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世界地质公园新时代
2016-07-15张恒
张恒
建立地质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地质遗迹及环境,促进科普教育,合理开发地质遗迹资源,助推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月26日至27日,2016年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在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出,此计划在2000年开始推行,目标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出超过500个地质景观加强保护。
本次年会是“世界地质公园”被正式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的第一次年会。年会以“迈向世界地质公园新时代”为主题,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诞生的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33个“申世”成功的世界地质公园代表就世界地质公园的管理、保护及开发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并就如何发挥世界地质公园的独特优势,着力品牌建设、资源保护和管理,以及增强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研讨。
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初步建成
“如果看过黄山、泰山,或者是云南石林、贵州溶洞、内蒙古沙漠等景观,你就知道什么是地质公园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张建平介绍,地质公园就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殊地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地质公园的概念就已经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地质遗迹及环境,促进科普教育,合理开发地质遗迹资源,以此助推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地质遗迹十分丰富,种类也比较齐全,是世界上最先提出由政府部门组建国家地质公园,也是较早建立地质公园的国家之一。1999年,国土资源部在山东威海召开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座谈会,提出开始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张建平认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逐步完善了地质公园管理体系。
“如今,中国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中国特色地质公园发展模式,地质公园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国家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主任王小烈介绍,从2001年的11个国家地质公园获批,到现在已经先后批准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191个、省级地质公园和建设资格235处,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与此同时,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体系”的倡议,中国从2003年开始申报和创建世界地质公园。200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在北京举行,并由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的17个成员及8个中国地质公园共同创建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截至目前,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共有成员120个,分布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有33个,位居世界之首。
“从单一的建立保护区,到开发和保护并举,一个地质品类多样、管理级别有序、分布面广的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已初步建成。”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介绍,中国地质公园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公园管理模式。
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
“随着地质遗迹保护成效显现、管护机制逐步健全,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在全国乃至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陈小宁说,回顾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地质公园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地质公园发展的科学理念得到进一步传播,科普价值和经济效益凸显,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
“目前,世界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日常巡察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比如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防联动协管机制,形成了管理、保护和监督的网络体系,效果非常好。”在王小烈眼中,国内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做到了多措并举、监管有力,综合成效逐步显现。
此外,全国各地质公园揭碑开园以来,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多渠道向公众普及地球知识和地质遗迹保护知识,使地质公园成为普及地质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
“通过开展科普讲座进高校,不断吸引高校师生报名成为丹霞山科普志愿者,广泛普及地质科普知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的陈昉介绍,自2009年开创的“中国丹霞进校园”科普讲座,迄今已经走进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及数个城市博物馆,成为知名的科普品牌。
不仅如此,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巡回展先后在自贡、大理苍山、王屋山—黛眉山、织金洞等世界地质公园展出;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有效整合区域地质、文化等科普资源,满足当地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快速兴起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成为科普宣传的有生力量……一系列科普活动和科普载体不仅进一步传播了地质公园发展的科学理念,更吸引了普通民众的关注和参与。
地质公园不仅要保护好地质遗产,更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全国191个国家地质公园中有80个、33个世界地质公园中有10个位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质公园建设对于这些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陈小宁说,开展地质公园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地质公园的发展对地区的脱贫攻坚起到了良好的助推效果。
对此,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肖才忠有着深刻的体会:“从2012年至2014年,贵州的9个地质公园旅游总收入逾10亿元,创造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6亿元。”现在,贵州已经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地质公园旅游服务体系,地质公园旅游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活跃因素,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世界地质公园开新篇
2015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正式批准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IGGP)”及IGGP章程和世界地质公园操作指南,并将已有的120处世界地质公园纳入该计划,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正式诞生,揭开了世界地质公园崭新的发展篇章。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其他国家在建设和发展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时,往往会以中国为榜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自然科学项目官汉斯认为,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发挥了开拓性的推动作用。
在汉斯看来,中国不仅在世界地质公园数量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将地质遗产同中国文化相结合,能够被广大普通群众熟知、欣赏。“地质特征和地貌在传统画作上、歌曲诗篇中被歌颂和赞颂,这种人文艺术与自然的结合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工作。”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诞生,新形势下要不断努力学习和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和章程,推动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更加细致、规范。”陈小宁强调,要紧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计划”,认真分析研究新出台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指南及相关要求和信息,结合自身情况及时调整思路,不断推进地质公园建设的各项工作。
“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的发展表率,更要先行先试、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化、系列化政策及措施。”王小烈认为,建立健全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监管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与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影响力,与大众化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影响力,是所有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地质公园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具有极大地示范、引领能力和国内国际影响力。“面对地质公园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要求,要积极强化沟通交流,既要充分展示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特色特点,又要取长补短,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中国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建设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对于世界地质公园的未来发展,陈小宁这样说道。(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