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架构:新动力、新理念、新贡献
2016-07-18栾文莲
栾文莲
〔摘要〕
习近平关于参与全球治理的思想是治国理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各种重要国际场合是不可或缺的一员,积极阐发我国的立场观点和诉求,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
〔关键词〕
全球治理;命运共同体;国际秩序;一带一路;习近平
〔中图分类号〕D6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4-0037-06
习近平关于参与全球治理的思想是治国理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体现了我国怎样看待外部环境,如何参与全球治理,是对当前及今后国际形势所做的符合实际的高度理论概括和创新实践,体现了大时代、大格局所锻造的大智慧,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新兴大国对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深刻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
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发展、和平创造有利条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表明了世界进行全球治理、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必然趋势,并且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全球化趋势持续发展,一批新兴国家越来越对国际事务起重要作用,其中中国的强劲发展,使其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并且世界对中国的期望值增强,希望中国在全球治理体制的变革中做出积极的贡献。顺应这一趋势,中国在各种重要国际场合是不可或缺的一员,积极阐发我国的立场观点和诉求,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习近平说:“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1〕
1.参与全球治理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0月12日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审时度势,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2015年在纪念联合国建立70周年的讲话时,习近平为国际秩序的改革完善指出了“中国路径”:“中国将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2.抓住当前国际格局变化的机遇。在中央政治局2015年10月12日举行的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还指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他说,数百年来列强从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世界大多数的国家和人们求发展,要和平,反对强权霸权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离我们更近。
3.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的制度和机制。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这些是全球治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就要推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新兴领域、周边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新机制新规则,推动建设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周边区域合作,加强国际社会应对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的能力。
国际经济金融秩序是建立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各国为建立国际经济金融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此付出了更大的努力。习近平在2013年4月7 日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强调:“长期以来,各国各地区在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方面形成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对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要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要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力度,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要稳步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为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保障。亚洲历来具有自我变革活力,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使亚洲变革和世界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
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生的G7国际协调会议,以及后来发展为G20的国际协调机制,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中有核心的地位,中国在这一机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以核心参与方身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在历次领导人峰会上,我国领导人阐发中国主张,不仅把这一机制作为短期协调机制,而且引领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化。G20峰会,中国以核心参与方身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积极与发达国家联手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金融风险管控,推动全球治理架构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份额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积极支持能源、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基础设施投资、反腐败等非传统议题相继纳入G20议程。中国的目的,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要让G20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全球增长的“催化器”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推进器”。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1月15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要推动创新发展实现联动增长,二十国集团成员要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独行快,众行远。面对世界经济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二十国集团成员要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做好朋友、好伙伴,积极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努力形成各国增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赢格局。我们要通过这样的努力,让二十国集团走得更好更远,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全球增长的催化器、全球经济治理的推进器,更好造福各国人民。”〔3〕
二、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
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全球治理规则体现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更加开放从容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提出一系列充满智慧的外交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等,将中国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给出了中国答案。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从共织中国梦和非洲梦到建设更高水平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坚持正确义利观到完善全球治理机制等,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这些新倡议新理念,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
1.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演讲时说:“中国早就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即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
2.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讲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系统阐述了“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的总布局和总路径。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当今世界格局的深刻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我们党关于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全世界人民处于“地球村”这个共同体中,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蝴蝶效应”频频发生,各国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达到空前的程度。损人利己的举动,可能很快就会带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后果。气候变暖、环境污染、金融危机、难民大潮等等一再证明这一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这一基本事实的如实反映。
3.构建新型大国关系。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说:“中国先哲老子讲:‘大邦者下流,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4〕他还说,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
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调解决全球治理难题。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全球性影响早已超越了双边关系范畴。习近平在2013年6月的习奥会上首次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双方通过一系列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习奥会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时说:“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的新路。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国际社会也期待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5〕
建设欧亚友谊和合作之桥。他说:“我们要建设和平稳定之桥,把中欧两大力量连接起来;我们要建设增长繁荣之桥,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我们要建设改革进步之桥,把中欧两大改革进程连接起来;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
4.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制化及合理化。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也肯定是不能成功的。
他说,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推动各方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在国际社会中,法律应该是共同的准绳,没有只适用他人、不适用自己的法律,也没有只适用自己、不适用他人的法律。适用法律不能有双重标准。我们应该共同维护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各国都应该依法行使权利,反对歪曲国际法,反对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和平稳定之实。
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合理化。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
5.摒弃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习近平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他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他多次公开宣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6.世界需要与时俱进。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访美期间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随着世界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人类面临的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穷则变,变则通。”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世界,都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持活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需求。
7.合作是实现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说,合作是实现利益唯一正确选择。要合作就要照顾彼此利益和关切,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可以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中美冲突和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中美应该和能够合作的领域十分广阔。我们应该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机制,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共同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我们应该早日谈成一个双向平衡、高水平的双边投资协定,深化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建设,拓展在清洁能源、环保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执法和反腐败、卫生、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挖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潜力。我们应该深化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全球性挑战上的沟通和合作,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8.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提出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他说,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全球治理规则体现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要加强对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高度重视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
三、为全球治理变革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1.“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到了开辟古丝绸之路的张骞,讲到了丝路上的陕西,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同年10月,习近平出访东盟,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说,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增加了我国同各国利益汇合点。他说,“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优先领域,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基础公共产品,带动沿线各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以及世界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言:“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6〕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同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11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专门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
2.成立金砖银行和亚投行,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通过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结构改革。2013年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在G20峰会上首次亮相,对于增强金砖国家应对风险能力,推动国际金融新秩序构建有重大意义。2015年的乌法峰会为金砖国家长期经贸合作规划了蓝图,推动金砖国家向“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标前进。2014年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并于2015年7月正式开业。
在习主席的大力推动下,由中国倡议设立、57国共同筹建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015年12月25日宣告成立,并于2016年1月16日正式开张。亚投行和金砖新开发银行是对现有全球经济机制的重要补充,将有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增长。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开业仪式并致辞:“亚投行正式成立并开业,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具有重大意义,顺应了世界经济格局调整演变的趋势,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7〕
3.人民币加入SDR,催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2015年11月30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国际货币篮子),它是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第一个新增的篮子货币,也是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SDR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加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它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IMF总裁拉加德在发布会上表示:人民币进入SDR将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这也是对于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在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认可。
4.积极推动巴黎气候协定达成,体现大国担当。绿色梦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大国。2015年,习主席亲自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系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以积极的姿态推动巴黎气候协定达成,体现大国担当。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一方面通过G20、金砖合作、APEC、中美、中欧对话等平台,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另一方面,加大对较不发达国家和岛国的资金与技术输出力度,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5.推进中非务实合作,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和非洲,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重点地区之一。2013年习近平访问非洲时提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主张。2015年12月习近平再次访问非洲,进一步提出“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中非友好合作新理念,承诺提供600亿美元,支持中非10大合作计划,推进中非合作进入全面务实推进的阶段。
6.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促进和影响全球治理。中国和拉美同属发展中国家,都是促进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力量。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拉关系进入加速发展轨道,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习近平主席两次访问拉美,特别是在2014年7月份,在巴西举办的中拉领导人会晤上,正式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中拉双方在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气侯变化、网络安全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相似立场,在联合国、世贸组织、G20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机构中保持着良好合作。
总之,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以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姿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推动者和贡献者的作用。中国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建立全球治理的新理念,不断增强自己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324,330,279.
〔3〕习近平.二十国要继续做全球自由贸易旗手〔EB/OL〕. 新华网,2014-11-15.
〔4〕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EB/OL〕.新华网,2014-03-29.
〔6〕习近平: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EB/OL〕.新华网,2014-08-22.
〔7〕习近平在亚投行开业仪式上的致辞〔EB/OL〕.新华网,2016-01-16.
【责任编辑:石本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