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防记者走边关天池哨兵雪山铸剑
——吉林省军区某边防团天池哨兵卫国戍边纪实

2016-07-18李晓卓王利军

国防 2016年6期
关键词:界碑哨所天池

本刊特约记者 蔡  萍 李晓卓 王利军 张 俊



国防记者走边关天池哨兵雪山铸剑
——吉林省军区某边防团天池哨兵卫国戍边纪实

本刊特约记者蔡萍李晓卓王利军张俊

吉林省军区某边防团维东哨所地处长白山西坡,驻于天池脚下,海拔1680米,哨所被誉为“天池第一哨”,官兵被誉为“天池哨兵”。天池有着广为人知的七宗“最”:东北地区海拔最高、年平均气温全国最低、年降雪量全国最多、积雪厚度全国最深、年平均风速全国最大、大风日数全国最多、雪淞日数全国最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哨所官兵积极乐观,与苦为伴、以苦为乐,在清贫寂寞中坚定理想信念;他们瞄准打赢,敢打敢拼、不辱使命,在戍边备战中展现责任担当;他们奉献青春,舍小家、为大家,在默默付出中谱写崇高赞歌;他们扶危解难、心系群众、服务社会,在舍身忘我中加深鱼水情谊。自2003年转隶驻点13年来,哨所先后7次被上级评为“最佳执勤点”“先进哨所”。一茬茬的官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用生命挑战极限,用青春书写奉献,在茫茫雪海、天池脚下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身居百里深山,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2016年,初春时节,记者踩着厚厚积雪,裹着寒风,走进维东哨所,走近这群80后、90后边防军人,捕捉戍边官兵真实、平凡的生活细节,追寻他们执勤守边、甘于寂寞、坚守岗位的执著精神。

那是2003年8月,第一茬维东哨所官兵入驻长白山脉。走近曾被无数诗人描述的美妙“长白山”,他们竟被眼前真实的景象惊呆了:驻守山峰,方圆百里无人烟;极地严寒,冬季长达七八个月;雪大风狂,积雪深达二三米,风力可达10级以上,没水、没电、没信号;地处“雷”区,夏天的“地滚雷”常常追着人跑……面对这种恶劣的驻地环境,个别官兵心里直犯嘀咕,个别人甚至打起了“退堂鼓”,满腔热情降到了“冰点”。

连队党支部和时任哨长冯维刚决定,以思想教育为抓手,在官兵中进行“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牢记使命、爱国奉献”教育。一方面,引导官兵回顾清朝政府软弱无能、割地赔款、任人宰割,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丧失了许多祖国大好河山的耻辱画面。另一方面,联系现实中个别异邦游客登上天池之巅,竟然公开举起异国国旗,一边录像一边解说:这是我国的国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发源地。觊觎之心,昭然若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卫国戍边、军人职责,爱国就要爱脚下这方国土,就要从守土戍边做起。”随后,哨长带领官兵到37号界碑前举行守边宣誓仪式。打那以后,官兵的视野开阔了,境界升华了,扎根边防的豪情迸发了。再后来,每有新干部、新战士分配到维东哨所,连队都会组织官兵在界碑前举行“入哨”宣誓仪式,让神圣的使命感在官兵心中升华。近些年,连队党支部根据特殊时期的特殊任务,在界碑前召开支委会,组织退伍兵向界碑告别、新老兵交接枪仪式等活动,激发了官兵热爱边疆,建功边疆的“内动力”。

原哨长赵岩,2002年12月入伍,当兵11年、换了6次岗、3次驻守维东。2014年,临近军旅生涯的最后一站,组织又把他派到维东任哨长。时值5月,积雪在阳光强射下晃得人睁不开眼,赵岩整张脸被晒得黝黑紫胀,一块一块地往下掉皮,汗流出时像蜜蜂蜇了般钻心地疼。即使这样,他没向组织说个“不”字。记者问他:你当兵十几年,越走越偏远,越换越艰苦,不觉得遗憾吗?赵岩憨憨地笑了:“组织把我放在这儿当哨长,是对我的信任。就凭这份信任,就为这份责任,什么都值了。”

建哨之初,除了一处临时营房,再无其他设施。哨所官兵就自己动手,一砖一瓦搞建设、一草一木搞绿化、一步一动抓标准。官兵们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清除建筑垃圾、硬化营区地面、规范哨所布局。用水难,他们就把从天池流出来的地下暗河引到附近,搭建起洗漱间、储菜窖;取暖难,他们就自建灶台火炕、做饭保暖;洗澡难,他们利用地下温泉自建“天然浴场”;出行难,他们就自己修建通往外界的简易公路。2014年,在上级的关心下,哨所还建成了蔬菜大棚,让官兵在“雪海孤岛”随时能吃上新鲜蔬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现在哨所的硬件条件逐步完善,基本能满足官兵日常生活需求。为了消除自然环境给官兵带来的寂寞感,哨所官兵利用执勤间隙寻找形态各异的石头和树根,通过整修、打磨,独创了富有哨所特点的根雕奇石文化;充分发挥冰雪优势,堆砌刻有励志格言的雪墙、制作不同风格的雪雕,还自创雪地足球、冰上保龄球、冰壶等体育活动,打造出长白山雪域特有的“冰雪文化”。

① 体能训练② 官兵正在创作根雕③ 抚摸界碑④ 军事训练⑤ 实案化训练

肩负守边重任,始终秉持使命高于天的责任担当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条件越是艰苦、任务越是繁重,哨所官兵越是把使命看得重于一切,担当精神越是强烈。

有人说,在维东哨所,躺着就是奉献。因为海拔高,登上哨所呼吸就会加快,且紫外线格外强烈,不适合室外运动。但官兵却一致认为,哨所不仅要“守得住”,还要练就“打得赢”本领。为了练就过硬的军事技能,哨所官兵敢于向严酷的大自然挑战。一开始,他们进行适应性训练,跑不了5公里就先跑3公里,先练轻装后练武装,先在平坦处练后在陡坡上练。冬天,积雪反射的强光刺得眼睛直流泪,遇到风雪天,寒风夹着雪花拍打得睁不开眼,他们就带上防风镜练。夏天,天气说变就变,只需几分钟便由晴空转为暴雨,还时常夹有雷电袭击,这些都没有影响哨所官兵的练兵热情。他们自己动手在哨所附近修建了单兵战术训练场、400米障碍训练场、100米射击简易靶场,开展多项课目训练。近年来,哨所连年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排。2013年,团组织军事大比武,哨所取得炊事挂车操作第二名,军医王高坤获得团实案化考核第二名。2014年,在团半年军事训练考核中,哨所获得了步枪对固定目标射击课目第一名。

哨所常年在位不超过9人,担负36号界碑至37号界碑的陆地边境防卫与管控任务。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辖区至今难以联通监控视频、未通巡逻公路,每一寸土地的管控都要靠双脚完成。冬季执勤,大雪平均厚度在1米左右,最深处达3~4米,每一次巡逻,官兵们都要踏着没膝的积雪艰难前行。2011年1月,长白山整整下了22天大雪,伴随着凛冽的寒风,气温骤降到摄氏零下40多度,这仍没有影响哨所官兵按计划组织的野营拉练和向37号界碑段的巡逻。山路险峻,通往界碑的1442个台阶早已被积雪淹没,官兵们便沿着山脊摸索着行进;碰上积雪没膝,他们就双膝跪地踯躅爬行,遇见坚硬光滑的结冰路面,他们还要用尖刀匕首破冰前行。经过近4小时的艰难跋涉,官兵们终于相携登上了雪山之巅。夏天是长白山景区的旅游旺季,每天游客都有七八千人,最多时有两万余人。官兵常常需要一整天伴随执勤,除了防止游客误越国境或因向境外拍摄引发纠纷外,还要担当起“生态卫士”的职责,帮助清除游客丢弃的纸屑垃圾。过硬的执勤技能,是忠实履行戍边使命的根本保证。为了全面掌握辖区情况,官兵每天要对室内外的温度、风力等气象情况进行测量、记录,每周要对防火道、巡逻路、界碑护栏进行检查维护,每月要踏入原始森林查看植被生长情况。在哨所,不论干部还是战士,对长白山的地域特色、自然状况如数家珍,人人都是“辖区通”“执勤通”。

哨所官兵牢记上级殷切期望,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基础抓正规。哨所的各项建设反复与《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对表”,官兵的作风养成严格依据条令条例和相关法规制度“定型”,有悖《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指标”一个不提,有违法规制度的“高招”一个不用。在维东,从未出现过“组织之外设组织”“制度之外定制度”的现象。哨所人虽少,常年就八九个人,但他们长年坚持从起居作息、集合列队、歌声呼号等一日生活的细节抓起,确保正规化建设抓好抓常。2011年,原《前进报》社的编辑王雷在《有形的记忆》中,曾生动地描述了维东哨所的正规化建设情景:两铺炕,8床褥子,8个“豆腐块”。这是我在边防某团六连维东哨所官兵宿舍见到的情景。8个“豆腐块”高度都在15厘米左右,但凡当过兵的人都知道,若不是长期坚持,突击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

① 雪地攀登 ② 在党旗下宣誓 ③ 情系千纸鹤 ④ 雪地巡逻

国家利益面前,宁可亏负亲情、决不有负职责

维东哨所官兵爱祖国、爱边防、爱哨所,也爱家庭、爱父母、爱妻儿。当大爱小爱、国事家事发生矛盾的时候,官兵们说,谁大谁小,我们分得清;孰轻孰重,我们掂得出。

2005年底,刚刚转隶不久的边防团送走了第一批退伍老兵。有一位维东哨所的老兵罗大成,引起了全团上下的格外关注。他不仅被评为“十佳退伍老兵”,还收到了官兵给他的捐款。原来,罗大成舍小家、顾大家的举动感动了全团。当兵前,他的父亲身体不好,家庭生活十分困难。2005年9月,他妈妈来信:“你爸爸近来情况很不好,总是念叨你,常看你的照片。你请假回家一趟吧,不然有个三长两短的,怕是见不着了。”当时,哨所人手紧张、脱不开身,罗大成便把这封家信藏进箱底。同年11月的一天,家里传来了父亲病逝的消息,罗大成懵了,恨不得一下子飞回家中,为父亲送上最后一程,但当时正是老兵退伍期间,他觉得必须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于是又一次选择了沉默。父亲下葬那天,他面向家乡的方向长跪不起,祈求父亲的在天之灵理解他的选择。不久,村里大队干部给团里打电话,领导才知道他父亲病逝、其母病重住院的消息。团领导立即派车送他下山,全团官兵自发地为他捐款送行。

在维东哨所,官兵们常遇到让他们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事情。三级军士长车爱文,随部队转隶来到维东。恶劣的生存条件没有把他吓倒,艰苦的执勤巡逻也没有使他退缩,但家中女儿的病情却让他格外揪心。曾带给他幸福快乐的女儿,在一岁半的时候,突然得了病,小手常常拍打着脑袋、整夜哭闹不止。车爱文的妻子抱着孩子,跑了几家医院也未确诊,几次哭着求他回去陪女儿求医诊病。车爱文何尝不想陪着女儿解除病痛,但是面对刚刚组建的哨所和许多亟待展开的工作,他无法向组织张口,而是一再向妻子承诺,等春节休假的时候,一定带女儿去北京诊病。当时哨所不通电、不通邮、不通信,与外界无法联络,他便用拼命地工作排遣对女儿的牵挂。他在日记中写道:亲爱的女儿,你的病无时无刻不在撕扯着爸爸的心,你的爸爸是一位边关军人,在长白山第一哨站岗值勤,不能时时陪在你的身旁。你要挺住,一定要等着爸爸回去啊!临近春节的一天,正要准备休假的车爱文,突然有了心灵感应,预感到女儿的情况不太好,他急得不得了,举起手机拼命往山上跑,漫山遍野地寻找联通信号。也许是上苍受到了感动,一瞬间,家里的电话接通了,姨妹语气沉重地告诉他:“孩子走了,她太痛苦了,等不到你回来的那一天了!”车爱文怔住了,从不流泪的五尺汉子突然号啕大哭:“孩子呀,爸爸对不起你啊——”凄厉地哭嚎声在空旷的山野中久久回荡,群山动容,大地呜咽……

维东官兵的爱情也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其中有甘甜、更有苦涩。军人的爱情酸甜苦辣,边防军人的爱情更是五味杂陈。为了更多人享受花前月下的幸福甜蜜,他们忍受着相思之苦、离别之痛。

哨所代理排长宋立威,1.85米的身高,帅气的相貌,是一个十分讨人喜爱的小伙子。2006年,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叫于露的女孩。经过一年的交往,彼此感觉不错,决定把婚事定下来。

按照老家习俗,要举办正规的仪式才算订婚。当年11月下旬,于露写信让宋立威年底回来订婚。可信寄出后,却不见回音。

一个月、两个月……直到第五个月,于露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等待,便提笔给宋立威写了一封分手信:当我给你这封信的时候,距离上一封信已经过去166天了。也许上天注定我们没缘分,那就祝你早日找到如意伴侣……

可又有谁知道,那年的冬天,大雪来得又早又漫长,11月初就封山了。信是第二年春天送给养的战友捎上来的,于露让自己回家订婚的信与提出分手的“传票”同时收到。

情况紧急,宋立威赶紧写信告诉她详情,团里得知此事还特批3天“解释假”,两人最终重归于好。如今,他们结婚已经6年,儿子也5岁了,可他们依然天各一方、聚少离多。

2014年10月,排长赵一立刚到哨所,家中就传来了不幸的消息:母亲被查出乳腺肿瘤和心脏疾病,急需手术,风险很大。团里批准赵一立回老家陪伴母亲做手术。随着归队时间的临近,家里有需要照顾的妈妈,还有需要照顾的姥姥和姥爷,是留下来照顾家人、还是按期归队,赵一立感到从来没有如此揪心般地纠结。

让他没想到的是,刚认识的女友陈晓,主动提出帮他照顾妈妈:“你放心回部队吧,家中一切交给我……”女友的话,给他吃下了安心归队的“定心丸”。

女友的真情和深情令他深深感动。他想,陈晓在家扛起了照顾家的责任,我应该守好祖国的边防线。这是边防军人的职责,也是自己对她无私奉献最好的回报!

界碑站岗

军民团结心连心,培固国门卫士良好形象

哨所虽地处无人区,但独立不孤立、偏僻不偏离,他们常把人民冷暖放在心里、把祖国利益举过头顶。在雪域边关,官兵最高兴的就是见到有人到来,他们把长白山景区的游客、工作人员视作亲人、当做兄弟,只要这些人有困难他们都会挺身而出。

2014年8月的一天,哨长赵岩带着5名战士上山执勤。刚走出百来米,就看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蹲在地上喘着粗气。一问得知,她从广州来,已经是第10次来看天池了。前几次不是阴天就是下雨,这次赶上个好天,下决心要了却心愿,可是年岁不饶人,走出不远便力不从心了。得知此情后,赵岩当即决定轮流背着老人上山。高山缺氧,气候炎热,轻装上阵都不容易,何况背着老人。战士们弯着腰、铆足劲,轮番上阵,终于把老人背上山顶。在看到天池的那一刻,老人像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这是一点心意,请收下。”老人的女儿掏出一大沓百元大钞。“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不用客气。”战士们连连摆手,一溜烟走开了。“解放军士兵,真是了不起。”路上游客,见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有人“咔嚓”一声按动了快门,把这感人的场景发到互联网上,称他们是“中国最美士兵”。

类似这样的事情,每年都有几十件,每一件都播散着哨所官兵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

2008年深冬的一天,长白山滑雪场打来电话称: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突然晕倒在滑道上,急需抢救。时任排长王海洋,是上海军医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接到电话后,便带上两名战士迅即出发。哨所距滑雪场只有3公里的路程,要是夏天跑起来也就十几分钟的功夫,可眼下雪深没膝、难觅出路。怎么办?“救人要紧,就是爬也要爬过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急关头,更显爱民情怀。”随着王海洋一声令下,一场抢救病人的“勇渡雪海”情景出现了。只见他们3人不顾一切地冲进雪海,深一脚、浅一脚,连滚带爬地赶到现场施救。老人得救了,王海洋却因救人心切、体力透支,因虚脱而倒在雪地上。

2013年4月初的一天,正在值班的排长王晖,接到求救电话。景区滑雪场的员工陈伟到天池主峰探路,被呼啸的狂风掀到百十米深的山涧下。面对四周的雪壁冰川,他拼尽全力也爬不上来、四处求救也联系不上人。正当他在万念俱灰的时候,突然想起维东哨所发给每个员工的紧急求救电话。情况紧急,时间就是生命。王晖和赵岩两人连帽子和手套都没来得及带,乘上摩托雪橇飞奔出事地点。山上狂风大作,寒冷异常。他们全然不顾脸和手像刀割似的疼痛,拽起绳索,全力施救。经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他们终于把陈伟拽了上来。

要问维东哨所10余年来为游客和景区员工救了多少险、帮了多少急、做了多少好事,没人能说得清。群众说,他们是福星、是救星、是生命的“保护神”,再多的难、再大的险,只要有解放军在,就有希望,就能创奇迹。

走进哨所荣誉室,10面由地方赠予的锦旗格外显眼,其也是军民鱼水之情的最好见证。

(责任编辑:胡东霞)

猜你喜欢

界碑哨所天池
天山天池
黄天池
探秘天池
天池
在渝黔界碑
我和我的哨所
哨所,在云端
夫妻哨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3)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