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6-07-16章雁
章 雁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章 雁
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管理部
“互联网+”的时代特点要求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把课堂教学与互联网资源结合起来,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变革,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并根据学生反馈、师生互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不断进行调整,从而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网络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
互联网+ 计算机基础 课程改革
“互联网+”的概念自2012年被首次提出后,就一直吸引着各个领域的注意力,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肯定了“互联网+”的理念,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生态发展。“互联网+”不仅包括现阶段结合比较好的消费领域,也包括生产领域,进而扩展到金融、通信、交通、医疗、政务、民生、旅游等各行各业,而教育业也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1]。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新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相对于后续各个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而言,其特点是内容较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办公技能,并应用到日常生活及学习工作中,也为后续相关的专业计算机课程做好铺垫,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专业侧重面不同,可以在基础学习过程中就开始有目的地学习一些专业领域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从而为能够更好地从公共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由于我国各地区计算机教育普及程度不同以及高校招生的特点,根据以往经验,同一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往往差异较大,据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统计,这个差距已经在逐渐缩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大为普及的现阶段,仅有极少量学生(约0.7%)表示大学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课程中涉及的几个基础办公软件例如Word、Excel、PowerPoint,学生自认基本掌握的比例分别达到74%、72%和54%。这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非常熟悉甚至觉得很浅薄,上课时就无法提起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教材所规定的操作系统版本和办公软件版本往往落后于现阶段电脑桌面实际使用的版本。譬如浙江省现阶段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在操作系统上还是使用Windows 7版本,办公软件采用Office2010版本,而学生自行采购的电脑上,操作系统则大部分使用Windows 8.1甚至最新的Windows 10。而办公软件则因为并未随系统安装,学生则往往在网络中自行下载安装,导致版本从Office 2007到Office 365种类繁多,也有部分学生采用更容易安装的国产WPS等办公软件。
在教学方式上,《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较早使用多媒体教学并结合计算机机房等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这种方式对于减轻教师教学压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也使得这一教学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标准模式”。而这种模式在面对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时,就容易在授课进度和难度上“众口难调”。无论是授课内容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演示过程太慢或太快,总会影响到一部分学生,使得他们跟不上进度或者提不起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上,与众多院校相类似,目前中国美术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主动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这种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加反感教师讲述他们本来就已经掌握的知识,认为浪费时间,甚至对课堂教学有抵触情绪,逃课现象也时有发生。而有些新知识点,也会因为基础水平不够或者学习注意力分散,导致前述知识点没有掌握,后续知识点就变得难以理解,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进度脱节。
2 “互联网+”模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种教学资源放到互联网上供学生进行下载,而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考虑到“互联网能在这里做什么”,“这个步骤放到互联网上怎么操作更实用”等问题,让“网络化”的概念时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相结合。
2.1 学生情况调查
在新生进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第一节课时,我们并不是直接进行课程教学,而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每一届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一个摸底调查,而调查问卷的方式,也不再是老式的纸质问卷,而基于校园网平台或者互联网平台的电子调查问卷,一方面便于后期的数据统计分析,也从另一个角度开始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别于其他一般文化课的特色。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日常办公软件掌握水平情况、专业软件需求等方面调查,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大致掌握每届学生的计算机平均水平,教师则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保证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2.2 调整教学内容
首先要与时俱进,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尤其是作为计算机基础理论的章节,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对教材的基础知识点有所了解,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最枯燥乏味的内容。身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不仅是老师,学生也能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最新的计算机信息,特别是计算机领域各种先进技术的新闻,往往是科技领域最吸引眼球的内容。即使是不太接触传统纸质和电视媒体的“新人类”,也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接收或者被传播着。因此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中,适当地加入现阶段的热门话题,特别是新兴计算机技术譬如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既有话题性,又有较好的演示效果,例如针对美术类学生,一段利用VR技术进行三维设计的视频,在调动课堂气氛方面会达到非常显著的效果,也为在这方面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种今后艺术创作发展的思路。
其次,要结合现实。根据往年的调查问卷统计,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就已经配备或计划采购电脑,而约74%的学生因为时尚、便捷等原因都将笔记本电脑作为自己的首选。这样就使得教材上关于计算机硬件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非常抽象,并且有很多也已经过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介绍笔记本与台式机之间的差异,各自的优势、劣势,另一方面介绍现阶段市面上各个价位的笔记本或台式机配置和硬件知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专业的硬件网站或论坛,这些网站上硬件信息齐全准确,一些网站自带的“对比”功能,也便于不同型号硬件之间的比较,利用这些优势,让互联网作为教学的辅助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研究硬件配置、进行比较,最后采购一台电脑的过程,从中学习到很多实用的知识,而不只是学习那些只存在于课本上的“奔腾CPU”“CRT显示器”。
在涉及软件教学内容上,既要保证大纲教学内容,也要适当针对一些其他版本予以介绍,例如操作系统,美术类院校的学生受专业教师影响,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购买苹果电脑。那么,在介绍操作系统的时候,教师就不能只讲述教材里面提到的Windows、Linux等,还要介绍Mac系统;又比如办公软件,将现阶段教材版本的Office 2010作为主要演示版本使用,而考虑到学生自己设备上的使用版本,可以针对低版本或者高版本之间功能、界面上的变化、区别予以介绍,同时也可以介绍其他在互联网上更容易获取的同类软件作为备选。
2.3 改进教学方式
“互联网+”时代,各种教学形式层出不穷,从传统媒体的讲坛、讲座、公开课,到各种网络教育机构的网络课程,知识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网民可以非常容易地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是传统课堂教学做不到的。在这种大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课程配套网站的架设作为课程网络化最基本的工作,要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第一时间落实。网站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前文提到的调查问卷模块、教学内容模块、课外知识模块、师生互动模块以及教学效果评分模块等。考虑到部分实验室网络访问权限和速度等局限性,服务器的架设应在互联网和校园网两个平台同步进行。既能够在课堂内让大量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访问,也可以在让个别学生在自己宿舍、家里或图书馆等课外时间访问,以便于他们对知识点进行预习或者复习。在这种网络化支持的由学习者自主控制的学习环境中,首先加大了学习者精细加工的深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导致更为深入的理解;其次节省了学习时间,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使教学代价最小;增加了学习责任感,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有助于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水平和方式的内容与路径,从而增强自信心[2]。
其次,考虑到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可以将教学方式转向任务化,将每节课的内容设计成一项具体任务。例如针对某个文档的排版要求或某个原始表格按照要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授课之前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直接完成任务。如果学生对任务的要求有不明白或者不会的,则先安排听课然后再完成任务。只要能在规定的课时内按照要求完成布置的任务即可。这种方式能充分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认真听完授课内容后也能独立完成任务,而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以直接完成任务,完成后可以指导周围的同学,也可以自由分配剩余的时间。这种方式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内有所得,水平较高的学生也不会觉得内容太简单无所事事,反而会因为能通过比别人更快地完成任务,获得小小的“成就感”,虚荣心也得到满足,这对好胜、好强的大学生来说,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有帮助,更有甚者会根据教材和教学网站上的视频等资源提前预习和自学。对于这种模式的操作,将课程内容视频化后放上教学网站非常关键,这不仅是提供给那些需要事先预习的同学,更关键的是提供给那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让他们能够在课后复习,以及在期末通过观看视频对已经淡忘的内容进行回顾。
客观主义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基础性思维方面证明是比较有效的,而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有独到之处[3],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4],在某些适合的章节,我们开始尝试使用建构主义学习法设计教学过程。在大部分学生掌握软件基本功能的条件下,在某些软件的课程中设计一些日常生活常用但是较为复杂、高级甚至罕见的操作,比如“毕业论文格式排版”“校运动会成绩统计”等,允许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查询各种资料来解决问题,在完成之后再由教师讲解或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自我比较、评判。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来获取的经验和知识点,比单纯由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学生被动吸收的经验,显得更加扎实和深刻。
2.4 师生互动体制和教学评价体制的引入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或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因此学生在这些改动中是否适应以及是否会引发新的问题,都需要及时获得反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当堂提问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在课堂内,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并不像大多数教师计划的那么热烈,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在课堂内并没有及时消化相关知识点,因此也无法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一来,在课程网站的设计中,师生互动模块的设计就非常必要,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最直接的获取学生反馈信息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Email、微信、QQ或是在各个教学视频下留言等方式,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或是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教师需要及时关注相关信息并予以解答,作为课后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一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及时修复,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而教师通过各种信息的回复、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感到自学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并非只有计算机和自己在对话,而是始终有人一起参与,是人性化的[5]。
在所有教学环节结束之后,一个完整、科学的教学评价体制能够让学生在给教师评分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做出的努力与工作。而教师也能通过学生客观的评价,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继续发挥优点、及时克服弱点,做到扬长补短。
3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摒弃原有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教学基础之上,引入更多Internet资源,将其作为一种主要的平台,为教学提供更大的便利。同时也要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已经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变化,从传统的主动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仅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程,高校其他课程也应该在教育方式上共同努力和转变方向。
[1]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34(2):58-62.
[2] 武法提.网络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17-22.
[3] 祝智庭,信息技术改变教育[J]. 教育与职业,2006(7):104-106.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 电化教育研究, 1997(3):3-9.
[5] 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 2001(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