪园区
一个偶然的机会,乌江公司得知一个客户购买公司研制的超临界CO2萃取装备去研发民用领域应用的SiO2气凝胶。这位客户的举动引起了公司的强烈关注,气凝胶是一种轻质纳米固态材料,保温效果是硅酸铝棉、岩棉等传统保温材料的数倍乃至数十倍,这之前,乌江公司曾经为航天306所、航天703所提供生产气凝胶的萃取装备。只不过当时的气凝胶价格十分昂贵,仅应用在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莫非当下的市场对气凝胶的需求很大?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气凝胶的民用市场需求,公司立即组织开展专题论证,竟发现气凝胶在民用领域需求十分巨大,船舶舰艇、石油化工、冶金行业、汽车工业、工业炉窑、节能建筑、热防护工程等领域需求强烈,应用前景广阔。
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度,加之公司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装备领域拥有的优势,乌江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决定举全公司之力,研发气凝胶材料。
万事开头难。乌江公司以前主要从事装备研发、生产和销售,对开展新材料研发缺乏资源储备。为克服自身能力不足的劣势,乌江公司遂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同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和知名海归人士建立了合作关系,借助众多专家、教授、学者的智力,加快推进气凝胶研发进程。同时还组建公司自己的专业研发团队,全程参与气凝胶研发技术攻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企业突破重围,成功研制出SiO2气凝胶,在凝胶制备和超临界干燥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为数不多的采用超临界干燥法成功制备气凝胶的企业之一。
产品研发出来了,能否进一步研发出气凝胶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和装备,这可是乌江气凝胶产业能否发展的关键。2012年,关于气凝胶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和装备,在国内几乎没有可以利用和借鉴的成熟先例。一个崭新的机遇莫非就此搁浅?当然不能,依靠自己研发吧。乌江公司决策者果断决定,进一步整合资源,依托萃取技术装备优势,全力研发气凝胶自动化生产线,破解气凝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2015年,在反复实践、验证的基础上,乌江公司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CO2萃取干燥技术,成功研制出2条安全、可靠的气凝胶自动化生产线,并成功生产出合格的气凝胶产品。经权威机构检测,乌江公司生产的气凝胶产品性能与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卡博特公司和阿斯彭公司的产品性能相当,部分指标甚至优于卡博特和阿斯彭公司生产的气凝胶产品。这一喜讯强烈提升着全体乌江人对转型升级的憧憬。
身为一种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气凝胶对传统保温隔热材料行业具有颠覆性的影响。乌江公司在前期的市场论证中发现,尽管气凝胶是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的新材料,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很多企业都在观望,市场认可还需时日。于是,公司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同步启动了市场开拓,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市场营销。从最初送样试用,逐步发展到小批量订货,最终形成大批量订单,保证了乌江气凝胶在大批量产出后即可推广应用,有效减少了市场观望期。
如今,乌江公司生产的气凝胶已在中石油、中石化、城市热力管网、玻璃炉窑、汽车工业、军用舰船、高铁列车等行业开始应用,并成功与北京某管道设备有限公司签订3500立方米SiO2气凝胶保温隔热材料销售合同,单项合同达4900万元。2016年1—9月,气凝胶已签订合同7500余万元,预计2016年全年可签订单合同9500余万元。
目前,乌江公司正在建设第3、4条气凝胶生产线,预计10月份可投入试运行,达产后将形成年产气凝胶复合材料8000m3的能力。“十三五”期间,公司还将建成16条生产线,年产气凝胶复合材料33000m3,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的目标。
一位乌江公司高层人士说,身为军民融合型企业,开拓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魂,未来,乌江公司将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开展碳纤维气凝胶、Al2O3气凝胶、TiO2气凝胶以及Co气凝胶等高温领域内的气凝胶研发并在军用领域推广应用,加强对新一代高效、稳定、安全的气凝胶生产线的研发,丰富气凝胶产品种类,研究开发气凝胶隔热纸、气凝胶玻璃以及气凝胶粉体材料。进一步加强管理创新,推进气凝胶降成本工程的深入实施和营销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工程承包、合资建厂、能源合同管理等模式。加强资本运作,深化战略合作,力争把航天乌江公司打造成为一家专业化从事新材料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