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探究情境,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2016-07-15陈恒

学周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情景创设笔者

陈恒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第一中学,河北 秦皇岛 066300)

创设探究情境,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陈恒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第一中学,河北秦皇岛0663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可谓终身受用。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本身,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探究情境;探究思维;探究情感

我们都知道,情境性是知识的一大特性,在《情景认知和学习文化》一文中,布朗也明确提出,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产生的。当人们进行学习时,只有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发生学习行为,这种学习才是有效的。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同样需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有意义的情景,利用情境来展开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为学生设置“山重水复”的情景,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激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山重水复”的情景,当学生困于情景中时,教师又告诉了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处,由此,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得到有效的激发,他们迫切地想找到“柳暗花明”之处。以《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为例。

首先,笔者向学生提供了背景,引入曾经学过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通过其中的一句话——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导入向子期的所思——嵇康被杀,并以史料导入。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当时那个由司马氏所统治的晋朝中,政治是何等的黑暗,民众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高压之下。从而帮助学生追溯嵇康真正的死因——拒绝做官,他是以什么形式拒绝的呢?就是他的“答书”,真正的原因是“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

随后,笔者引导学生一起对事件进行推导:公元265年,晋武帝拜李密为阆中,李密如嵇康一般拒绝,拒绝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要奉养祖母,二是不屑做官,认为做官是一种如履薄冰的行为,三是不愿做官,心怀旧朝,对魏晋不服。他的拒绝形式和嵇康一样,同样是要给当时的皇帝写信。

最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时代、情形和拒绝的形式下,李密应该怎样写才能不被皇帝所恼恨而得以摆脱厄运呢?请学生为李密来构思一下这封信的内容。听到教师的话,学生顿时沉默了,教室里也在刹那间变得气氛凝重起来。想要利用一封信去拯救一个人,改变他的命运,这真是很难做到的,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处了,而《陈情表》就是那个柳暗花明之处,当教师将其展示到学生面前时,自然而然地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就对阅读《陈情表》产生强烈的欲望,想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读,这就使我们的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使课堂得到了有效的优化。

二、创设“峰回路转”的情境,让学生的探究思维顺利激活

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不仅要是有意义的,还要是有创新的,如果只是延续前人的经验进行探究,那样得来的结果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庞海波先生曾经在他所写的《论创造性思维的自组织机制》一文中有着独特的阐述,他认为,要想让学生以创造性的思维去完成问题的探究,在自组织理论中,主要的因素就是“涨落”。什么是“涨落”呢?简单来讲,它就是系统的一种对于稳定状态的偏离。我们通常将“涨落”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涨落,一种是外涨落。其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就是内涨落。内外涨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峰回路转”的情景,就能够利用外涨落来促发内涨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激发,帮助他们实现思维的创新,以全新的形式去完成问题的探究。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

首先笔者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于本文的感受,经过了前一课的学习,学生都有了一些初步的体会,利用描述引发学生的回忆,让他们感受荷塘月色之美。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配乐朗诵,并指导学生闭上眼睛、放松心情,仔细聆听,让荷塘月色的美感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升华。随后笔者就对学生所听到的朗诵内容进行了总结:一朵朵的荷花散发着清香,碧绿的荷叶溶在了月色之中,犹如梦幻一般,像是一首诗、一幅画,这深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在朱自清的笔下,清华园中的荷塘真是太美了。但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大家想不想看看清华园荷塘的真面目呢?那就敬请期待吧!说着,笔者就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几幅图片——荷塘之中只有一潭死水,有几棵柳树长在池塘的周围,残花败叶弥漫在池塘之中,一片潦倒之象。

看到教师的“峰回路转”,学生都很意外,课堂上也是一片哗然,他们的情感也因此而产生了很大的涨落。笔者并没有立即向学生讲解,而是为他们留下了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对这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进行感叹,使他们的涨落之情得以膨胀。随后笔者向学生提问:池塘明明是如此惨败,作者却把它描写得这么美,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听到教师的话,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是啊,作者为什么要把几棵柳树,残破的池塘写的这么美?学生的思维由此而激活,他们积极地去对问题进行探索,认真地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求证。

三、利用“移景唤情”的情境,使学生的探究情感得以融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运用电教手段,展播作品背景,呼唤学生情感,让学生产生融化于山水田野、融化于风土人情,生于斯、养于斯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探究其间的山水田野、其间的风土人情,听那里的故事,想那里的人物,编织那里的明天。如学习《雁荡山》一文时,笔者先为学生播放了《雁荡山》的录像——这就是“雁荡山”——让自然界的“雁荡山”呼唤起学生的情感,去探究文字里的雁荡山。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使教学得到不断的优化,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笔者介绍了三点创设探究背景的方法,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革新,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情境创设之法。

[责任编辑田彩霞]

G63

A

1673-9132(2016)24-0220-93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22

猜你喜欢

情景创设笔者
情景交际
老师,别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