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生态现代化理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进程

2016-07-15王宏斌

红旗文稿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环境

王宏斌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快并取得明显进展。然而,如何超越传统发展道路,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走出一条以绿色环保、创新驱动等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最早源于欧洲、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发挥重要影响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实践,为我国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生态现代化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荷兰、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学者,首先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德国学者马丁·耶内克于1982年1月26日首次使用了“生态现代化”这一概念。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生态现代化理论逐步得到更为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纵观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特征非常明显。一方面,它将环境问题视为对社会、技术和经济改革的挑战,而不是工业化不可避免的结果,其分析视角不同于以往的反生产力理论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等。另一方面,强调现代社会的制度转型,包括科学和技术、生产和消费、政治和治理,以及多层级规模上的市场(地方、国家和全球),促进整个社会实现生态转型是其目前的全新目标。

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命题来看,德国学者约瑟夫·胡贝尔、马丁·耶内克以及荷兰学者阿瑟·莫尔等认为,环境保护不应被视为经济活动的一种负担,而应被看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该理论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应该是协调的,强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强调技术革新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改善;建议作为市场促进者和保护者的政府更多地使用市场调节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这一理论的核心命题是高度重视政府作用、技术革新和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我国的生态现代化道路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世界生态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时期,也正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着力实现现代化的突飞猛进的时期。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工业现代化的环境压力、生态现代化的环境需要,成为我国现代化所面临的双重挑战。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生态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并尽力克服其不足,从而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生态现代化道路。

首先,推进我国生态现代化的理念革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事实证明,在我国长期存在的传统发展观,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同时关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更加和谐、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崭新思维方式——可称之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就成为当代我国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所谓“以人为本”的伦理观或思维方式,就是承认自然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本源意义,把遵循生态规律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同时承认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基本权利,认为保护自然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共同演进。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放在自然界的大局中考量,按自然生态规律办事。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同步和双赢。

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来看,这种“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观已经强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并贯彻到党和政府的环境理念之中。简要地说,这就是:首先,“以人民为中心”和“服务于绝大多数人的基本需要”的价值追求,逐渐开始成为统领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第一政治准则;其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关注民生的政策指引下,生态可持续性与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同等重要的政策目标;第三,人民的健康生活而不是资本的赢利,将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机制;第四,对区域间、城乡间环境公平的关注,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制度性保障,真实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

其次,推动我国生态现代化主体的变革: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治理。

从我国处理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实践来看,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我国政府在干预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是我国走向生态文明之路不可忽视、也不可放弃的优势所在。这是因为,我国有一个凝聚力强的中央政府,它掌管着相当数量关系国家发展和未来命运的各类资源。因此,在这种特殊的国情之下,我国是否能在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取得成功,政府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各界群众的环境参与意识和热情也空前高涨。因此,在坚持“政府主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合理引导并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热情和巨大能力,逐渐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这是实现我国生态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第三,推动我国生态现代化的机制创新:市场机制与环境友好政策的良性互动。

就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讲,我国政府在致力于生态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处,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友好政策,并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国家和政府在宏观调控经济方面的巨大作用,努力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有效的奖惩制度来减少和防止市场主体“搭便车”行为的出现,从而使污染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达到社会所期望的生态现代化水平。为此,可以制定并坚决实施如下环境友好型政策:第一,健全绿色税收、绿色保险、绿色资本市场等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引导鼓励公众、企业的环境行为。第二,以解决环境成本的外部化为出发点,健全环境成本内部化机制,合理确定最优污染水平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合理增加厂商的生产成本,迫使他们为了使其在支付排污费后的收益最大化,自动地将生产规模缩减到能达到最大的社会纯收益的状态,从而根除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现象。第三,调整产业结构,向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转化,走集约化生产和环境之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四,恰当定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生态现代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具有了适用性,并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我们要积极借鉴包括生态现代化理论在内的、来自世界的一切优秀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生态现代化道路,建设高水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作者: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山东大学政治学流动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狄英娜 李民圣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化理论环境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