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读物插图中常见的六大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6-07-15袁俊红大象出版社河南郑州450044
袁俊红大象出版社,河南郑州 450044
中小学读物插图中常见的六大问题及对策分析
袁俊红
大象出版社,河南郑州 450044
从图文照应、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和生活常识、是否注意到地域性差异等角度分析了中小学读物插图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中小学读物;插图;常见错误;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阅读方式发生改变,读图已经成为风尚,有人说现在的阅读已经进入“读图时代”。而中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他们更善于接受直观生动的事物,在阅读方面对读图的偏爱尤为明显。因此,中小学读物中插图理所当然成为关键的一环。插图生动形象,信息量大,是图书的“第二语言”。在小学低年级段的教科书中,插图几乎占了50%的版面[1]。恰当的插图既可以增加图书的美感与趣味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多元智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好的课文插图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2]
中小学读物的插图主要包括照片、图片、地图和根据故事情节绘制的插图等,其中绘制的插图多是根据文本创作的作品,难度较大,同时也更容易出现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绘制的插图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责编知识储备不足,对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不够了解,又没有查资料进行核实;二是美编绘图时没有认真阅读文本,没有核实历史事实等;三是美编负责绘制,分担了责编对图的部分责任,加上图的作用本身就是锦上添花,美化的效果往往会麻痹责编善于质疑的神经,弱化把关意识。种种原因共同造成目前的中小学读物中绘制插图的问题较为常见。插图出现问题不仅从编校质量角度来说使图书不合格,而且粗制滥造之嫌也会降低读物的整体质量,让关注细节、喜欢读图的中小学生降低对读物的重视度,无形中使读物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因此,提高读物的插图质量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说,中小学读物绘制的插图中容易出现以下六大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总结学习加以避免。
1 图文不照应
某版本《爱的教育》中有一篇大家较为熟知文字《小抄写员》,开篇是“十二岁的朱利奥是一个黑头发、白皮肤的男孩”,美编为这段文字配了一幅四色彩图,小男孩却分明顶着一头“金黄色”的头发,看起来颇为扎眼。笔者曾责编的《文明礼仪读本》二年级初稿中有段文字说“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握着一把小红伞奔了过来,溅起的泥水弄脏了她的裙子,她也全然不顾”,结果美编绘出的图却是一个穿“裤子”的小女孩拿着一把“小花伞”。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属于图文不照应,在所有插图类的错误中,这一类是最为常见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绘图作者没有仔细阅读对应的文本,粗心大意,任意发挥,忽视了文本中的个别关键信息。责编如果也疏忽大意,就会造成遗憾。图文照应不仅属于编校错误,也会给读者带来困惑,甚至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此类问题应该从源头着手,在加强对绘图作者进行培训和强化质量意识的同时,尽量为其提供简单明了、清晰全面的绘图文本或关键词,使其迅速抓住主要信息进行绘图。
2 没有注意区分正面导向和反面事例的分插图
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相对还不成熟,他们更善于学习和模仿,对很多事物和现象都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所以对中小学插图的把关与对文字的把关一样,要关注到插图的正面导向作用,除避免出现血腥、暴力、恐怖、言情等给中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插图外,还应该明确区分正面、反面插图,让学生明确看出哪幅图的做法是正确的,哪幅图的做法是错误的。尤其是正文中的插图,不做出明确提醒,学生可能会误以为图中展示的是正确的而加以模仿。安全教育、法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专题教育读本的插图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比如安全教育读本在讲到晾晒衣服应远离电线,尤其是不应在电线上晾衣服时,插图是一个孩子往电线上搭衣服的场景,这时就必须在图上做出明确的提醒,比如在右上角画上错误符号“×”,提醒学生这是错误行为。这一看似简单的细节其实很有必要,其实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也是图书更人性化的表现。
3 不符合生活常识和实际情况
生活常识自然是生活中人人都十分了解的知识,但是稍不注意,插图仍然可能出现违背常识的情况。比如,文字叙述明确要求挥手致意要用右手,插图却是左手,不仅如此,连续三个孩子刷牙也全部用左手,《慈母吟》插图“母亲”缝衣服用的还是左手,这显然不符合常理;“上下楼梯靠右行”是基本的安全常识,绘图作者却无意中画成了靠左行走;我国的交通规则是靠右停车,因此一般也是从右车门上车,作者却会忽视这一点,绘出的图学生全部从左侧车门上车;西餐礼仪中“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而插图却恰好相反;等等。这些常识编辑未尝不知,但仍然出现错误,其原因主要是美编绘图经验不足,忽视了插图要生活实际相结合,违背了生活常识。这一点看看似简单,却极易出现疏漏,需要格外细心。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涉及民族、宗教类的插图更要严格好关,衣着服饰、生活习惯和画面场景等都要与事实保持一致,切不可凭想象随意处理。
4 不符合历史事实
《北京晚报》曾经报道了安阳师范学院一名教授从人教版新版语文教材上发现“多处插图与历史不符”,如四年级下册《手不释卷》插图中,“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据桌读书,其坐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而且画中出现的桌子唐代以后才有”。“三年级下册的《西门豹》插图中,右下角一名女子手捧托盘,盘中放一串葡萄”,而葡萄是300年以后才传入中国的。据这位教授查证,“几乎每册课本都有插图史实错误”[3]。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是语文教材中出现,其他读物中也屡见不鲜。笔者责编的一本书法教材初稿曾出现一幅秦始皇的插图,秦始皇头戴有旒的冕。而据学者研究:“秦及西汉的帝王是不用冕的。”后经查证请绘图作者改成了通天冠。在中小学读物中这类错误较为常见,往往是由于绘图作者缺乏相关历史常识,在绘图时又没有加以查证。避免此类问题,一是要重视树立插图与历史常识相符这个意识,使绘制的每一个细节,包括人物的服饰、动作、行为及场景中的事物都要与当时的历史事实相符,避免出现“穿帮镜头”;二是要勤于动手,用细心查证弥补历史知识缺乏的短板,弄清历史事实。
5 人物和场景随意变换
中小学读物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读物,不少故事都是图文结合,一个故事可能需要多幅插图。这时要注意人物和场景前后一致。也就是说,同一个场景下发生的故事,前后几幅图中人物的衣服、鞋子、头发等不能随意变换,故事场景也是如此。《礼仪教育读本》初稿中这种问题较为常见:前一幅图人物是两粒扣子,下一幅变成了三粒;前一幅是蓝色的鞋子,下一幅就变成了黑色;教师的头发前一幅是黄色的,下一幅又变成了黑色;场景也在随意变换,同一位置的前一幅图墙上有画框,下一幅就没有,前一幅画框内是人物照片,下一幅又变成了风景图片。可想而知,美编是从美化页面、避免雷同的角度考虑的,但是却造成了插图不应出现的错误。
6 忽视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
不少中小学读物属于地方文化读本,有较强的地域性,这就给插图提出了新的要求。地域性差异体现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季节、人物服饰、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在我国既有南北方的差异,也有不同民族的差异,等等。笔者曾担任责编的《文明礼仪读本》有一课为《祝福新年庆元旦》,元旦在我国属于冬季,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人们外出所穿的衣服都应为冬装,而初稿插图中人物服饰全部都是夏装,无疑属于没有关注到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避免这一问题并不难,一是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积累,二是要有足够的细心。
综上所述,中小学读物插图问题在目前出版物中较为常见,避免此类错误需要绘图者和责任编辑共同努力,既要树立图书质量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绘图、审图时关注到每一个细节。只有做到极致,才能打造精品,保证中小学读物的插图质量。
[1]章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张成聪.谈插图在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福建教育研究,2015(2):82-83.
[3]人教版语文教材被指插图错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5):2.
G2
A
2096-0360(2016)16-0179-02
袁俊红,大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