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旱地小麦不同播种模式试验探索

2016-07-15贾晓红张文丽韩云生任东波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2期

贾晓红,张文丽,韩云生,任东波

(1.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太原 030002;2.山西省闻喜县农业委员会,运城 043800)



旱地小麦不同播种模式试验探索

贾晓红1,张文丽2,韩云生2,任东波2

(1.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太原 030002;2.山西省闻喜县农业委员会,运城 043800)

摘 要:文章将试验地点设在山西省闻喜县后宫乡上院村,该地块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力水平较高,常年产量4 500 kg/hm2,面积0.66 hm2,试验表明:不同播种方式对产量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在试验的基础上,探讨该县旱地小麦生产问题,探索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证实了旱地小麦播种新模式试验数据获得较为可靠。

关键词:旱地小麦 播种模式 产量因素分析

1 试验基本情况

1.1 试验目的

为挖掘旱地小麦生产潜力,寻找适宜山西省闻喜县旱地小麦播种新模式,提高该县旱地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与小麦生产综合能力,该文开展了当地抗旱播种新模式试验。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山西省闻喜县后宫乡上院村,该地块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力水平较高,常年平均单产4 500 kg/hm2,试验面积为0.66 hm2。

测产(实际产量)验收

1.3 试验设计

新模式试验设3个处理1个对照:一膜二行、一膜四行、 探墒沟播、对照常规露地条播。小区随机排列,2次重复。

试验田统一采用旱地小麦品种运旱20410,播期10 月6日,播种量为一膜两行机82.5 kg/hm2、一膜四行机112.5 kg/hm2、探墒沟播机187.5 kg/hm2、常规135.0 kg/ hm2。茬口正茬、地力中等、底肥施用精制有机肥750 kg/ hm2和氮磷钾含量26∶12∶6的44%永利复合肥900 kg/ hm2。

田间管理:11月18日田间化学除草。灌浆期实施“一喷三防”,6月8日收获。各处理田间管理一致。

1.4 气候特点

据统计,2014年7~9月降水量357.5 mm,比常年增加101.3 mm,播种期墒情适宜。小麦全生育期(2014年10月6日至2015年6月8日)降水155.1 mm,比常年178.3 mm少23.2 mm,越冬前降雨43.8 mm,促进了小麦分蘖盘根培育壮苗。起身、拔节期降雨53.7 mm,便于多成穗、成大穗。≧0 ℃积温2 253.4 ℃比常年2 268.6 ℃少15.2 ℃,比常年2 008.8 ℃多244.6 ℃,小麦生长阶段平均气温8.9 ℃,温度适宜。小麦全生育期光照1 474.8 h,比常年1 557.6小时少82.8 h,光照条件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生长。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方式对苗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通过调查,小麦地膜覆盖面积的大小、是否有播种沟影响土壤含水量高低,一膜二行比一膜四行地膜覆盖面积比例大,水分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高0.2%,而探墒沟播有播种沟,积水效果好,水分蒸发慢,与一膜四行含水量基本一致。均比对照高1.8%。

2.2 不同播种方式对苗情的影响

通过调查,一膜二行的基本苗最少,但其单株分蘖和次生根最多,比对照多2.2个蘖和3.1条根;一膜四行次之,比对照多1.3个蘖和2.9条次生根;探墒沟播第三,比对照多0.5个蘖和0.4条根,主要原因是地膜覆盖可增温保墒,加快生育进程,促进单株分蘖和次生根的生长,一膜二行比一膜四行效果是覆盖面积比例大,探墒沟播具有保墒作用,效果较对照好。

2.3 不同播种方式对产量因素的影响

试验表明,4个处理的产量排序是探墒沟播、一膜四行、一膜二行、对照。其中,一膜四行、探墒沟播和对照4个处理成穗数基本一致,但探墒沟播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幅15.7%,主要其穗层整齐、大穗多、穗粒数最多,比对照多4.9粒;一膜四行次之,比对照增幅14.3%,是其千粒重最大,比对照高2.8 g;一膜二行成穗数最低,比对照少36万穗/hm2,但产量比对照增幅8.1%,原因是其穗粒数比对照高4.3粒,千粒重高1.5 g。

3 结论

总的看来,一膜二行单株成穗率2.2个,比一膜四行高0.2个,比探墒沟播高0.9个,比对照高0.7个,地膜覆盖分蘖成穗率高,保水效果比探墒沟播好,但探墒沟播技术操作简单,省工省时,丰水年份较地膜覆盖效果好,地膜覆盖干旱年份效果明显,今年春季雨水多,适宜探墒沟播。初次试验,更多结果还待以后试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