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院2013年~2014年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使用合理性的分析

2016-07-15张秋玲刘广洲吉林市创伤医院吉林吉林132013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9期
关键词:合理用药分析

张秋玲 刘广洲(吉林市创伤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3)



某院2013年~2014年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使用合理性的分析

张秋玲 刘广洲
(吉林市创伤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3)

【摘要】目的 分析硫酸依替米星在某院应用的合理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方法,调取某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患者病例,共计200份。结合大量文献、药品说明书等对取得的病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该院硫酸依替米星的使用在用药途径、联合用药方面比较合理,但是在用药指征、用药剂量、用药诊断、用药疗程、遴选药品方面存在问题。结论 该院在临床使用依替米星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对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以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关键词】硫酸依替米星;分析;合理用药

依替米星属半合成的一种新的水溶性广谱抗生素,是庆大霉素的衍生物,是我国科研人员独立研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具有高效、安全、广谱抗菌、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1-2]。作为第三代氨基糖苷类药物,与前二代相比,抗菌谱和抗菌活性进一步增强。然而,在实际用药过程中,硫酸依替米星的合理使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使用指征,用药诊断,联合用药,用药的剂量,用药的疗程,用药的频次等。因此,临床医师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情,按照疾病的相关治疗指南及药品说明书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依替米星,引起不良反应。

为了分析该药在某院使用是否合理,本研究抽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使用硫酸依替米星的住院患者病历共计200份,进行用药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某院医师电子病例系统中抽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患者中使用硫酸依替米星的病例200例。其中普外科136例,急诊科22例,内分泌血液病区11例,耳鼻喉科病区8例,心胸外科1例,消化一科2例,消化二科3例,骨一科3例,骨二科4例,神经内科1例,综合一内科病区2例,心血管重症病区3例,妇产科一病区2例,泌尿外科1例,呼吸老年病区1例。

1.2 分析方法:建立Excel表格,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诊断,用药疗程,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资料。同时对记录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以大量文献、药品说明书及感染性相关疾病治疗指南等作为参考依据,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使用依替米星的科室分布:200份病例中,普外科136例,占比68%;急诊科22例,占比11%;内分泌血液病区11例,占比5.5%;耳鼻喉科病区8例,占比4%;其余23例。可见,使用依替米星的科室以普外科和急诊科为主。结果见表1。

表1 200例病例科室分布

2.2 病例年龄分布:200份病例中,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17~84岁,其中<20岁者5例,占比2.5%;20~40岁者54例,占比27%;40~60岁者93例,占比46.5%;>60岁者48例,占比24%。见表2。

表2 200例病例年龄分布

2.3 患者疾病组成情况。200份病例疾病组成:腹部疾病(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囊炎;脾破裂;急、慢性胰腺炎;肠梗阻;肠粘连;急、慢性阑尾炎;胃炎;胆管扩张;闭合性腹部损伤;急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腹部肿物等);妇科疾病(卵巢癌术后;乳腺炎;子宫肌瘤;盆腔包块性质待查等);外伤(胸外伤;左足外伤;头外伤;鼻外伤;足拇指外伤;头面部外伤;腰部外伤;胸外伤;左手外伤;鼻骨骨折、左足跟骨骨折等);耳鼻咽喉科疾病(急性咽炎、鼻出血、鼻息肉、外耳道炎等);颈部疾病(甲状腺肿物等);胸部疾病(肺内感染;肺部感染;食道癌等);其他(泌尿道感染;左侧输尿管结石;糖尿病;脑血栓;冠心病;发热待查;褥疮合并感染;背部脓肿;腹股沟斜疝;脑出血术后;左足背软组织感染;右拇指软组织缺损;腹痛待查;腰痛待查等)。

2.4 联合用药情况:200份病例中,单独用药99例,联合用药101例,其中,联合1种抗感染药物97例,联合2种抗感染药物4例,无联合2种以上抗感染药物的情况。常联合使用的抗感染药物有硝基咪唑类合成抗菌药:甲硝唑、替硝唑;喹诺酮类抗菌药:左氧氟沙星。

2.5 药物用量及频次:200份病例中,硫酸依替米星一日一次(qd),每次0.15 g使用者75例,占比37.5%;硫酸依替米星qd,每次0.20 g使用者73例,占比36.5%;硫酸依替米qd,每次0.10 g使用者26例,占比13%;其他药物频次及用量的使用者26例。可见,硫酸依替米星的使用频次以qd为主,使用剂量以每次0.15 g或0.20 g为主。结果见表3。

2.6 用药疗程:硫酸依替米星的用药疗程为1天的患者150例,占比75%;硫酸依替米星的用药疗程为2 d的患者33例,占比16.5%;其他用药疗程的患者17例。可见,硫酸依替米星的用药疗程以1 d为主。结果见表4。

2.7 用药不合理表现:使用依替米星的患者无指征用药48例,占比24%;诊断与用药不符41例,占比20.5%;联合用药不适宜31例,占比15.5%;用药剂量不合理13例,占比6.5%;遴选药品不适宜11例,占比5.5%。可见,依替米星的不合理表现以无指征用药为主。结果见表5。

表3 200例病例的用药剂量及用药频次分布

表4 200例病例的用药疗程

表5 用药不合理表现

注:联合用药不适宜:用药与诊断不符的联合用药和遴选药品不适宜联合用药以及无指征联合用药

3 讨 论

3.1 无指征用药:有两种表现:第一种为无感染指征用药,如诊断冠心病、脑血栓、鼻出血、鼻息肉、甲状腺肿物等。究其原因:临床医师对疾病缺乏了解,滥用抗菌药物。第二种是患者可能存在感染但在病历中并未记录,如诊断为左侧输尿管结石、糖尿病等患者。无指征用药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个别医师对用药及临床知识掌握的不全以及对患者缺乏耐心和细心,希望这些情况能引起个别医师的重视。

3.2 用药剂量不合理:经研究,氨基糖苷类药物,一日一次的给药方案优于一日多次给药,因为氨基糖苷类的耳毒性与药物的积聚量成正比,在每日给药量相同时,一次给予较大剂量,内耳的药物浓度较多次给药低[3]。依替米星成年人的常规剂量为100~150 mg,qd或bid。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下降及自身基础疾病较多,用药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应较成年人常规剂量低。200份病例中60岁以上患者使用依替米星的病例48例,占比24%,其中有9例按照成人最大剂量“200 mg,qd”给药,未予减量处理。2例年龄<60岁的患者按“200 mg,bid”给药,体内一天蓄积的剂量过多,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1例患者按“50 mg,qd”给药,剂量过小,达不到相应的抗菌效应。1例肾功不全患者按“250 mg,qd”给药,剂量过大,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进一步损害肾脏功能。因此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应根据患者年龄及肌酐水平确定用药剂量。

3.3 用药与诊断不符:使用依替米星的病例中共计41例诊断腹痛待查、腰痛待查、发热待查等疾病,其临床诊断不明确,用药缺乏临床依据,应引起重视。

3.4 用药疗程:使用依替米星的科室以普外科和急诊科为主,其中普外科136例,占比68%;急诊科22例,占比11%。这两个科室夜间患者较多,由于该院夜间不允许进行药物试敏且依替米星用前不需试敏可以直接用于患者,导致依替米星在这两个科室应用较多。用药第二日,该院医师大多会选择更换可试敏的抗菌药物如头孢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这就出现了上文依替米星多为使用一天的现象。但笔者认为有些疾病可继续应用依替米星进行治疗,治疗72 h后根据患者病情及相应的检查结果调整抗菌药物,不应无理由频繁更换药物。

3.5 遴选药品不适宜:该情况主要体现在消化科、耳鼻喉、骨科等科室的病例,如骨科左足背软组织感染、左拇指软组织缺损等软组织感染,耳鼻喉科的外耳道炎以及消化科常见的胃炎、消化性溃疡等,选用依替米星治疗。软组织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金葡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氨伯等肠杆菌科细菌、消化链球菌等革兰阳性厌氧菌、脆弱拟杆菌等,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对上述病菌抗菌活性强。外耳道炎的病原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真菌,绿脓杆菌[4]等,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对上述病菌抗菌活性强。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主要为幽门螺杆菌,目前临床上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主要采用二连法,标准三联、四联法[5]。依替米星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对链球菌属无效,阳性球菌中仅对葡萄球菌有抗菌活性,相比作用也较弱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因此,以上病例应选用针对革兰阳性菌或幽门螺杆菌活性强的抗菌药物,尽量不选择依替米星进行治疗。

3.6 联合用药: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的指征,对于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对于联合一种药物有效的,不需联合两种以上的药物。统计显示,该院联合使用依替米星的病例共计101例,其中与依替米星联合使用最多的是甲硝唑,其次是替硝唑和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大多分布在普外科,多见于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胆结石、肠梗阻等的患者。由于甲硝唑和替硝唑均对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与依替米星联合治疗腹腔和盆腔方面的感染属合理情况。左氧氟沙星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与依替米星联合治疗急性阑尾炎、肝内胆管结石等疾病可以增强抗菌能力,也属合理情况。除了诊断与用药不符联合用药和遴选药品不适宜联合用药以及无指征联合用药三方面,该院的联合用药比较合理。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表明该院硫酸依替米星的使用在用药途径、联合用药方面比较合理,但是在用药指征、用药剂量、用药诊断、用药疗程、遴选药品方面仍存在问题,其中以无指征用药为主要不合理表现。建议临床医师严格掌握硫酸依替米星的使用指征,了解其药效及药动学,关注其不良反应,做到合理使用依替米星,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家泰,刘建,张烨,等.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89-07体外抗菌作用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5,20(6):407-415.

[2] 邓筱华.硫酸依替米星的临床应用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4,13(5):320-322.

[3] 樊珍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次/d给药方案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4):25-26.

[4] 张秀秀,张秋贵,朱富高,等.耳部炎性疾病的细菌学药物敏感性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9,23(1):48-51.

[5] 赵东敏.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的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204-205.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9-0197-02

猜你喜欢

合理用药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180例门诊患者用药咨询分析与讨论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西药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