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莫言《生死疲劳》中的话语策略

2016-07-16杨莼莼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名作欣赏 2016年26期
关键词:莫言话语

⊙杨莼莼[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0]

解析莫言《生死疲劳》中的话语策略

⊙杨莼莼[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266100]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用六道轮回的故事设计,通过平民视角再现了新中国的成长史。面对既定历史,作者以存疑的态度解构着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为我们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而在具体文本操作过程中,莫言要想打破常规,脱离惯性束缚,就必然要在叙事主轴中推行自己的话语策略。这种话语策略主要内容有三项:话语形态、话语方式和话语效果。话语形态即指话语在文本中显性或隐性存在的状态,以往历史的权威解读被“官方话语”牢牢掌控,但当民间力量介入之后,多元共存的局面就此呈现;话语方式是指作者在叙事时所依托的方式,在莫言的长篇小说中表现为“结构政治”和“他者代言”;话语效果则说的是在作者调动全部“话语”力量之后,整部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独特效果。

莫言 《生死疲劳》 话语策略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从文章的标题,到小说章回体结构设计,再到故事内容中六道轮回的安排,《生死疲劳》明显有向中国古典小说致敬的意味。①的确,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中,秉笔实录的言官精神占据了其中重要一席,有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了追求真理而留下了血泪足迹。然而到了今日,情况却在发生改变,受外界多重因素的干扰,我们几乎无法对既定历史评判,对现实境遇选择做出清晰而又准确的判断,只能依靠自己的现有认知慢慢摸索。同样作为一名探路者,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借助自己构建的话语系统,将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对个人命运的同情、对真理的追寻蕴蓄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于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读者。

一、官方话语的解构,民间力量的崛起

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还原真相,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无限接近真相。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因其自身的长度、密度和难度,从而具有史诗般的波澜壮阔气势,一部长篇小说俨然就是一部文学化了的历史,在莫言眼中,长篇小说更是被视为文体写作的尊严。②既然陈寅恪能用“以诗证史”的逻辑推理方法来进行史学研究,那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从声势浩大的长篇小说中获取一定的历史信息。《生死疲劳》的记录时间是从1950年元旦开始到2000年底结束,“合作化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改革开放”等关键节点都在其中显现,可以说记录了共和国的风雨成长,从某种程度而言,这部长篇小说在立足文学本位的同时,已经具有了部分史料的贡献力量。

一方面,以批判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莫言的笔锋似乎毫不留情,似乎要把老乡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气魄继承下来。在《生死疲劳》中,农业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起来,可谓形势一片大好,但偏偏有蓝脸这样的单干户,抱着“图个清静,想自己做自己的主,不愿意被别人管着”的想法不愿踏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③在莫言的作品中,这种脱离意识形态控制的历史书写并不少见,对于习惯了主流形态的大众读者而言,定会瞠目结舌、匪夷所思。那么,这种另类书写是否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呢?在笔者看来,虽然不能百分百准确无疑地还原历史,但它至少揭露了浓郁政治色彩涂抹下许多不为人知的客观事实,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新历史主义”的思想主旨,但敬请不要忘记还有另一面的存在!尽管莫言多次强调,中国式的大团圆、大欢喜结局是自己所不为之的,但细读文本,“光明的小尾巴”还是存在的,比如《生死疲劳》中那位省委农村工作部长充分尊重单干户蓝脸不入社的权利;《丰乳肥臀》中艰苦朴素、不为权益和人情所动的大栏市首任市长纪琼枝;《天堂蒜薹之歌》中最后的官方纪检通报,等等。这种写法还是比较客观、真实的,既没有“绝对的黑暗”,也没有“十足的光明”,以至于莫言的作品没有跌入狭隘、自私的深渊。

莫言在一次演讲中提道:有时候批评一个社会需要胆量,赞美一个社会也需要胆量,这个胆量的背后就是良知,就是你的良心。基于这样的态度,我们会发现,除了《生死疲劳》,在莫言的很多长篇小说中,所建构起来的话语形态并不是政治笼罩之下极端的单一,而是民间力量崛起之后的博大平等。“官方话语”是指官方语境下诉说的历史进程,那是洪岳泰铮铮作响背后所赖以维持的信仰,抑或是赋予政治狂热分子专政权力的暴力机器。此外,《天堂蒜薹之歌》第二十一章中出现的《群众日报》的新闻报道,严肃、冰冷、敬畏④;《蛙》中接受行政命令之后的姑姑,视人间情感为冰霜,只是机械似地不停执行⑤,这些都可以理解为官方话语对历史进程和个人命运的影响。“民间话语”的概念类似于陈思和所提出的“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理想主义”,它是指在单一的意识形态支配情况下,底层群众仍然受自然主义的影响,去满足自己的所需所求,是真真切切的群众呼声。⑥当以“民间话语”为表层形式的民间力量崛起之后,那种“官方话语”左右历史语境的趋势开始有所缓和,我们每个人才可以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厕身其中去探寻自己的一方见解,而不是咀嚼政治加工品。正因为如此,莫言的文学作品明显不同于那些单一的“革命语境”“乡土语境”“情感语境”占主导的题材作品,它是多元共生、和谐共存,每一方力量从民间的沃土中升腾而上,最终在莫言笔下得到施展的舞台,因而变得博大、恢宏、深沉起来。

二、“结构政治”和“他者代言”

在莫言看来,长篇小说的创作中,“结构就是政治”,“好的结构,能够凸显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好的结构,可以超越故事,也可以解构故事。”⑦于是,我们看到了杂糅一体的《酒国》,里面有正文、有莫言的个人通信、有青年作家李一斗寄给莫言的九篇小说,芜杂难缠,对于大众读者而言,无疑增添了阅读难度⑧,但莫言对这种叙述空间扩散化的做法乐此不疲,稍后出现的《生死疲劳》《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依旧在小说的叙述空间进行扩展,努力呈现出一种“从整体走向分散,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趋势。周立民将莫言的这种有意为之的探索归结为“众生喧哗”和“多层次叙述”,这种多层次叙述的目的是为了结束某种声音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从而使作品开放起来,一旦开放的局面打开,那么不必小心翼翼地再去维持主体和风格的统一,也就可以痛痛快快地来一场语言世界的狂欢。⑨其实,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莫言这种文体结构多层化的探索在当代文坛并不是孤单的。河南籍作家李洱的《花腔》也算得上是一个“异数”,好端端的一个故事,硬要碎落一地,然后由众人七嘴八舌地拼贴到一块儿,历史的真实和真相的还原已经极度淡化了⑩,与此相像的还有贾平凹的《病相报告》⑪。

莫言在小说中筹建话语系统时,除了依靠结构,另一种方式便是“他者代言”。所谓“他者代言”,就是力图通过假借的方式,将作者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阅读过《生死疲劳》的读者想必为里面的驴、牛、猪、狗、猴之类的牲畜撒泼狂欢而不得其解,甚至略感厌恶。但如果进一步观察可知,主人公西门闹每一次轮回的开始便是一个时代的开始,每一次轮回的结束便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就是说,每种动物的动物性暗合了每个时代的人性。有些话,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作者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表达出来,只能以假托的方式存在,《生死疲劳》中的方式便是“动物之眼”。以动物的眼光去观察人类世界每日里发生的故事,置身事外之下,自然多了几分客观、几分清晰,莫言对历史认知的哲理思辨便蕴含在这层客观环境之下。此外,《檀香刑》中孙丙动情处的猫腔倾诉、《蛙》中的蝌蚪与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书信往来、《酒国》中莫言与学生李一斗的交流,这些内容与其说是小说中人物的话语,不如说是作家自身对某些政治、历史、情感、文学创作的深切认识,是通过一种假托的方式来倾诉自身的观点,相比于依靠小说故事情节的缓慢驱动而言,这种“他者代言”要来得快、来得剧烈些。

三、喧嚣的外衣,理性的寄寓

实际上,从大众读者的反馈来看,莫言的作品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甚至说难以忍受。不仅《生死疲劳》中的牲畜妄语搅得人心神不宁,其他长篇小说也是大抵如此。它太喧闹,似乎一刻也不能安静下来,《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自始至终喋喋不休地诉说、《檀香刑》中猫腔的吹吹打打、《蛙》中呱呱声响个不停;它太鄙俗,《红树林》中女副市长林岚风流低下的上位史、《酒国》中匪夷所思的“女体宴”、《檀香刑》中的媚娘明目张胆地出位;它太残忍,《酒国》中官员的餐桌上摆放的是金灿灿的婴儿、《檀香刑》用带有血腥气的文还原了古代酷刑的细枝末节;它太荒诞,《生死疲劳》充斥的是驴、牛、猪、狗之类;《丰乳肥臀》着力塑造的主人公竟是一个无能软弱的恋乳癖症者。

之所以给人带来狂乱、喧嚣的表层感受,究其缘由,还是与莫言一直以来的写作探索有关。在20世纪80年代轰轰烈烈的“先锋实验”运动中,莫言便是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旗手,《红高粱》中爷爷奶奶的野合、《生死疲劳》中的六道轮回、《丰乳肥臀》甫一问世的标题之争、《檀香刑》中令人咂舌的古代酷刑等问题均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风波,坊间争执不断。他在写作领域的尝试可能已经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有些望尘莫及,包括前面所说的话语形态、话语方式的巧妙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作者顺利建立起话语体系,但另一方面可能在无意之中竖起了森严壁垒,部分读者被冰冷地拒之门外。这种作者与读者之间巨大的落差,形成了一定的隔阂,从而产生了错觉,产生了误解。

倘若揭去莫言小说喧嚣的表层外衣,里面的内核又是什么呢?笔者觉得是理性,是批判,是阅尽人世沧桑后的冷静思考。这种提法,有些类似于西方的“酒神精神”,酒神狄奥尼索斯的醉酣狂乱虽与太阳神阿波罗的冷静凝神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两者同样在追求理性,只不过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⑫莫言的小说极力在语言上喧闹、骚乱,有种颠倒乾坤的感觉,但这只不过是一种涂抹了保护色彩的“障眼法”,只有在这层色彩的遮掩下,他才能不受羁绊地恣意表达。

《生死疲劳》的批判现实主义力度是超强的,它让我们对“合作化”、对“地主阶级”等时代术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当拂去了覆盖着的政治烟尘后,清晰的历史真相赫然出现在眼前。令人最为深省的是在结尾处,曲终人散之际,大头婴儿蓝千岁诞生,但这个婴儿却患上血友病,只能靠女人的头发维持小命,而这个结局却被莫言放置在“结局与开端”的部分之中,意即新一轮的生死疲劳将会无止无休地进行下去。无论是《生死疲劳》中大头婴儿蓝千岁的先天血友病,还是《丰乳肥臀》中上官金童根除不尽的恋乳癖,它都是一种象征,隐喻着我们民族潜在的某些不足之处,使得中华民族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命途多舛。有人曾把莫言与鲁迅联系起来,认为他们的身上有些许共同之处。这样的比较也有一定道理,在指摘国民积弊、疗救国民性格方面,莫言和鲁迅的步伐是一致的,可能他们说了许多国人不爱听的话,做了许多国人不敢直视的事,但良药入喉,又怎不苦口?

四、结语

《诉说就是一切》是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诉说就是目的,诉说就是主题,诉说就是思想。诉说的目的就是诉说”⑬。诉说,说的是“话语”,而“话语”又能联系到叙事,再从叙事关联到故事情节的开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哲理的思辨、个人理想的寄托,等等。笔者看来,在《生死疲劳》中,话语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并存,是民间力量崛起之后,“官方话语”的绝对主导地位遭到了动摇;话语方式的进行除了“结构政治”外,最主要的是“他者代言”,进一步具体为通过“动物之眼”来对人世百态达到全知全能的体悟,而这种话语策略的先锋尝试一定程度上隔阂了读者,其中的大悲悯、大同情有待读者潜心挖掘。

莫言坦承《生死疲劳》一书写的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作出的努力与牺牲”⑭。这里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继承了西方文艺复兴和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对个体生命的包容、尊重与理解,是冲破政治枷锁后的一种呼喊。解析其中的话语策略,就是为了找寻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像单干户蓝脸那样的人物,不仅躯体生命自由,在精神选择上也有自己独立的园地。发现个体、理解生命,这才是莫言的话语体系在小说中始终努力的方向。

①莫言、李敬泽:《向中国古典小说致敬》,《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2期。

②⑦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1期。

③莫言:《生死疲劳》,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④莫言:《天堂蒜薹之歌》,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⑤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⑥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莫言:《酒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⑨周立民:《叙述就是一切》,《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

⑩李洱:《花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⑪贾平凹:《病相报告》,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

⑫尼采:《悲剧的诞生》,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⑬莫言:《诉说就是一切》,《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

⑭莫言:《讲故事的人》,《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1期。

作者:杨莼莼,中国海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莫言话语
画与理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禁止“话语歪风”——管管那些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雷人话语
军旅雅士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