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途径及效果状况调查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

2016-07-16于洋

科学中国人 2016年32期
关键词:单选题途径价值观

于洋

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途径及效果状况调查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

于洋

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以来,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形成了多样化的融入途径,然而这种融入要注意到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出现,本文主要通过途径效果状况的问卷调查,梳理当前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的多种途径和效果,并提出融入常态化的新思维,新思维对应的是新环境、新方法、新载体等诸多新问题的抛砖引玉,为下一段课题的结项,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高校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是一项备受关注的思政研究课题,怎样使得融入入心、入脑、入课堂,这是研究者一直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所在,事关千万学子的信仰和道路的选择,适时地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途径和效果状况进行梳理对宣传的实效性大有裨益。当前呼伦贝尔学院拥有三大宣传平台团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校园广告牌宣传、专业学院内部讲座和活动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团委实践教育活动和校园网络核心价值观宣传等各种渠道和方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为进一步开拓融入深度和广度,课题组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大数据调查。主题针对呼伦贝尔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效果,目的在于掌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新特点、新环境,发现新问题,寻求新方法和新载体。

课题组调查设计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呼伦贝尔学院状况的11个问题,针对学院不同年级比例的480名大学生开展了效果反馈跟踪调查,主要依托平台为问卷星调查平台,以手机为终端发起。为此获得的大量数据不用教师进行统计和整合,问卷星直接提供分析报告。调查人员只需针对报告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和分析即可以得出该校大学生对各种传播路径的接受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而发现了新媒体时代特别是自媒体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的创新必将成为现实。

第1题你处于哪个级别的大学生?[单选题]调查结果为大一160人占33.33%,大二190人占39.58%,大三90人占18.75%,大四30人占6.25%,已毕业10人占2.08%反映出不同阶段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的反馈,大二学生参加热情十分高涨,积极参加问卷调查。说明大一大二年级我校融入力度和广度均达到预期效果,大三大四更多忙于考研和熟悉社会工作,下面的数据来源多出自大二的学生。

第2题你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单选题]调查结果为知道380人占79.17%,不知道100人占20.83%。79.17%的学生知道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在认知或了解层面已经达到预期效果。宣传采取的各种形式和方法值得肯定。而20.83%的不知道的学生也是我们宣传的死角,亟待解决这一部分学生的宣传。

第3题如果您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问你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了解的?[单选题]调查结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230人占47.92%,广告牌50人占10.42%,电视30人占6.25%,网络40人占8.33%,校园里的宣讲活动60人占12.5%,学院内部组织的宣讲活动70人占14.58%,知识竞赛0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途径状况反映的一览无余。对于第一阶段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专业学院内部组织的宣讲活动以及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三种传播路径成为近70%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说明已经形成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大平台运行正常,发挥着预期作用,思考新方向应该放在如何整合三大平台,形成合力,寻求一个广泛的、全新的突破口。

第4题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到达什么程度?[单选题]调查结果为较多50人占10.42%,中等230人占47.92%,较少180人占37.5%,不了解20占4.17%。该数据表明在问及认知到达什么程度的时候,仅有4.1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甚微,对基本知识点及围绕知识点产生的相关知识不理解。而95%的学生通过传播已经不同程度的有所收获。这说明宣传效果良好。

第5题你觉得哪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效果较好?[单选题]调查结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讲授60人占12.5%,讲座130人占27.08%,自学10人占2.08%,社会实践210人占43.75%,知识竞赛50人占10.42%,学生宣讲团20人占4.17%。结合对第3题的回答数据,我们能够看出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专业学院内部组织的宣讲活动以及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三种宣传途径成为近70%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但是学生们喜欢的途径和方法却不是三者,而分别是社会实践、讲座、思想政治理论课。近43.75%的学生选择喜欢社会实践的形式去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每一个内容,而不是停留在书面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上。觉知此事要躬行,这深刻的反映了学生在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想要进一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去体会它。高校应该开辟这样的实践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躬行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6题你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原因吗?[单选题]调查结果为知道250人占52.08%,不知道230人占47.9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具体知识点的询问反映出的问题并不乐观。例如如此大规模的宣传力度,学生只停留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认知上,对围绕它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解显得不足。近一半的学生不明白我国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议题。

第7题你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怎样的吗?[单选题]结果显示知道250人占52.08%,不知道230人占47.92%。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数据反映出学生近半数不知道二者的关系,而这点关系重大,这涉及到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性质两个问题上,学生虽然认可核心价值观却不十分清晰社会主义性质对核心价值观的界定.这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决战。

第8题你关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问题吗?[单选题]结果显示关心220人占45.83%,不关心50人占10.42%,偶尔关心210人占43.75%。数据表明就学生的关心点来看,54%的学生表示偶尔关系和不关心系列问题.这说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兴趣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大学生自身三观建设的引导作用在哪里?

第9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你比较关注?[多选题]调查结果为富强1000人占20.83%,民主2300人占47.92%,文明1800人占37.5%,和谐1000人占20.83%,自由1100人占22.92%,平等1200人占25%,公正2200人占45.83%,法治300人占6.25%,爱国900人占18.75%,敬业100人占2.08%,诚信800人占16.67%,友善300人占6.25%。数据表明,民主、文明、公正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学生对于公民价值观建设话题关注较少,说明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对大学生公民层面建设影响巨大。

第10题你对学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方法、手段、方式满意吗?[单选题]回答为满意340人占70.83%,不满意140人占29.17%。数据表明70.83%学生满足现有宣传途径、手段、方式,这说明宣传大方向没有错,但还有改进空间用来争取另外30%学生。

第11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继续宣传,你想获得哪些相关知识?[多选题]调查结果为提出的原因100人占20.83%,作用和意义210人占43.75,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关系140人占29.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博弈110人占22.9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220人占45.8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有怎样的关系280人占58.83%。数据表明第一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效果较好,第二轮宣传要加大理论和理解层面,对一些重大问题和重要分歧点阐述明确。学生第二轮期待关注三大话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有怎样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的宣传。这些问题已经从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到认可阶段,这一阶段一些观点的阐述清晰对学生困惑的点进行分析,解决大学生思想中的疑惑和徘徊。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通过互联网无障碍的开启与学生的点点式的020模式,课题组率先告别传统纸化问卷调查的繁琐,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大学生自媒体的手机终端进行对接,完成此次事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状况的调研报告。在利用新方法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产生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与该新方法研究对接的进一步设想。新方法不仅在事后进行调查,也可兼顾事前、事中跟踪,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无死角的网络交往将会使传播路径合力得到显现。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的形式,课题组发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环境已经发生微变化,现有融入途径亟待拓展,急需寻找崭新的平台即高校与大学生终端连接的最有效传播路径应该是无阻碍的手机移动终端这一传播路径。为此各高校应该大力加强微信公众平台、问卷星测试软件、订阅号、校园公众平台的建设。

[1]王帅.以五个“融入”为重点加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5-01-20

[2]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5-03-20

本文属于呼伦贝尔学院第二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研立项重点项目(编号YJSZZD201605)《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于洋(1981-),女,蒙古族,通辽人,辽宁大学历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于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

猜你喜欢

单选题途径价值观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2017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2017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机械能守恒定律”单元测试(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