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2016-07-15京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燕 京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燕 京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纪录片是一种极具文化重量和审美价值的视听表现形式,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应运而生。文章旨在对微纪录片的概念、传播特点进行梳理,总结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为提升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供有效的借鉴。
微纪录片;叙事策略;新媒体
微纪录片是相较于纪录片体量而言提出的新概念,为区别于纪录短片,一般是指时长在10分钟左右时长的纪录片,最长不超过30分钟,具有碎片化传播的功能。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发展的新趋势之一,是“微时代”的产物。它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以受众的个性化收视要求为目标,与新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是目前纪录片行业发展最快的形态之一。
纪录片作为一种拥有真实力量的节目形态,具有覆盖范围广、受众层面多、传播速度快、内容立体形象等特点。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也正因为真实这一特点,受众对纪录片的信任度很高。微纪录片在内涵上完全传承了纪录片的精髓,以其“真实可信”的姿态出现在受众视野中。在承继了纪录片的精髓之外,微纪录片有着不同于纪录片的传播优势:首先,微纪录片的“短”使得表达更具有目的性,节奏更加明快,更适合快节奏的生活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在青年人中传播会变得更加快速。其次,微纪录片“微”使纪录片的表达更加具有单一性和指向性,短平快的记录某一个人或事物的发展,更加简单通俗、直接明了。最后,微纪录片的“简”对摄制器材、制作周期等要求更低,使得每一个受众都可能成为创作者,选题叙事更加平民化,日益摆脱以往纪录片“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进入一个全民都可参与互动“草根秀”时代。
微纪录片结合自身短小精湛、碎片化传播、平民化视角的特点,承载着更多文化传播的重任。根据微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和传播特点分析其叙事策略,在叙事策略上具有以下几种表现。
1 叙事结构碎片化
微纪录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表现对象完成较为立体的展现,叙事时长短、节奏明快、信息量大是微纪录片叙事时的一贯特点,因此,长镜头、慢讲述的娓娓道来显然不能适应需要,叙事结构的碎片化、叙事思维的跳跃性是微纪录片的重要叙事策略。
《故宫100》是央视继纪录片《故宫》之后推出的一部讲述故宫故事的系列微纪录片,以每集6分钟共100集的详细讲述了故宫中的每一个细节,小到故宫内的威猛铜狮、砖石瓦块,大到国家仪式、社交礼仪,这部百集纪录片都有所涵盖,全片由每集之间一个个碎片的叙事组成,每一集中的叙事又是由一个个叙事片段组成,形成一集集之间看似没有关联的小故事,在叙事上充分显示了微纪录片的短小精湛、节奏鲜明的特点,也充分迎合了“微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
2 叙事视角平民化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多种手段和有力平台,手机、DV等简易操作的拍摄制作手段正在逐渐影响着微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以微信、微博等作为传播主阵地的新媒体平台更是拥有海量的受众群体,因此,力求贴近受众的生活就需要更加平实接地气的叙事视角,这是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梦365个故事》是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电视台共同策划拍摄制作的大型系列微纪录片,全片共365集,自2013年12月推出第一批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片用每集3分钟时长讲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追梦故事,运用平民化视角讲述了现实生活中大家身边的故事,极大地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距离,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诠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全片摒弃了以往纪录片高高在上叙事的态度,开门见山、平实质朴地讲述了《小夫妻大战白血病》《轮椅舞》《剃头匠》《食为天》等一个个真实立体的普通人追梦的故事,让受众在片子的情感走向引领中体悟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更好地隐藏了宣教的目的,达到了共鸣效果。
3 表达细节扩大化
微纪录片虽然体量短小,但在叙事对象的选择上并不具有局限性,既可以选择小的人物、事件,又可以选择宏大厚重的主题,它的记录充分发挥了“微”的特点,即通过展示事物微小的“点”来构成“线”,最后展示立体的“面”,以“点”带“面”,通过不同细节的扩大化表达在观众脑海中塑造出画面,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出事物的全貌[1]。
由南京广播电视台为首个国家公祭日创作的30集微纪录片《城殇》,每集时长约为3分半,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那段悲惨历史。虽然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宏大复杂的历史题材,可是微纪录片并没有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全部描述,而是通过南京城遭受轰炸、日军洗劫南京城、战后审判等历史节点为观众讲述了那段历史[2]。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幸存者的回忆、国际友人的证言组成了一个30集的碎片化叙事的微纪录片,这些碎片化的细节被扩大化的使用,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真实的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细节的表达感受到微纪录片本身的深刻思考和内涵。
4 选择题材现实化
微纪录片的传播不仅要依靠传统媒体的播映,还需要新媒体平台的联动,受众的吸引与微纪录片的快速传播都需要扎实的传播内容作为基础。那么,选择拍摄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受众需求的现实题材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习惯于观众身边人和事,现实题材的微纪录片在传播中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例如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系列微纪录片《手功派》、微纪录片《插旗》《花朵》等,无一不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荣获第二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微纪录片奖的《插旗》,记录了2012年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士兵们到美国华盛顿的阿灵顿公墓为阵亡将士的墓碑插上美国国旗的纪念活动。全片仅有4分多钟,片中只有一些墓地空镜头,一个美国士兵的独白,一位母亲在他19岁儿子前墓碑前哭泣。通过公墓冰冷的墓地、家属的痛苦表达了和平的期望以及反对战争的主题。微纪录片《花朵》曾荣获201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奖、第17届黑山国际电视节金橄榄奖、首届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微纪录片奖,并入围2013纽约国际儿童电影节。《花朵》全长29分钟,讲述了一群学习杂技的孩子是怎样为观众呈现了杂技艺人舞台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微纪录片凭借冷静的纪实手法,表达了对普通人生存境遇的关怀。《手功派》是优酷网自频道推出的一部讲述中外手工匠人技艺的系列微纪录片,每集五分钟,每周二更新一集,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通过手工匠人们的自述,记录了中外手工匠人的技艺和故事,介绍不同手工项目的技艺、传承和创新,反映简单质朴、重信守诺、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用心绘制中国手工地图,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更好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微纪录实现了纪录片关注微小事物的可能,小到个人趣闻、路边随手拍,大到历史文化这样的宏大题材的呈现。它的出现与发展是纪录片结合新传播手段掀起的潮流,拓展了纪录片在新媒体上传播形态,对于纪录片的发展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微纪录片可以展现传统纪录片所忽略的,或者难以展现的,它的发展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形式,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希望微纪录片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承载更多的历史责任,为中国文化的国内外传播贡献力量。
[1]崔馨月.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特性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邱源子.探索媒介融合时代微纪录片的创新[J].传媒,2015(7):56-58.
G2
A
2096-0360(2016)16-0175-02
燕 京,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