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与网络的舆论竞争

2016-07-15阙婷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都监测台四川成都611130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网路广播电视

阙婷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都监测台,四川成都 611130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与网络的舆论竞争

阙婷婷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都监测台,四川成都 611130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我国已经逐渐实现了普及,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泛。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种新兴的网络媒体便占据了极大的发展优势。笔者结合近年来网媒在热点事件中所发挥的舆论导向作用进行分析,探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与网络舆论之间的竞争。

关键词广播电视;网路;舆论竞争

科技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网络的极大进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逐渐实现普及,愈发推动了网络在信息传递上的及时可靠性,从而使得网络舆论发展相当迅猛。相对而言,广播电视媒体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自由上均明显处于劣势,从而致使其饱受网络新媒体所带来的舆论冲击。尽管如此,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仍旧有着其强大的自身优势。本文便针对广播电视同网络之间的舆论竞争展开分析讨论。

1 网络媒体动摇了广播电视的舆论主导地位

传统过程中,媒体的舆论监督主要是广播电视媒体的监督,广播电视等从业者被称为“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的舆论监督出现了重大的转型突破。

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舆论监督与报道出现了短暂的停滞,然而自从网络媒体出现之后,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便出现了极大的复兴。网媒的强大影响力使得广播电视这一传统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主导地位受到动摇。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报道普遍滞后于网络媒体。

2 网络媒体弱化了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竞争力

依据现在的新媒体发展态势来看,其舆论监督作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展会愈发强大,从而使得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总是滞后于网络媒体,接下来笔者便就其具体原因做出探究。

首先,从广播电视媒体的角度来看,这种传统媒体在意见的发表上有着较高的权威性和理智性。从而便需要其在发稿或者节目录制时需要慎重考量,对于每一则新闻都需要经过考证方可进行报道。毫无疑问这是为了保证其舆论监督作用的真实客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极大地降低了发稿的速度,从而使其监督的效率远远落后于网络新媒体[1]。长此以往下去,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和主导作用势必会受到威胁,从而将舆论引导的头把交椅拱手让给网络新媒体。

其次,从网络新媒体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具有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极大发展,使得中国网民的数量快速成倍增长,从而在网民中掀起一波波的舆论监督浪潮。不仅如此,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方便性极大地降低了其门槛,从而使其独具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时效性和互动性等特性。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发现新闻立即发布,从而容易调动起广大网友的热情,积极参与到热点事件的讨论中去,从而推动事件在网络上实现快速传播。以上这些优势都是广播电视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3 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源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中拥有很多优秀的新闻节目,诸如央视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等,这些老牌的电视新闻节目在舆论监督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易、腾讯、新浪、搜狐等新闻门户网站的发展壮大,以及天涯论坛和百度贴吧的兴起,特别是近几年来新浪微博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兴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了舆论观点生长的良好土壤环境。网络管理的宽松以及发表群体的自由性和互动性使得其舆论主导地位愈发显著。从而使得近两年我们所熟知的重大社会事件最初均通过网络的渠道进行传播而被广大受众所熟知。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新媒体有着强大的互动性平台,从而使得广大的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从而使得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显著好于广播电视媒体[2]。网络舆论热门事件的发展从网络热门词汇的影响中便可见一斑,诸如前几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以及“郭美美炫富”事件和“表叔”“房婶”等事件,这些都是最初被网络曝光,从而形成热议话题。一般看来,事件最初由哪家媒体报道,其便最先掌握了舆论的导向作用,这是由于最初的报道代表着其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了最为有价值的新闻舆论源头。而从时间上也抢先一步掌握话语权,从而引起更多的关注焦点。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媒体需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同网络媒体的舆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无论是时间的及时性还是报道的全面性上均远远滞后于网络新媒体。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受众的极大流失,从而不利于其更好地发展。为此便需要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加强自身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促进三网融合,同网络进行良好有效地合作,从而逐渐扭转自身的劣势地位。媒介融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来台网合作是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路俊卫,秦志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新趋向及其社会功能[J].新闻传播,2011,27(4):52-54.

[2]秦志希,芦何秋.论群体性事件中的传媒竞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9(4):99-104.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1-0016-01

作者简介:阙婷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发射和监测。

猜你喜欢

网路广播电视
无线自组织网路由算法研究
蓝牙网络维护研究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钢筋混凝土支撑围护系统爆破起爆网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