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以大庆市为例
2016-07-16秦观明卢渴新
秦观明,卢渴新
1大庆市城乡规划局;2大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关于中小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以大庆市为例
秦观明1,卢渴新2
1大庆市城乡规划局;2大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本文以大庆市为例,通过具体工作实践的思考,分析了中小城市在开展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方面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交通基础参数研究和技术积累等问题,并从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行政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交通;交通影响评价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需求急剧增加,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不协调出现的问题在中小城市显现,实施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作为重要措施被列入政府管理内容。据统计,全国约有87个地级以下城市相继开展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经过实践的探索,多数城市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交通基础参数研究和技术积累等原因,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没有充分发挥。
一、交通影响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是指对重大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新增的交通需求可能对周围交通环境和交通系统运行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预先提出相应改善对策,减小项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缓解项目产生的交通量对周边道路的交通压力[1]。经过学术研究和各地市的实践探索,交通影响评价工作被认为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之间较好的方式,是保证大型项目开发建设不导致开发对象周边交通服务水平下降的重要措施[2]。
二、大庆市实施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情况
近年来,大庆城市建设步伐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大庆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年均5万辆的速度迅速增长,不断增加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之间矛盾凸显,中心城区的道路交通不堪重负,高峰期间矛盾尤为突出。大庆市人民政府于2012年5月出台了《关于印发大庆市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规定的通知》,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正式建立。截止2015年底,共审查各类建设项目77项,总占地面积809.23公顷,总建筑面积1275.49万平方米,项目类别涉及商业、居住、商住混合、仓储物流、加油加气站、交通类设施等。
三、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报建阶段的交通影响评价作用有限,部分预期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项目报建阶段,项目建设单位已经取得了土地使用权,地块的开发强度、停车位配建标准等内容已经明确。对于评价结论有显著影响的建设项目,依据《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应提出对评价范围内交通系统、项目选址、项目报审方案的改善建议。涉及区域交通系统的改善建议,并非建设项目自身能主导。即便是因交通影响评价显著而要求其修改方案,如降低容积率,减少开发规模等,开发企业也常以“未违反规划条件”为理由婉拒整改。实际操作中,仅能对建设项目内部交通系统等提出改善措施,通过增加交通工程设施、加强交通管理予以缓解,无法做到从源头进行治理。
(二)缺少交通基础参数研究和技术积累,交通影响分析的科学性不足。目前,国家出台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用于评价的交通出行特征,交通出行率、交通分布特征、交通出行结构等重要参数需要地方积累。中小城市由于缺少基础研究,各编制单位主要是根据现场调查及经验确定参数值,受限于自身的技术力量,对于评价的基础资料掌握不同,参数的选取缺少依据,科学性不足,预测结果的可信度降低。
(三)缺少符合地方实际的技术标准或指导文本,行政管理的效能不高。《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仅明确了开展评价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对于评价报告的深度、层次等缺少规定,评价时,交警、交通、城管、规划等部门结合各自职能也对交评报告提出一些要求,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地方性标准来规范,评价报告的内容设置、章节安排,评价内容等大都不同,水平、深度也参差不齐,行政管理的尺度不宜把握,随意性较大。
(四)交通影响评价编制中的“车本位”思想严重,慢行交通关注度低。《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手册》明确的提出了交通影响评价的核心原则:建立合理的土地开发与交通系统之间的匹配关系,落实“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策略。实践中,由于“车本位”的思想,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重点集中在机动车,对慢行交通的评价和改善措施的研究深度不足,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时空权分配及优先通行权的实现未给予充分考虑。例如在评价居住区项目时,过多的强调小区道路机动车通行功能,对小区内慢行交通需求则关注度低,造成了慢行交通出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显著下降。
四、改善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思考
(一)健全和完善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将交通影响评价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和项目报建阶段两个层次[3]。前者,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组织编制控详规划时,同时委托开展交通影响分析,将地块的交通影响分析结果反馈到控详规划上,在核算交通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对规划土地开发强度提出要求和建议,实现交通与土地的协调开发。后者,由项目建设单位委托编制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在项目开发强度确定的前提下,通过交通组织、交通管控等技术、管理措施将项目实施后对周边区域交通产生的影响降到最小。
(二)研究制定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地方标准。结合地方交通出行特征和实际需求,融入交警、交通、城管、规划等部门的意见,研究制定地方性技术标准或指导文本,减少报告编制的随意性,提高编制水平。同时,提供了管理部门论证审查的依据,消除行政管理尺度把握不准问题,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三)建立交通出行的基础数据库和模型。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交通基础数据的调查采集、分析和建模工作,对各类建设项目出行率、交通方式分担率、公共交通、城市交通需求自然增长率等相关交通指标数据进行研究,建立城市自己的基础交通数据库和模型,提升评价的科学性。
(四)加强公众参与交通影响评价编制过程。加强公众对交通影响评价编制及审查过程的参与,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进行反馈,减少规划设计阶段的缺陷,消除公众对项目建设引发的交通问题不满,确保交通资源的合理分配,体现公平。同时,转变管理思路,坚持建管并重,通过需求管理,促进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系统的协调。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S].2010.
[2]张垒,邹智军.关于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的若干思考[J].交通标准化.2012,(6):66-69.
[3]张飞飞,吴兵,李林波.建设项目不同实施阶段交通影响评价[J].城市交通,2012,10(6):66-79.
卢渴新(1988-),黑龙江大庆人,大学本科,就职于大庆市交警支队,主要研究方向: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道路交通设计,道路交通组织和路口渠化。
秦观明(1986-),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就职于大庆市城乡规划局,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规划管理、交通需求预测与交通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