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情结”
2016-07-15王军
王军
毛泽东诗词,形象地再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画卷,蕴涵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反映了毛泽东本人的毕生经历及思想感情。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毛泽东,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他的诗人气质也渗透到这种历史进程和民族命运的塑造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情结”正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红旗,最能体现中国革命和政治色彩的形象。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最先打起红旗,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山下旌旗在望”;从“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到中央苏区“风展红旗如画”;从两万五千里长征“红旗漫卷西风”,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1957年发起“插红旗、拔白旗”运动,到1958年创办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从离别韶山32年作“红旗卷起农奴戟”,到重上井冈山“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无一不折射出毛泽东的“红旗情结”,及其对政治和诗词创作的影响。可以说,“红旗情结”伴随了毛泽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生。
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暴动最先挂了红旗”
毛泽东曾经说过,在1927年春季,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到了夏季,党的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这条出路就是毛泽东总结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秋收起义正是实践这个理论的伟大起点。1929年9月1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陈毅向中共中央汇报红四军情况时,曾以称赞的口吻说:“秋收暴动最先挂了红旗。”
确实如此,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同日发表的《中央委员宣言》,也是由国民党二届中央执、监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15名共产党员同7名国民党左派联合署名的。直到9月30日南下的起义队伍离开汕头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前委才于10月3日宣布不再使用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而打出苏维埃的旗帜。
早在此前的8月20日,毛泽东即以中共湖南省委名义向中共中央报告,到湖南来这几天,看到唐生智控制的国民党省党部已与工农群众对立,压迫工农群众,镇压工农运动,而工农群众对国民党则已另眼相看,认定“国民党旗帜已成军阀的旗帜,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帜”。于是,向中央建议:“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以与蒋、唐、冯、阎等军阀所打的国民党旗子相对。”应该“立刻坚决的竖起红旗,至于小资产阶级,让他完全在红旗领导之下,客观上也必定完全在红旗领导下”。
中共中央在8月23日复函中说:“你们以为目前中国革命已进到第三阶段,可以抛去国民党的旗帜,实现苏维埃的政权,这是不对的。”毛泽东指导湖南省委讨论了中央的指示和批评,认为中国革命现在已经到了俄国的1917年10月,但在这中间,重要的过程是土地革命,其政权是工农的,不是纯粹无产阶级的。毛泽东从革命实际需要出发,坚持打共产党红旗,号召广大工农兵参加秋收暴动。在安源张家湾军事会议上,毛泽东要求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举红旗起义。秋收起义前夜,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赶制了100面有镰刀铁锤的红旗。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就是举着共产党红旗向国民党反动派进攻的生动写照。秋收起义部队受挫后转兵,又把红旗插到井冈山上。
风展红旗如画——“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从井冈山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短短几年的时间,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情结”达到了极致。比如:“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西江月·井冈山》)、“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清平乐·蒋桂战争》)、“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等。
毛泽东在“红旗情结”中,既感受现实,更关注理想,这也是毛泽东一贯的诗人气质倾向。比如,作于1930年1月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从这首小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日后在艺术上提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相结合的滥觞。新年的第一天,红军一路奔波,来到武夷山下,春风吹绿丛林,红旗迎风招展。“风展红旗如画”,多么春意盎然的画面,多么勇往直前的战士,多么美好的革命形势。这首词正如毛泽东在同年同月,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章中描绘的那样:“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顶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一诗一文,展现了红军战士的必胜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动有力地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预示着新的革命浪潮即将到来的大好形势,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真理,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鼓舞着包括红军战士在内的全国革命人民的斗志。
红旗漫卷西风——“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正如毛泽东所言,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当时,红军指战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面对的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几十倍于己的敌人,在数日没有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战胜千难万险?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1935年10月,在长征到达六盘山时,毛泽东作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战士们举着的红旗在迎风招展,我们的队伍像奔腾的铁流,涌向前方。此情此景,真是壮观万分,我们的心情也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站在六盘山巅,目送南飞的大雁,消失在天的尽头。回想起从南方到北方,整整一年时间,在红旗指引下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武装起来的红军战士,创造出了万里长征的人间奇迹。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已经过去14年了;从现在算起,再过14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有14年。此时此刻,毛泽东是否记起自己在新式学堂读书时,有一次读到《世界英杰传》,认为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华盛顿经过了八年艰苦战争之后,才得到胜利,建立了美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后,在经过“风卷红旗过大关”“壁上红旗飘落照”“万水千山只等闲”“百万雄师过大江”后,毛泽东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
风景这边独好——“红旗飘渺没遥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红旗情结”始终未减,伴随社会主义建设,也伴随自己终生。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关键时期,柳亚子作了一首《浣溪沙》,其中有“天安门上万红妍”句。毛泽东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1957年,毛泽东发起“插红旗、拔白旗运动”;1958年,把“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称为“三面红旗”;同年,把中央主办的“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杂志”定名为《红旗》。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经有32年了,作《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966年6月,毛泽东在杭州会见越南共产党总书记胡志明时说,我是今年、明年就差不多了,因为我们中国常说七十三、八十四。我明年七十三了,这关难过,阎王爷不请我自己去。我们都是七十以上的人了,总有一天被马克思请去。同月,毛泽东作《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毛泽东的“红旗情结”在他的同事诗词中也多有体现。比如,1928年12月,彭德怀等率领平江起义部队投奔井冈山,在给黄公略的诗中这样写道:“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这里的“旗帜新”就是红旗。再比如,1929年,毛泽东一度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国民党的报刊乘机大肆散布毛泽东被击毙或病亡的谣言。柳亚子作了《存殁口号》:“神烈峰头墓草青,湖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诗里把毛泽东和孙中山并列,比喻为列宁一样的人物,表达了对毛泽东打红旗领导工农武装斗争的赞美之情。再比如,1955年6月,周世钊陪同毛泽东游岳麓山后作诗:“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再比如,1959年底,针对国际上反华浪潮甚嚣尘上,毛泽东作了三首《读报有感》,董必武写成和诗五首,其中一句是“革命红旗要擎紧,责无旁贷是神州”。1963年郭沫若作了两首词(《满江红·领袖颂》《满江红·读毛主席诗词》),其中有“迎东风革命展红旗”“红旗卷地地如绣”等句。再比如,1964年10月,毛泽东观看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在听到《秋收起义歌》里“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时,右手托住下巴,神情凝重。还比如,1965年,有鉴于当时国际上的反华浪潮,毛泽东填了两首词,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同期,叶剑英也写了一首七律《望远》,请毛泽东指正。这首诗首联是:“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飘渺没遥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反映了马恩列斯离世之后,共产主义的红旗在苏联已经虚无缥缈,湮没在遥远的天际了。结句“旋转还凭革命功”,把扭转乾坤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身上。毛泽东非常欣赏,将题目改为《远望》,其他一字未动推荐到《光明日报》副刊发表。同年生日这天,毛泽东手书这首诗送给毛岸青和邵华。
歌未竟,东方白——“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76年夏天,毛泽东提出回湖南韶山休养。鉴于毛泽东的健康状况恶化,常处于昏迷状态,中共中央政治局没有同意他的这个要求。同时,中央也通知湖南方面,在韶山滴水洞做好接待准备,一旦毛泽东身体有所好转,可回家乡休养。
此时,病床上的毛泽东也许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16岁时,到东山高等小学堂这个新式学堂读书,临行前改写了日本著名政治家西乡隆盛的一首诗,悄悄地夹在父亲精心保管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50年11月25日,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葬在妙香山下,正是“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时,看到世界大地图,感叹世界原来有这么大!“世界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我将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1920年9月3日,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发表题为《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的时评:“俄国的旗子变成了红色,完全是世界主义的平民天下。德国也建成了半红。”毛泽东后来回忆,1920年冬天,他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的指引。“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茭
责任编辑 / 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