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点赞背后的情绪与文化表达

2016-07-15静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6期
关键词:使用者社交文化

李 静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0

微信点赞背后的情绪与文化表达

李 静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0

随着互联网使用的平民化以及国外社交平台的影响,点赞功能在移动终端普及的环境中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用户通过点击红心或是大拇指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复杂的情绪表达,这已经不是某个人的行为,目前“点赞党”已经遍布各大社交平台。然而点赞这一行为也引起了人们对这个网络文化的思考,点赞已经形成了一种在互联网环境下特有的一种网络文化以及网络心理。笔者认为,点赞并不能说明交流的无障碍性,反而体现了当下交流的不对称。文章将就微信点赞的特点以及点赞背后的社会心理分析这样文化的成因以及逆向思考。

微信点赞;朋友圈;文化;社交心理

点赞功能是由美国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开启的,开启此功能后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随后,2009年中国各大社交平台争相效仿。自此点赞功能在中国开启了空前宏大的用户群体。研究认为,点赞已经从单一的个人行为衍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网络文化现象。

1 点赞的发展以及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31日发表的新年贺词中表示“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①。点赞这一流行在网络平台上的语言被国家最高领导人所使用,从侧面说明了点赞已经从社交网络的端口跳了出来深入到了实际的社会生活,同时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

1.1“赞”的出现以及发展

点赞无需浪费较多时间即可完成对某一事件的意见表达。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西方社交平台上的“LIKE”落地中国后加入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将4个英文单词转化成为了“赞”。这一转化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各个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的认同。

如今的点赞已经完全摆脱了最初开发者的意图,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事件表达是否“喜欢”,目前网络平台早已衍生出了各种模仿点赞含义的功能,例如“幸灾乐祸”“朕已阅”等包含不同意味的词语。与此同时,“点赞党”一族随之诞生,无论内容是否了解,观点是否赞同,“点赞党”的一致做法是:只要可以点赞,通通赞过。

点赞功能被普遍使用以及复杂网络环境异化成为了一种奇怪的文化,并不断在网络中渗透。

1.2点赞心理的主要类型

点赞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我们很难去界定每个人点赞的意图,但是点赞的心理情绪很难以统计的方式将其量化研究。点赞的心理大致分为三类。首先,对被点赞方内容思想的一种肯定。点赞功能最初的设计是如此,使用户通过简单的一个点击状态以表达对对方态度、观点、内容的认可,有时甚至会自带评论或者转发,通过以此来获得感情交流和情感的沟通。其次,信息繁杂使用户通过点赞保持既有的友好关系。社交网络的海量信息让使用者很难认真了解对方的信息传递,盲目地借点赞达到维持友好关系,同时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消化逐渐饱和。刚刚结束的点赞或者评论之后,会出现新的状态。在人们有限的阅读速度和接受信息内容中,受众出现了信息接受疲劳,随之对于发布的信息采用了“点赞既是阅读”的方式来,来弥补语言上的空缺,并维系友好的朋友关系。最后,“强关系”“弱关系”分化。社会传播中逐渐形成了实名关系与匿名关系共生的交友结构,使用者将朋友圈分为了“强关系”与“弱关系”,形成了熟人社会。然后,将微信朋友圈划分层级。

2 长期点赞行为形成的网络文化分析

虽然点赞的只是简单的点击生成的一个小标志,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文化也是一种表达,点赞作为利用互联网生成的一种典型的象征符号,是人际间社会关系的反映。

2.1通过点赞提升社会资本

人们通过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使用网络平台的点赞功能实现了人际关系的扩大化,人们通过点赞的方式无形中增进了关系,完成了社会资本的积累。人们通过对方点赞的一个“认可”的表达,达到了所谓的感情维系。长此以往,人们将这种点赞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氛围并将其扩大。

点赞在近几年被互联网用户广泛使用,不仅仅是其表达感情的方式奇特,还因为点赞的使用成本与以往的电话、书信相比极低,甚至成本不值得按次计算。通过这种建立在网络空间上的使用而言,人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使用目的,产生的效果在情感层面,认知层面以及行为层面都达到了不同的预期。与相对较为传统的情感沟通方式相比,点赞这一行为很容易获得情感强效果,而在认知与行为方面,点赞形成的效果较差。

2.2点赞文化实则是一种社会主体标签的体现

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方式的描述。每一波的网络热点事件势必会形成某“党”,在点赞功能普及后,“点赞党”被视为完成使命一样,习惯性地为朋友圈中的事件点赞。

全国有超过52%的“90后”青少年点击了一次以上的“赞”来划定点赞党的年龄也难以让人信服②。点赞文化基本可以归为两种类型:其一,“点赞即是任务”,不仅仅在朋友圈,放眼整个网络社交平台,都存在“点赞即是任务”的文化表现;其二,点过赞的微信使用者都成为了众多不点赞人群中的“点赞党”。不管哪种类型,在当下对“党”字标签的偏见中都饱受争议。对于“点赞党”往往带有偏见,点赞文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有时候是无意识的且不分场合的,不能用单单的“党”字来解释“点赞”文化的存在。

3 关于点赞文化存在的反思

点赞文化制造出了虚伪的交流。

通过朋友圈中文字以及图片的发布,可以使圈层中的个体进行交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传播活动在进行。点赞如同穿着文化衫在人流中行走,但是“文化衫”的批量生产容易对最初想要突出的个性产生冲击,甚至毁灭性。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点赞文化的毁灭不仅仅是因为使用者的感情表达失控,平台中情绪表达的无序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点赞只是通过单一的功能性按键与丰富的网络空间的碰撞。点赞不仅可以表达赞同、支持、表扬,同样也可以蕴含批评、反对、讽刺。显然,平台设计中只通过一个按键是无法表达如此多的情绪。点赞意义的传达并不是赞同还夹杂着各不相同的意味。

由此我们不得不考虑点赞文化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点赞文化形成后的影响需要我们去思考。事实上,点赞双方的交流并不是对称的,赞对于双方来讲可以蕴含了双方都理解的意思,也可以是毫无意义的表达,其中符号的传递是无意义的。

通过观察朋友圈中泛滥的点赞行为发现,点赞这一行为越是疯狂,互动就越是虚伪,交流就越少。在互联网高度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全方面覆盖下,任何媒体,平台都成为了情感表达的新路径,这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础。其中,朋友圈中的“点赞”成为了网络文化的代表,其中一方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通过简单的几个文字甚至通过更为直观的图片加以呈现,再通过微信营造出来的平台产生互动,传播进行到此,便形成了共通的文化空间。这种通过“点赞”产生的互动看似形成了意义流通,其实这种快餐植入式的点赞和阅读和真正交流产生的效果却背道而驰,由此看出,点赞的朋友圈并不是一种热闹的反映,更不是一种增进感情的方式。而在中国文化中,“赞”本身的字眼就是夸赞,赞赏,而今却演变为维系朋友关系的一种奇怪方式,原本的创意意图被网络中变味的使用逐渐淡忘,点赞文化应该如何发展,应该如何点赞成为了我们每个使用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否则点赞文化将作为一种网络快餐文化逐渐消失甚至被使用者所抛弃。

4 结束语

借助网络发展的点赞文化不能完全看作是使用者功利性的情感关系,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朋友圈气氛。当然,点赞人群也并非都是“点赞党”,社会对这个既有复杂行为的个性群体存在一定的偏见,如果能够将点赞文化引向开发者最初为了促进人们沟通交流的阶段即可消除点赞文化产生的文化空洞。

文化的产生,表达不仅仅是发生的过程,同样也是塑造的过程,从单个的点赞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风气,最后转化成一种文化,归根到底,通过人们反复的使用,将其所有的作用全部开发出来。点赞作为文化的氛围被不断的营造出来。其实,点赞文化同样也是在众多形态各异的文化被塑造出来的文化。

注释

①欧阳照,王英翠.社交网络中“点赞”现象探微[J].今传媒,2015(6):11-13.

②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文化表达的逆向思考.刘一鸥.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 e4a471345fbfc77da369b1.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4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周捷.“点赞”并非真实的沟通[J].新闻战线,2014 (2):73.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G2

A

2096-0360(2016)16-0012-02

李 静,河南大学。

猜你喜欢

使用者社交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年味里的“虎文化”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谁远谁近?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